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综述

2021-09-10张菁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督导

张菁

摘要:流动儿童在新环境的融入中面临着种种困难,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在服务流动儿童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相关研究还较为分散,未形成系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质量不高,研究方法不够广泛,多为实证研究,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缺乏理论性系统研究。

关键词:流动儿童;儿童社会工作

一、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的背景与内涵

流动儿童是指在家乡或者父母打工的城市出生,不具有所在地城市户口,而被留在父母打工的城市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学习、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使他们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许多压力和困难,带来了自闭、抑郁、焦躁等多种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秉持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的方法,通过专业服务提供,消除因为制度、地域、文化和身份差别造成的偏见和排斥,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二、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一) 社区融合

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区融入是儿童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张玉松(2015)从服务对象的社区适应、学业、人际交往、家庭支持网络方面,分别开展了针对性小组活动,项目评估结果证明,在流动儿童群体中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项目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具有优势,从提升流动儿童自信、促进其朋辈关系、亲子关系发展方面,促进流动儿童城市社区融合。

(二) 学习能力提升

目前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仅限于学校,流动儿童在放学回到社区之后的社区教育却很少受到重视,而社区中完善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帮助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增强城市归属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流动儿童的家庭以及整个流动人口群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祎璇(2019)认为流动儿童自身要树立自信心,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流动儿童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学校方面要为流动儿童提供高素质的教师和优秀的学校教育环境;社区方面尽可能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共同创美好的社区环境。

(三) 性教育

流动儿童性教育形势严峻,家长对性教育采取回避、打压态度,同时缺乏性教育的知识及技能,调查证实儿童更倾向于在学校接受性教育。王海丽(2019)探索“社工+儿童性教育专家”道路,打造社工、家长互动模式,为家庭性教育增能;结合社工模式,完善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性教育的模式。

(四) 亲子关系提升

亲子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互动交流的过程,亲子沟通状况的好坏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影响。赵加琴(2019)从提升流动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意识、提升倾听技巧和学习“表里一致”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开展了九次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活动,得出研究结论:流动儿童家长意识的转变有助于亲子沟通技巧的提升,最后注重专业服务持续化与动态化相统一,巩固服务效果。

三、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 服务主体困境

1、 服务专业性不高,人才短缺

在开展学校性教育服务的过程中,王海丽(2019)发现社工性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相较于学校工作人员而言优势并不明显。相较于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定位不清晰。再者,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短缺,社工机构对志愿者的依赖性较大,无形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影响社会工作者输出的服务质量。

2、 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角色定位不清晰,影响力不足

政府对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存在误差和不足。汪莹(2019)在實务工作中发现,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成为方案的策划、设计者、小组活动带领者,后期是活动成效评估者,同时还兼任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和协调者。由于角色定位过多,容易导致评估不够深入、完善。

3、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需加强,评估不专业

多位学者在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发现,很多机构通过社会招聘招不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很多毕业生也不愿意投入到社工队伍中来,所以造成了有岗位需求却无人奉献的局面;机构对社工的管理和激励缺乏经验,导致社工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周成发,2017)。

(二) 服务对象困境

1、流动儿童家庭对社会工作服务认知存在偏差,拒斥服务

流动儿童家庭依赖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一些基础服务如四点半课堂等,但是他们不是很接纳社会工作者的深入服务,比如教育观念、生活方式、性教育知识的改变等,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也会置之不理(陈玉元,2019)。

2、流动儿童家庭经济限制服务升入开展

对于收费活动流动儿童服务对象及家庭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基础性服务,花费不高或者免费的活动,但是对于提高流动儿童某些方面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三) 支持困境

1、社工机构的督导和再教育不到位

流动儿童项目的社会工作者常年在某个社区驻点来开展活动,项目社工与机构内人员接触的机会较少,往来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来自社会工作者同辈群体的支持。笔者了解到,流动儿童社会工作项目的计划书都会涉及到督导部分,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问题时向督导申请,督导再根据时间安排进行实地督导,如果项目社工不进行申请,则机构督导对项目关注较少。

2、机构经费有限,项目缺乏持续性

当前社会工作项目经费来源多为企业公司的赞助或者政府街道的服务购买资金的资助,活动以及运营的费用没有一个固定的制度化的规定,没有稳定性。

因为流动家庭的特殊情况,大部分家庭假期要将孩子送回老家,会出现组员无法参加活动的情况,因此导致后期活动与前期相隔时间较长,缺乏一定的持续性(汪莹,2019)。

参考文献:

[1]王海洋,刘伟清,胡倩.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路径转向——以广东省东莞市毅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8(31):25-26.

[2]陈玉元.社会工作介入下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0):27-28.

[3]汪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督导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A Social Crisis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用好督导意见书 助力督导评估工作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