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与超越

2021-09-10张家玉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

张家玉

【摘要】 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论断,虽然超越了前人,却并不算彻底。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阐释,提出了“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与超越。

【关键词】 费尔巴哈;马克思;人本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63-02

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智者冥思苦想的问题,从事哲学研究无法回避。一直以来,众多哲人为此耗费心神。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首次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并对“人本主义”进行了具体阐释。人所共知,费尔巴哈把旧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巅峰,马克思吸纳了其人本思想的精华,从具体和现实的人出发对“人本主义”进行了新的界说。马克思认为,应该从人自身的活动来解释人,人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哲学。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流淌汇聚成了人类历史的长河。

一、费尔巴哈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赜

对于人本主义思想,费尔巴哈有两个层面的阐述,既有狭义又有广义。狭义专注于人的本质,广义则涵盖其对宗教神学、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然而,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其理论核心都是围绕“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展开的。费尔巴哈将自然和人作为研究重点,指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了宗教異化,人的本质只能从其社会关系去寻找。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精神等方面进行阐释。

(一)“感性的自然”与“感性的人”

费尔巴哈将黑格尔所谓的抽象的存在和绝对精神称为“感性的自然”。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那里所涉及的“存在”概念,仅仅是抽象的存在,基于这个前提,黑格尔根本不可能让思维与存在达到统一。同黑格尔空洞的“存在”概念不一样,费尔巴哈对“存在”的概述具有现实性,在他看来,哲学不能脱离现实世界,哲学是现实的科学,而现实的、世界万物的总和构成了自然。费尔巴哈所强调的自然其实并不是脱离人类的纯自然,而是有人类参与的自然界。因此,有人类涉足的自然才是真切的自然,才能够体现存在的本质。费尔巴哈提出“感性的人”的概念,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对人的概括。费尔巴哈所强调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并非黑格尔论述的“绝对精神”,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二)人的类本质

费尔巴哈通过对个体的人的考察,其对人的认识不断提升,从而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的概念。费尔巴哈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拥有意识,这种意识即类意识,也就是说,人不但能觉察到自己是个体的存在,而且可以觉察到自己是“类”的存在,动物却不具备这一能力。

费尔巴哈除了对人的个体和类的属性进行区分外,还认识到人的无限性,即作为个体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整体人类的能力却是无限的。人看到了自己所属的类的无限性,并将这种无限的类本质看作另一种对象,看作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这就是宗教的来源。也就是说宗教所崇拜的无限的、完善的实体其实就是人类的无限性,只不过这里所提到的人类的无限性是通过对象化的形式呈现的。

(三)关于宗教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

宗教缘何产生?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费尔巴哈通过他的人本哲学做出了回答。无论是“宗教天赋论”或是“宗教产生偶然论”都曾被一些学者引为宗教产生的依据,但费尔巴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两种论断均不足以作为支撑依据。因为宗教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现实的社会又是由现实的、不断发展的人构成。因此,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天赋论”所鼓吹的“先在性”纯属无稽之谈。此外,费尔巴哈还强调了宗教出现的原因是人类历史的不断运动,而宗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巫术,这种原始部落里存在的巫术促进了宗教萌芽的产生。所以,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产生偶然论”同样站不住脚。

“异化”一词由来已久,曾有脱离、转让等意思,而费尔巴哈则借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神学。费尔巴哈指出,当人的意志力与人本身的能力产生冲突时,所遇到的困难自身不能解决,人就会借助幻想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事物去填补内心的缺失,这时上帝和宗教也就随之而来了。因此,宗教产生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也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陶染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马克思的陶染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辩证法在其哲学体系里极为重要,由辩证法贯穿的整个哲学知识框架晦涩难懂。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思想框架的主要部分也就是《逻辑学》进行了评述与反驳,他认为探求人类、世界的起点以及世界的本质意义非凡,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探索和思考,其最终得出了“感性的存在”是上述问题的答案的结论,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因此而形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特征是铭刻了人本主义痕迹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研究基础上将唯物主义不断向前推进,他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拓展到了自然与社会的范围,并且融合了唯物论与辩证法,把唯物主义的发展推向了新高。

(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对马克思的陶染

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批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异化理论。黑格尔认为,理性要高于信仰,哲学要高于宗教,宗教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基督教中的上帝被逻辑所代替。但是,黑格尔又努力调解宗教与哲学的冲突,在他看来“绝对精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因此,绝对精神与上帝有相同的权力和性能。然而,费尔巴哈却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人本身,他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理论受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熏陶,他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扬弃,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阐述的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异化这一论断得到马克思的认可。马克思想要联系社会实际去大胆驳斥宗教,其对宗教的批驳独树一帜。

三、马克思在人本主义思想方面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唯物主义,在批判的过程中,其人本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马克思极具开创精神,从不盲目崇拜任何人,即便是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思想也不是全盘接受,马克思一直保持批判又继承的态度。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超越了费尔巴哈。

(一)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论述,其重点阐释了“完整的人”与“人的本质的全面性”。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规定了人的本质的两种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中的人,所以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也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还重点强调了人的实践本质,并指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研究是以实践的人为出发点的,费尔巴哈虽然也认为哲学研究要以人为出发点,但他所指的人却是宗教哲学中的抽象的人。马克思以实实在在的人为研究基点,从而为自己的学说奠定了现实的逻辑起点,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突破。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超越

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原则出发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将宗教批判和人类解放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观。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宗教是那些感觉自己有所缺失而又想要得到的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明确指出,宗教是人的世界观的颠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了人。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以人类感性的、实践的活动为起点,他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既决定着生产关系又决定着阶级关系。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人的异化,致使人的自由被约束。因此,要想把阶级矛盾的问题解决好,并消除异化劳动的现象,使人们获得自己所渴望的自由,就必须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比费尔巴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研究异化本身的同时,还分析了宗教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把对宗教的批判与对各种社会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用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法。

(三)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理论的超越

费尔巴哈看透了宗教的本质,将高不可攀的上帝带回到了人间,让人们的信仰不再虚无缥缈,这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费尔巴哈没能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及社会实践的作用,同样也没能找到真正化解宗教异化方法。在费尔巴哈看来,之前的宗教脱离了现实世界,可以通过“爱”的方式让宗教更好地反映現实世界。他认为宗教其实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这种情感关系背后的社会关系,仍然在宗教层面徘徊。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用“爱”去克服宗教异化也并不可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异化实质上人的异化,只靠“爱的宗教”去克服异化行不通的,在现实中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阻挡了无产阶级的抗争并限制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消亡宗教和消除劳动异化的前提就是打破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才会摆脱对“人”和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王金福.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两个事实[J].哲学研究,1998,(11).

[5]陆云.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及马克思对其的超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6).

[6]张明.批判的脱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解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