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内涵与策略

2021-09-10孙迎桐任强

关键词:古典诗歌趣味教学实施策略

孙迎桐 任强

摘 要:通过调研发现,一线语文教师与高校语文方向师范生对“趣味教学”的概念仍不明确。趣味教学是一种非功利的、旨在获得审美愉悦性的教学方法,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运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手段,使师生双方都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余映潮、黄厚江、董一菲、肖培东等名师的经典课例后,总结出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境界,浓化情趣;课堂延伸,拓展趣味等。

关键词:古典诗歌;趣味教学;内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104-06

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通知(教材〔2021〕1号),《指南》强调以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等为主要载体的语文学科,“是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2}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推荐学生背诵的古典诗歌115首。{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编选84首,其中课文36首,课外诵读48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推荐的“诗词曲”背诵篇目40首。{4}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及选择性必修教材共编选古典诗歌37首,其中课文17首,诵读20首。由此可见课标及教材都非常重视古典诗歌。然而现实却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古典诗歌变成如今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古典诗歌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差异,学生欣赏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教师不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古典诗歌教学以死记硬背、逐字逐句解释为主,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催生了“趣味教学”理念,其真正内涵是什么?古典诗歌趣味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又有哪些?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一线教师以及未来教师需转变古典诗歌教学观念,正确实施古典诗歌趣味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现状

“趣味教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被中学教学研究者关注,{5}2006年刘军可能是较早探讨语文学科方面趣味教学的,{6}至今十多年了,研究语文趣味教学的文章在中国知网上已有许多,但直接研究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不足20篇,且主要发表在《才智》等非语文专业期刊上。2014年开始有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语文趣味教学,{7}其中,直接研究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只有刘慧莹《高中古代诗词课堂趣味教学研究》{8}和艾晓丽《基于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建构研究》{9}两篇。从前人研究成果来看,将“趣味”理念与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对某中学的24名语文教师以及某师范类高校55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各抽选8位进行访谈,发现一线教师中,只有两位老师对趣味教学理念表示赞同;在回答“你认为趣味教学是什么”时,仅一位老师提到,趣味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趣味,其他老师都认为“趣味教学”是一种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方法。而8位研究生被问及“趣味教学”时,有6位表示“不了解具体概念,但或许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2位在调研后表示“目前让古典诗歌课堂生动起来的手段大多是利用游戏和活动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出“活动和游戏是否真的可以提升学习古典诗歌兴趣”的质疑。

由此可见,大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趣味教学的理解仍然比较表面化,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没有领悟到“趣味”的本质。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趣味教学”的内涵,也就无法教出古典诗歌的趣味。所幸,关于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内涵,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高校研究者开始思考。

二、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内涵

“趣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其涉及的理论也比较广泛,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美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对“趣味”有关理论渊源进行粗略梳理,从中探讨“趣味教学”的内涵。

(一)中国趣味教学溯源

从北京大学开发的《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中,可检索出177条文献,203个匹配“趣味”二字的。目前看来,最早将“趣”和“味”连用的可能是郦道元《水经注》“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描绘三峡之美。至宋明时期,“趣”“味”二字常常连用,如宋明理学家大量使用“趣味”表示道德学问本身的“趣味”,如陈淳“不知潜心大业趣味无穷之为可嗜”,陈献章“得陋巷颜一瓢趣味”等。{10}虽然宋明理学家的“趣味”也包含一定美学意蕴,但真正使“趣味”成为中国美学中一个核心范畴的应该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他在继承中西美学传统的基础上,从美学本体、美感效应、人生价值三个方面揭示了“趣味”的意涵:“美”的本质就是“趣味”,“趣味”就是超感官的精神愉悦感、美感,“生活于趣味”的自我自由生存的确证。{11}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已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乐学”思想;孟子又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教育英才为乐。古代思想家们关于“乐教”“乐学”的观点,共同构筑了我国趣味教学的思想基础。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著作中多处提及“趣味”,如:“则其趣味自长,不在如此支离多说也。”“要知浴沂风雩,人人可为,而未必能得其乐者,正以穷达利害得以累其心,而不知其趣味耳。”{12}认为学问本身的趣味才是学者求学问道的主要诱因。元代吴澄指出学生要对学习感兴趣,产生愉悦之情,才能领会书本中的道理。总之,“《学记》《淮南子》等论著和张载、二程、朱熹、王守仁、颜元、王筠等教育家在兴趣教育思想上都有着精辟的论述。”{13}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趣味教育”的当是梁启超先生,他“拿趣味当作学习目的”,认为“趣味”才是最终目的,并发展为终身化的“趣味主义”;认为趣味可以引起学生求学的欲望,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趣味作催化剂,学习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其驱使下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学问。{14}对于“趣味教育”的方法,梁启超提出情感熏陶,即善于运用音乐、美术、文学“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情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15}如此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从而促进趣味生发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趣味教学”概念界定

在美学和教育学的视角下探讨“趣味教学”,可以将“趣味教学”界定为一种非功利的、旨在获得审美愉悦性的教学方法: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运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手段,使师生双方都能够享受學习的过程,这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学习,更指向受教育者终身审美兴趣的养成。

“趣味教学”不仅是教育学的范畴,也富有深厚的美学底蕴。美国教育家西蒙斯说:“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16}趣味首先是一种由心生发出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体验,趣味运用在教学中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归宿。因此,趣味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孩子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还要教会学生体会到知识本身的乐趣,让他们爱上语文,学会迁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乐学善学的良性循环。

三、古典诗歌趣味教学实施策略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表现手法多样灵活,意蕴丰富隽永,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开发得当,教学方法合适,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诗要先“入境”,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古典诗歌的趣味。巧妙的导入和反复诵读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

1.导入简洁,初尝诗趣

“趣味教学”在导入处已出现明显误区,该理念下的课堂导入似乎必须要新颖、有趣,许多认同趣味教学法的教师在导入时喜欢采用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方式,但是,挖掘古典诗歌的妙趣、引导学生走入教学情境,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形式,或许寥寥数语也足以将学生带入情境。

通过整理余映潮、黄厚江、肖培东、王崧舟等中小学语文名师的古典诗歌教学实录,可以发现,众名师在导语设计上大多追求简洁。例如,在《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一书中,余映潮老师的《饮酒》导入只有一句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是一节积累课,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评课人徐梅柯老师明确肯定了这种简洁的导入手法,表示:“看多了各类讲故事、设置悬念、故弄玄虚的手法,这种‘简简单单’的开讲却带来一种别样的轻松和愉悦。开讲即点明这节课的要旨‘积累课’,表现出教师对本节课课型设计的匠心所在。”{17}可见,以复杂的活动形式作为导入的教学手法,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回归“简洁”开始成为课堂导入新诉求。导入并不是一堂课的重点,带领学生感受诗词之美的过程才是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的,因此,古典诗歌课堂的导语大可“简化”,将时间留给古典诗歌真正的“精华”。

2.层次朗读,品味诗趣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反复朗读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名师的经典课例中,“读”往往贯穿全文,通过对比分析可总结出诵读指导的三步法: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应读对节奏,最后要读出情感。循序渐进才能渐入佳境,先从简单的任务出发,逐渐走进古典诗歌深处。通过三步法诵读,更容易让学生读出“诗味”,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美,形成学习兴趣。

李白的杂言古诗《蜀道难》中有大量生僻字,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学生诵读全诗后,用反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中生僻字“凫”“砯”等字音的记忆,体现了对读准字音的要求。黄厚江老师运用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节奏,首先指出学生读得不好的“其险也如此”一句,指出,在朗读时,“也”字应靠前读,并且要拉长,突出强调蜀道之“险”;随后通过对关键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进行重音、延长、停顿的指导,进行范读,并鼓励学生不必拘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另一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本诗中重复了三次,但三次出现要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变化。黄老师在诵读指导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个变化,读出了不同的味道来。{18}除这一课外,肖培东的《菩萨蛮》、余映潮的《蒹葭》等名师课堂,都体现了对这三个层次的诵读指导。

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把握好读的节奏,诗味就有了;当学生把握了一首诗的情感、通过朗读将自己带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时,尽管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赏析,实际上已经初步形成对文本的理解了。在古典诗歌课堂中用大量的时间指导诵读,看似是在做无用功,但在朗朗读书声营造出的学习情境下,学诗的“趣味”已经洋溢起来了。

(二)营造境界,浓化情趣

古诗词有境界,古典诗歌趣味教学也应有境界。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三境界”说,{19}如何提升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境界,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古典诗歌的趣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举象造境,走进意境

“举象”是王崧舟“诗意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20}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价值。每首作品都可以通过独特的意象运用营造出自身的意境,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意象,是初探古典诗歌教学境界的必要手段。

“诗意语文”的另一位倡导者、黑龙江省特级教师董一菲对意象的剖析非常细腻。在课例《迢迢牵牛星》中,她引经据典,带着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手”意象,具体如下:

师:……韦庄的《菩萨蛮》就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诗经·硕人》有“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这首诗通过写手写河汉女的美丽,真是最上乘的选择。{21}

除此之外,在董一菲老师的《采薇》中,也有对“薇”“棠棣花”“君子之车”“柳”“雪”等意象的解析,董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象的妙趣。不可否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探究意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赏析意象的过程也是挖掘古典诗歌自身趣味性、领会诗歌之美的过程。

2.渲染入情,体验意境

渲染是中国画常用的技法,是以水墨渲染画面,来烘染物像,形成意境。在语文课上,运用渲染的手法营造意境,是帮助教师与学生入情、进一步提升古典诗歌趣味教学境界的有效手段。这里主要强调语言渲染和音乐渲染。

教师语言是教学最重要的媒介,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依托教师语言展开的,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在课堂上,学生的视线始终追着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感受产生深刻的影响,董一菲强调“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增强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22}她在古典诗词课堂中,时刻注意语言表达的优美,如《采薇》一课的导入与结语,用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将余韵留在学生心中。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带动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不可比拟的,甚至有时不必出声,只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如余映潮老师在课前用他“惯有的温暖的微笑环视着大家”,坚定而有温度的无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做好学习的准备。

音乐是渲染气氛的有效辅助手段,“诗意语文”的践行者尤其擅长利用音乐,如王崧舟的经典课例《枫桥夜泊》《长相思》中都利用音乐来渲染意境;{23}董一菲在《迢迢牵牛星》一课的末尾也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背诗歌。音乐具有文字无法带来的震撼力量,在课堂中插入适合的音乐,能够让学生沉浸在课境中,更深地领悟古典诗歌的奥妙。

3.探寻诗眼,深入意境

诗眼是古典诗歌深处的趣味,抓住诗眼,就相当于抓住了古典诗歌最精彩、最有趣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诗眼,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歌深处,聚焦诗歌的趣味点。

例如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中,围绕着诗眼“雪”来展开教学,《蜀道难》中围绕着诗眼“蜀道之难”来讲,课堂节奏紧凑,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北地的严寒和蜀道的险峻中去;又如董一菲老师《短歌行》教学设计,在第三环节“品诗论诗”中引导学生寻找诗眼,找出这首诗的情感基点,体现了其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

围绕着诗眼、词眼展开的课堂是有凝聚力的,学生的思维都聚在诗歌最精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走入诗歌的境界,从而把握了诗歌深处的妙趣。

(三)课堂延伸,拓展趣味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首作品、某一节课中。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要善于进行课堂延伸,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趣味,培养更多的能力,赋予有限的古典诗歌课堂无限的可能。

1.互文拓读,迁移趣味

“互文”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意指上下文意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将一个概念表述完整。“互文”的理念活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是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对照、补充,最终对某一作品或一组作品的意象、意趣、情感、哲理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近些年大热的“群文阅读”也正体现了“互文”的理念。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利用多篇文本的对照,可以打破不同诗词之间的界限,促进趣味的迁移。如肖培东《菩萨蛮》一课,带领学生将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对比阅读,领会韦庄这首词独特的魅力;{24}董一菲《迢迢牵牛星》一课,与秦观《鹊桥仙》对比阅读,得出两首诗歌中“织女”意象的异同。{25}又如王崧舟《枫桥夜泊》一课,在导入部分选用了三首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诗作以及一段现代歌词来进行导入,通过多个文本的互相渗透,引起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好奇,转化成对正式学习内容的兴趣。{26}

在多个文本的互相作用下,课境优美、轻松,充满韵味,学生的审美体验没有局限于某一首作品上,而是迁移到其他作品中去,日后再看到主题类似的诗歌,也会将曾经感受到的趣味迁移过去,与新内容形成一定的对照,加深对新旧文本的感受,如此一来,学习的“趣”便被充分地凸显出来了。

2.诗歌改写,转化趣味

古典诗歌大都篇幅较短,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意蕴。古代诗歌与现代语言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色也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续写、仿写、想象写话、将古典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歌、将古体诗改为近体诗、写赏析文字等,可以将读的趣味转化成写的趣味。

通过整理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案例可见,诗歌改写是语文名师较常用的教学环节,如董一菲让学生仿照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改写《迢迢牵牛星》,并组织分享交流,读与写、说与写结合起来;在《短歌行》教学简案中,设计“就诗改诗”环节,将这首歌行体古诗改成五绝或七绝,可以训练学生利用我国传统的创作手法来进行改写,体现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实践性。再如余映潮《蒹葭》一课,教给学生写赏析文字的方法:“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27}课后有学生感兴趣可自行改写,如此就实现了向趣味的转移。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以多开展类似的训练,诗歌改写的迁移训练也是学生对诗词进行审美解读的训练,通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在纸面上,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一次转换,是学生的审美能力由审美鉴赏向审美创造的转变。

3.由诗及人,探寻趣味

从目前各学段以及高校师范生微课实践上看,几乎所有的授课者都会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好像不了解一个作者,就无法理解他的作品内涵。但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更多在于对文本的感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还存在许多争议。

部分语文名师倾向于“知人论世”的教学方式,如余映潮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程翔的《琵琶行》、董一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在课堂开始对背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也有部分名师在古典诗歌课堂中淡化对背景的处理,如肖培东执教的《菩萨蛮》、黃厚江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蜀道难》等。一节语文课往往只有45分钟,时间非常宝贵,诵读、交流与感受才应当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了解创作背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课堂上寥寥数语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一个诗人的人生经历,更别提让学生消化了。就算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对诗歌的理解,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这种了解也应当是从诗歌本身中获得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通过课题即可分析出作品创作的大致背景;或者在课后,如有兴趣自行进行拓展阅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可在反复诵读与分析关键词句、感受到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后,再让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带着这样的疑问去了解创作背景,可能感受更深,这也就是“由诗及人”。

弱化作者及背景,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诗歌本身,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古典诗歌中感受到了美,对诗歌本身产生兴趣后,再去主动探索诗人的故事,将课堂中的趣味延伸到课堂之外,更符合趣味教学的理念。

四、结语

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具有从内容到形式全方面的美,是传扬优秀文化、深化“美”的教育的重要材料。该研究对古典诗歌趣味教学的理解是从古典诗歌自身的美和教学中愉悦的审美体验出发的,目的不只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在于深化师生彼此的审美体验。希望在“趣味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古典诗歌课堂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场“美”的盛宴,最终教师能够教出“趣味”,学生能够感受到“趣味”。

——————————

注 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1月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2021年2月5日。

{2}习近平谈古代诗词: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青年报,2014年9月10日,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10/c172318-25632354.html。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40.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57.

{5}佘国刚.中学政治课趣味教学法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02):79-81.

{6}刘军.古诗词之趣味教学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9):35.

{7}向晓雪.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刘慧莹.高中古代诗词课堂趣味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9}艾晓丽.基于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建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9.

{10}刘运好.论慧远之“神趣”说[J].文学遗产,2012(06):28-35.

{11}方红梅.“趣味”的意涵——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J].兰州学刊,2006(10):74-78.

{12}朱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朱子全书(第720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115,408.

{13}薛小丽.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85-88.

{14}梁启超.学问的趣味与趣味的学问[A].梁启超文选(下册)[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32.

{15}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A].梁启超文选(下册)[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69.

{16}师为公.趣味语文(插图本)·出版说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

{17}{27}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233,290.

{18}黄厚江.黄厚江教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172-178.

{19}王国维著,彭玉平译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9.73.

{20}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将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35.

{21}{22}{25}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董一菲诗意语文讲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7-94,1,87-94.

{23}{26}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174-179.

{24}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10-12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Present Situation, Connotation and Strategy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SUN Ying-tong, REN Qia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is still unclear between front-line Chinese teachers and normal students in Chinese dir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est teaching is a non-utilitarian teaching method aimed at obtaining aesthetic pleasure. Educators dig out the interest of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terests and use various interesting means to enable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njoy the learning process. After analyzing the classic lessons of famous teachers such as Yu Yingchao, Huang Houjiang, Dong Yifei and Xiao Peido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teres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oetry: creating situations and stimulating interest; Create a realm and enrich the taste; Classroom extension, interest expansion, etc.

Keywords: Classical Poetry; Interesting Teaching; Connot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趣味教学实施策略
趣味拉丁之斗牛舞教学实践研究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