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戏剧看中西文化之差异

2021-09-10苟艳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摘要】 戏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不可避免地承载和体现着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中西方戏剧的角度着手,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两位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来看这两部作品在戏剧冲突、戏剧结构和戏剧语言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探索中西文化差异在戏剧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 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42-02

一、引言

戏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不可避免地承载和体现着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中西方戏剧的角度着手,探寻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东西方戏剧的杰出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两部作品又很多的相通之处。首先,两部作品几乎创作与同时代——16世纪末期。其次,都以爱情和封建制度的对立为主题。但两部作品在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语言等上面都呈现的各自不同的特征,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承文化和传播文明,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和发现隐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戏剧冲突比较

中国文化尊崇儒家,主张中庸和平精神。这种中和精神在文学艺术中通常表现为平和、含蓄和婉约的艺术特点。而西方崇力尚争的精神则鼓励他们追求个性,激情昂扬,所以在艺术上表现为较为激昂奔放,率性洒脱的特点,充满刚性之美和悲剧精神。

(一) 冲突形态

中国戏剧突出感性因素,多倾向于内在型的冲突形态。而西方戏剧则强调理性因素,多侧重于外在型的冲突形态。

在《牡丹亭》中,即使是围绕爱情自由与封建制度的对立这一主题,也很难在剧中看到杜丽娘和其父母之间的两相对峙,或者来自杜丽娘父母的严厉斥责,而是柔和的教导。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逼迫杜丽娘呢?这股强大的力量就是杜丽娘内心的挣扎,她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的内与对于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强大的心理矛盾就是这部作品的冲突形态所在。这种冲突并非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而是源自主人公自身,被困于“理”与“情”的束缚之中。

一方面,她作为太守之女,自幼便受到严格管教,学习传统礼法,父母悉心将其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家闺秀。在封建礼教的长期约束之下,她无法冲破封建枷锁和礼教束缚。但是另一方面,她正值青春美好年华,渴望爱情与自由,因梦中的美好爱恋而陷入相思,却因为封建礼教,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爱情,最终思念成疾,郁郁而终。杜丽娘身处封建社会,内心无法真正挣脱束缚,但又极端渴望获得自由与解放,内心在“理”于“情”之前挣扎,得不到答案,最终在这种煎熬之中死去。这种冲突形态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根植于主人公内心深处,是一种典型的内在型冲突形态。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戏剧故事的开头就是一个规定的情境:双方家族是世仇。两位年轻人一见钟情,在见面后第二天便私自约定终身,但是炽热的爱情也遭到了两家时代恩怨的阻挠,同时朱丽叶的表兄被杀后,两家的关系更加紧张,罗密欧被流放。后来朱丽叶父母为她另定婚约,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和重重阻挠下,两位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私奔,最后因为各种误会巧合导致双方都死亡。因为对爱情的坚贞不移,两人都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追求和守护自己的爱情。这部作品中,戏剧冲突形态在于外部环境造就的压力,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之中,这一对恋人不断选择,最终走向死亡。

(二)冲突方式

中国戏剧往往不是正面再现戏剧冲突,而是着力表现戏剧冲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戏剧冲突在人物内心的回响。即使是关于冲突的正面描写,也非常简洁单纯,但是极其有力,然后侧重突出这一冲突对引起的人物内心的波动。在《牡丹亭》里,《寻梦》《魂游》等多出中,基本没有什么过多的外在描写,基本都是侧重突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表达她心中的自然本性和社会伦理意识的激烈冲突。

西方戏剧具有再现性特征,即通过各个角度、各个层次重现戏剧矛盾冲突,让戏剧冲突在各个场景中更加具体化,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呈现,产生层层叠加效应。最终将矛盾激化,戏剧冲突爆发。爱情和家族仇恨构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冲突,而之后又通过罗密欧与提伯尔特的决斗再现了两家的仇恨再到罗密欧遣送出境,而朱丽叶另嫁他人,最终到达高潮。这部戏剧就是让冲突以更加表面和具体的方式频频复现,层层叠加矛盾冲突,牵动着读者和观众的心,让观众更加鲜明地认识到戏剧冲突的意义。

(三) 冲突发展状貌

中国戏剧冲突发展缓慢,且戏剧冲突不断变化,就如同河流一般,百转千回,自然奔流,哪里有曲折,哪里就有变化。《牡丹亭》中主要戏剧冲突在于爱情自由和封建制度,但是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戏剧冲突不断转换形式,迂回曲折地推进。早期,戏剧冲突在于杜丽娘内心的冲突,不能自由追求爱情,表现为人性与制度的对立,这将整部作品推至高潮,而其死后,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鬼的对立,而后又转化为封建家长与爱情自由的矛盾冲突。这部作品当中也很少有直接描写戏剧冲突的场景,只有在《圆驾》中,父亲坚决拆散她和柳梦梅时,她果敢地拒绝了,且为自己的爱情据理力争。虽然剧中多次的曲折起伏,但是剧情较分散,整个故事历时较长,穿插一些其他故事,让故事具有柔和平和之感,但也让观众流连忘返,愁绪绕心头。

西方戏剧冲突具有单一性和激变性,矛盾冲突的形式和内容不变,如同海浪般,层层加剧,最终掀起巨浪。《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世仇和爱情的矛盾而展开,而世仇也具化为仆人的争吵,罗密欧与提伯尔特的决斗等,各种冲突不断发生,且这些都是发生在世仇的框架之下和两个家族之间,在你来我往的过程的,冲突层层叠加,将世仇与爱情之间的矛盾逐渐激烈化,最终这一对恋人只能以死亡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冲突。从时间上来看,故事发生在四天之内,故事紧凑,丝毫没有间歇,情节激情昂扬,一个动作、每一个事件中都成为下面戏剧冲突发展的背景,都成为推动戏剧冲突前进的动力。

三、戏剧结构比较

长期在儒家思想统治之下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和谐统一为主,在戏剧上也是如此,偏爱曲折迂回的故事情节和大圆满的结局。《牡丹亭》中主人公在最初相识,却人鬼殊途,阴阳相隔—— “悲”;柳梦梅掘墓,杜丽娘生还,两人重聚过上幸福生活—— “欢”,但由于现实因素,柳不得不考取功名—— “离”:柳最终考取状元,皇上成就良缘—— “合”。总体来说中国的戏剧结构呈现出悲——欢——离——合的主要趋势,

而西方文明崇尚强烈的斗争和反抗精神,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也充斥着绝对对立、绝对斗争的精神。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双方家族为世仇,却互相产生情愫—— “悲”;但是两位主人公决定抛开家族仇怨而结合—— “欢”;再次因为双方家族的矛盾和仇恨加深而被迫分开—— “离”; 最后两人因为对彼此坚贞的爱而选择自杀—— “亡”。

四、戏剧语言比较

中国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写意性和抒情性,在追求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一的时候,以意和情为主,侧重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中国戏剧语言兼有曲词与宾白,但是曲词为主,其功能就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与观众层层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在想什么和想做什么。曲词通常以“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在场其他让人物并不能听见主人公的“吟唱”。在《牡丹亭中》,《寻梦》《魂游》等多出中,基本没有什么过多的外在描写,基本都是侧重突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表达她心中的自然本性和社会伦理意识的激烈冲突。

而西方艺术具有强烈的写实性,追求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时,更加侧重于表达形式。所以西方的戏剧语言为了追求真实感,常采用散文体和无韵体诗,让人物的语言更加生活化。而且西方戏剧的语言通常以“说话”的方式表现出来,直接用语言说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话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常常之间是大段的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如第二幕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男女主人公互相吐露爱意;第三幕第三场,罗密欧被驱逐后对好友劳伦斯吐露不能再见到朱丽叶的痛苦等。

综上,要对中西戏剧进行比较,不能离开各自民族的文化。中国戏剧倾向于内在型冲突,戏剧冲突发展缓慢曲折,具有表现性特征;而西方戏剧倾向于外在型冲突,戏剧冲突发展激烈快速,具有复现性特征。中国戏剧偏爱圆满结局,追求中和之美;而西方戏剧喜欢一悲到底,追求阳刚之美。中国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擅长于捕捉和刻画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而西方戏剧具有强烈的写实性,更加擅长于描绘人物的外部行动。这些都与中国文化含蓄婉约、西方文化张扬直接的特征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陈芳.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J].长江丛刊,2017,(06):65.

[2]郭英德.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78-119.

[3]雷森.中西戏剧的差异浅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105-106.

[4]喬慧.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戏剧冲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168.

[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9-286.

[6]杨深林.《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029(004):306-314.

[7]张碧,邢昭. “两难”结构的中西变体与“大团圆”结构的文化社会机制——高乃依戏剧与元剧结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9),235-239.

作者简介:

苟艳,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不区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