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牧阅读

2021-09-10孙建锋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牧牧场奶牛

孙建锋

游牧阅读,是一种以开放、自由、多元化的阅读心态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在阅读中游历语言、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样态。当我们的阅读教学开放游牧空间、归还个体自由,开启精神游牧、实现平等对话,开发旅游游牧、包容多元生成,就瓦解了封闭而固定的教学层级化空间,逃离了被模式规训的“阅读定居”生活,复归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自由与流动。

为改变固有的精耕细作的“圈养”阅读,或放任自流的“放养”阅读,我们有必要开启“游牧”阅读。

何谓游牧?

所谓游牧,在德勒兹看来,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由特性,没有固定的行进路线与明确的目的地,而是进行着一种真正的自由运动。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给游牧阅读带来新的启示。游牧阅读,是一种以开放、自由、多元化的阅读心态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在阅读中游历语言、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样态。

怎样实施游牧阅读?下面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谈谈实践操作。

一、开放游牧空间

“《牧场之国》一定有自己的游牧空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节,尝试找到文中的牧场空间。”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多数学生都能快速找到这两句。

“一片草原或者一群牛羊本身根本谈不上是游牧空间。”我暗示学生,“有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才有了游牧空间的说法。”

“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学生反应很快,“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你,愿意活在这样的游牧空间里吗?为什么?”我接着问。

学生七嘴八舌,言人人殊:“如果我是這里的一头牛,我去哪个地方吃草,吃多少,吃或者不吃,全根据我自己的喜好与口味。我活在这样的空间里,好舒服!”“我可以专注地吃草,因为这里的牧草甜美;我可以端详草地上的一朵野花,‘思考’着是把它送给玛丽,还是送给露西?”“我可以是端庄的小牛,也可以是撒野的小牛;我可以是威严的老牛,也可以是温和的老牛,无论我是什么样,都能在这里活出自己的个性。我有做自己的自由,你说我牛不牛?”

“在这个游牧空间里的牛,有什么共性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它们不受束缚,不受限制,每头牛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做自己的自由。”

“如果说,我们的阅读可以成为一个游牧空间,对你的阅读有什么启示?”我又问。

“阅读时,我们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大脑想,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写,从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本书的游牧空间里,读出自己该读出的东西。”

“好!”我顺水推舟,“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开放的游牧空间,请大家摆脱束缚,进行个性阅读,自由对课文做批注,开启精神游牧。”

二、开启精神游牧

这时候,课堂是完全开放的游牧空间——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速度,还是批注的段落、字句,以及交流分享等都是不固定的,它的路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以及阅读习性自由产生的。

下面是学生主持的批注分享。

A组代表: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读了课文,我们认为,“绿色的草原”“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其色彩是自然的。绵羊,悠然自得;猪群,不停呼噜;小鸡,安闲欣赏,其状态是自然的。“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其家园是自然的。在这样纯粹自然的天堂里,在这样自由自在的王国里,谁是天使?谁是国王?不言而喻。每一个动物都是天使,都是国王,生活得何其平等!

B组代表: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读了这一节,我们感到声音是从有到无的:“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这样从有到无的声音,不是刻意不发声,而是发声有个度,让人感到声响和寂静似乎与自然同步,该有声响的时候有声响,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这样的安静,是一种节制与自律的安静。节制与自律的安静,象征着一种文明。

C组代表:

连牛都活得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荷兰;草原上生活着的一切动物都是平等的,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安宁的、平和的、文明的,这才是真正的荷兰。

D组代表:

我们来到《牧场之国》,望无际的草原,听自然之声,像牛群一样悠游,这成为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某时某刻,某一阵风,某一缕阳光,某一头奶牛,都携带着密码,连通着荷兰,连通自己。愿一切自在平和。

以上,学生的阅读始终行进在开放的游牧空间中。在德勒兹的游牧理论中,这样的游牧空间被定义为平滑空间。德勒兹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象棋和围棋都有棋盘,但象棋不属于游牧空间,而围棋属于游牧空间,原因是象棋棋子的活动方式是固定的,而围棋棋子的活动方式是自由的。所以,学生在平滑空间的阅读,是以无拘无束的漫游心态,经历阅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思想体验和语言体验。这样的精神游牧最终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精神生活品质的目标。

三、开发“旅游”游牧

每部作品,包括课文,都是一次旅行、一段行程,但它唯有借助内心的道路或路线,才能穿越外部的这条或那条道路。这些内心的道路、路线组成了作品,构成了它的风景或它的交响乐。

基于此,为了让学生不再只做课文信息的接受者,走出“舒适圈”,勇敢地和外面的美好建立联系,我开发“旅游”游牧,即开发“网络旅游荷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打开视野,了解“真正的荷兰”。

下面是学生的“旅游”游牧撷趣:

——荷兰拥有“牧场之国”“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它位于欧洲西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三角洲。

荷兰跻身于世界畜牧业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其农业构成中,畜牧业占50%,园艺业占38%,种植业占12%。

白云下是平坦牧场,黑白花大奶牛自在地吃草,清澈平缓的小溪静静地穿过草地,草地上远远近近的漂亮风车和蓝灰色的农庄小屋,简洁古朴。

——荷兰奶牛,又称为黑白花牛,是世界上品种最好的奶牛之一。

——荷兰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充沛的雨露、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得天独厚的新鲜牧草——黑麦草。黑麦草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磷、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肉碱、胆碱等天然营养素。荷兰牧民认为,黑麦草不足15厘米时不可让奶牛食用,因为会破坏植被;而超过15厘米以上的黑麦草则营养有所流失,所以荷兰奶牛只吃15厘米的黑麦草。

——每一头牛一出生,就佩有“身份证”。牧场采用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机器人”挤奶系统,它能自动识别每一头牛。“身份证”上会标明奶牛的健康情况、怀孕时间以及初乳时间等。此外,“机器人”还会根据“身份证”识别奶牛是否到了挤奶时间,是否符合挤奶要求,并用红外线扫描奶头,自动清洗后自动套上吸奶器。吸奶器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挤奶的力度和时间,挤奶结束后,还会自动清洗。整个生产过程,都在密闭系统中全自动进行,每一滴奶源都无污染。荷兰乳制品贸易委员会参与制定牛奶等级,乳制品管理局则现场监督,牛奶质量控制中心进行检验工作。不仅如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通过电脑扫描条码,在线监测产品质量状态。如果出现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微生物含量超标等异常情况,奶就会被自动拦截。位列世界最大的牛奶和乳品生产国之一,荷兰是当之无愧的。

——荷兰版“精卫”。荷兰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于是他们在海上开拓新陆地,现在拥有4.15万平方千米的“填海新土地”。“填海”不是你想的那样,运一车又一车的泥巴倒进海里,而是修建一个大水坝把一块海域严严实实围起来,再把里面的水抽干,之后该填平的填平,该修路的修路。不过围海造陆的方法有明显的弊端:一是客观上破坏了原本的小生态圈,对海洋资源尤其是渔业资源的影响特别大;二是自然形成的海岸线遭到破坏,海边的湿地慢慢萎缩,由此引发了海水污染、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于是,他们创造新的漂浮牧场,与海共存——不抽海水造陆地了,直接把牧场搬到海上去漂着!比如,有家公司的整个牧场有1200平方米,差不多三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能支持40头小奶牛生活。地方小了点,却是双层结构,楼上是奶牛散步和奶农挤奶的地方,楼下用来处理牛奶、养殖牧草,甚至还能对牛粪进行无公害处理——生产沼气和肥料,自给自足,不需要频繁上岸补给。

确实,地球71%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与其叫“地球”,还不如叫“海球”更合适。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生产活动增多,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荷兰的漂浮农业对许多国家都是一种启发。

——荷兰人热情又好客,他们乐于与全世界的人成为朋友。初次见面,他们会给你一个充满友善的微笑,一个漂亮绚烂的花环。你来时,送你一阵芳香;你走时,许你心灵清净。

……

一如上例,开发“旅游”游牧,让课外之“游”为课内之“牧”提供思想与精神意义上的资源与动力,有助于丰富学生对课内教材的理解、积累和表达;让课内之“牧”为课外之“游”提供理念与方法支撑,借助教材学习形成的思路、眼光和方法,进一步运用于课外,在课外之“游”中巩固提升课内之“牧”,实现了二者的相互玉成。

曾经是游牧者,永远是游牧者。浪迹天涯的游子也许会回家,可是思想的游牧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思想的游牧者穿越文化之间,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想到平常想不到的问题。因此,跨越文化边界的“旅游”游牧通常比本土的更能体现“全球化”的当代性。这样的“旅游”游牧无处不在,却又永远在别处。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阅读教学开放游牧空间、归还个体自由,开启精神游牧、实现平等对话,开发旅游游牧、包容多元生成时,就瓦解了封闭而固定的教学层级化空间,逃离了被模式规训的“阅读定居”生活,复归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自由与流动。从而,游牧阅读就会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永远在点与点之间。到達某个点即意味着离开这个点。任何点都是中转,它都从属于游牧阅读的路径。当然,对于游牧者而言,没有设定好的路径,他们只是在游牧中留下游牧行进的痕迹。

游牧阅读,游离其间,“阅读”从此无处不在,弥漫渗透在天地自然人事之间……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游牧牧场奶牛
小奶牛便签夹
都市游牧
多元游牧
奶牛吃草
游牧精神
牧场里的马
叮当牧场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Gift Horse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