APP下载

分析整体结构 提升语篇解读能力

2021-09-10俞蔚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祥林嫂情感分析

俞蔚,女,1968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科科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倡导“绿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新颖、独到,历届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启东市德育先进个人”“启东市三等功”“启东市十大优秀女园丁”“南通市五一巾帼标兵”“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学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事教育科研工作8年来,不断夯实研究根基,主持省级课题3项、南通市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开设省级讲座8次、市级讲座26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解读作品,但是在解读作品时常常拘泥于个别词句,没有让学生基于作品的上下文语境来理解重点词句,更没有在整个语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导致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割裂化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体等整体角度入手,探究作品的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篇解读能力。

一、從文体特征切入,理性梳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是区分文章的标志,而不同文体的作品具有典型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文体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并说说该作品展现的是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尝试总结戏剧故事的特点,并思考戏剧故事和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戏剧故事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基于“三一律”来安排结构,如《雷雨》就将主要情节都安排在一天内,相对来说,小说的结构安排更加自由。由此学生总结出,戏剧故事由戏剧性的情节组成,线索安排十分清晰,情节设定比较新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戏剧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有哪些不同。学生发现,戏剧中大量的内容是台词,展现的是人物的对话,运用口语较多,虽然也有一些简要的词句提示人物的动作,但并不太多;小说在细节展现上不仅有语言描写,也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不同的细节,语言风格更多元化。经过对比分析后,学生对戏剧的文体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找到了它和小说的不同之处。

二、从表达方式切入,分析主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记叙、描写、抒情等角度入手分析文章,同时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主题,进而使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式来描绘秋天的景物。学生发现,作者采用了横向的结构,安排了秋天的早晨、秋天的槐树、秋天的蝉等五个不同的方面,这样能更清楚地展现出秋天独有的景物;作者采用了摹绘的修辞手法,用语言将事物的声音、色彩等都展现了出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表达的情感,思考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北国的秋天和江南的秋天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说一说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经过分析总结出:作者描写了故都的景物,他的目的是表达对故都的爱,文章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从行文章法切入,厘清思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行文章法,思考作品如何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进行创作。这样,学生就能领悟作者的创作思路,也能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探究作者的思维方法,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否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文章呢?他为何要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写祥林嫂的死呢?文章特别写到祝福习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并从作品的行文特点入手分析创作思路。教师先让学生整理出文章的大纲,学生发现作者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创作,而是先写了祝福的场景,并写了在新年氛围中祥林嫂死了。此后,作者又回忆了祥林嫂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的片段,展现了她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痛苦的一生。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写了鲁镇的繁华气氛,而祥林嫂在这祥和的气氛中却无人过问,凄惨死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了文章一开头就写祥林嫂的死能给读者一种震撼,让读者产生探究祥林嫂死因的欲望。此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者为何要写“祝福”场景,文章的题目为何是《祝福》。学生认识到,这样能形成一种反衬的效果,用祥和、热闹的气氛反衬出祥林嫂的死,就能更好地体现祥林嫂的悲惨,并让读者反思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文章的意图有了深刻的认知。

四、从层次变化切入,感受情感

大部分文学作品有情感上的层次变化,如果学生能弄清楚文章中情感变化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将琵琶声和情感烘托融合在一起。学生从诗歌的整体顺序入手分析其情感变化,发现作者一开始的情绪就比较低落,他感受到的周边景物也带有凄凉之感;此后作者写了倾听琵琶曲的情况,他的情感也随着琵琶的声音而跌宕起伏,形成了共鸣;在琵琶女讲述自己的遭遇时,作者感受到了对方的凄凉,同时回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感同身受,所以作者再次听到琵琶声的时候,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不禁落下泪来。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声、琵琶女的表述是彼此呼应的关系,随着倾听的不断深入,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到了顶点,最终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进而体会到了其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结合文章的聚焦点辐射全文,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基于整体语篇展开解读,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祥林嫂情感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情感
回头潮
台上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