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

2021-09-10张玉峰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2期
关键词:分力案例物理

张玉峰

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背景,始终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概念建立过程和规律发现过程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本节案例还力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案例描述

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要求学生明确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用数学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或实际需要分解力;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三角函数知识计算分力。

教学难点:

(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2)力的分解时如何运用三角函数求分力的大小。

教学资源

1、器材 :拉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橡皮条,砝码,自制器材

2、课件 : 相关资源(图片、视频等)

3、导学案

四、分类作业

五、案例分析

力的分解一课为鲁科版高中新教材必修Ⅰ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Ⅰ类物理课中的知识,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合成知识之后而编排的。它包含了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矢量的运算法则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这些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均为高中生的基本要求。而且分解法是处理力的基本方法,为位移、加速度的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力的分解一课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达到本节课“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有效课堂教学,体现学科育人功能”的目的,我将使用以下教法:

1、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对比试验法。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突出學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仅仅强制灌输和记忆。

2、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目的:学生探究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实验。教师精导为辅,学生探究为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序探究,又可以使学生领悟到这种探究的规范性和精确性,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在体验中解题。目的:先体验再解题。提供给学生简单器械,让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引导下解题,还原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这一本质。

4、拓展小发明。目的:让学生充分体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达到学科育人功能。

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通过运用讲授法启发学生思维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通过习题练习,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合力与分力的计算问题

六、结论与反思

在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指引下本节课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动手实验,合作分析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受限于时间的限制,力的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展示,教具的改进也可以更加与时俱进,习题练习需要在课后适当引入,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分力案例物理
留言板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当两分力的方向不变时,是否分力越大,合力也越大?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自制“力的分解、分力关系演示仪”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