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家书 , 更是史诗

2021-09-10程苑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阶级罗马

【摘要】 影片《罗马》围绕女佣克里奥的视角述说,同时糅合着导演本人儿时的真实经历和保姆原型郦波创伤性的生活境遇,视角及其主观,但是作者态度又极为冷静克制。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主题意义,而是使得全篇形成了强烈的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尽管《罗马》是导演卡隆写给自己童年的家书,但它仍然以包容温和的宏大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光芒。

【关键词】 《罗马》;阶级;第三世界女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98-02

影片《罗马》围绕墨西哥城罗马区的一户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展开,以土著女佣克里奥的视角进行述说,将她和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

全篇第一个镜头,地砖的纵横线条将画面温和、极具生活气息的肥皂水如同温柔的海浪涌入画面,在荡漾的水波里能看到屋顶的倒影与天际相交,此时倒影中掠过一架飞机,这似乎是一个再客观不过的长镜头。然而仔细思考这个视野的由来,观者才能觉悟到,眼前肥皂水中呈现的这个客观影像,是只有俯身从事沉重家务劳动的女佣克里奥才能捕捉到的景象。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卡隆的镜头语言风格既包容又专制,他时常用长镜头呈现一个暧昧多义的段落,紧接着用粗粝的蒙太奇画面将段落中的真实性和不透明性都拆除干净,用跌宕的激情燃出场景的多义性。

例如女佣克里奥在女主人索菲亚的陪伴下去医院做产检,她长久驻足在婴儿箱前情绪沉浸,镜头一直跟随她停留,此时墨西哥城突然发生地震,一阵仓皇失措之后,克里奥眼前的婴儿箱上已经落满了碎石,这段长镜头之后画面一切,镜头开始长久注视荒凉墓地中的十字架。这是从主人公克里奥的视角搭建起的记忆,同时糅合着导演本人儿时的真实经历和保姆原型郦波创伤性的生活境遇,视角及其主观,但是作者态度又极为冷静克制。这样的镜头语言风格,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主题意义,而是使得全片形成了强烈的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不论是开端女佣俯身劳动的唯一视角,还是从长久驻足婴儿箱画面的暧昧跳切到另一组墓地十字架场景的暧昧,这种看似导演在镜头语言方面的专制,恰恰使得主题走向了多义化和多元化。

导演卡隆曾提到《罗马》在时空上包含着个体,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在一起,影片在探索墨西哥的社会阶层,其中的等级和种族问题盘根错节。20世纪70年代的墨西哥,曾发生过特拉特洛尔科学生运动,这是一场墨西哥底层人民强烈呼吁政治体制改革的非暴力革命。

影片中,产妇克里奥在家居商店偶遇抛弃自己的男友费尔明的段落,为观众展示了这场血腥事件的横截面。以菲尔明为代表的底层革命的参与者,在长久以来阶级分化的顽固格局中,长期忍受着白人精英阶层的歧视和倾轧;然而在与女佣克里奥的情感关系中,菲尔明扮演的却是暴力、怯懦、无情的负心汉形象,他对克里奥的背叛和伤害,体现着家庭关系中男性个体的强势与专制。阶级对立关系中的菲尔明和性别对立关系中的克里奥,都处在边缘、从属的位置,导演在这样的类比和镜像呈现中,发出对个体自由与平等的呼唤。

由此可以看出,卡隆并没有将整体的叙事空间构建在宏大的底层革命上,也没有落在对第三世界女性弱势身份对述说上,而是将关注点锁定在“人”本身,在通过横截面描摹历史事件中表达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和女性命运的关怀。在罗马一家人中,身处不同阶级的女佣克里奥和女主人索菲亚都在经历男性个体带来的情感背叛,原本存在阶级分层的二人,在创伤和失望中,相互依偎、陪伴和守望,形成了温情脉脉的亲密伙伴关系,这种挚爱和温暖消解了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起了家人之间无懈可击的默契和令人羡慕的和谐。

影片结尾用一个看似安静平和的长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惊心动魄的海边营救情节,不会游泳的克里奥勇敢地冲进大海,拼尽全力将索菲亚的孩子拽向岸边并紧紧将其搂住,两个坚强的女性和四个年幼的孩子依偎拥抱在涂满夕阳的沙滩上,变幻莫测的海浪冲刷让她们的生活看似前路未卜,但母亲对孩子的守护与疼爱,又让这个小群体看上去更加坚不可摧。同性之间的扶持尊重所形成的巨大助力促成了个体的蜕变与成长,母性力量挣脱了阶级秩序和从属关系的束缚,完成了人和人之间协定的平等,这也是彼时墨西哥社会缺失并急需重塑的人格平等法则,因此,以克里奥为代表的墨西哥土著阶层,在这场无私的母性救援中,完成了跨越阶级身份的真情相拥,从而赢得了一场无声的胜利。

女佣克里奥是墨西哥土著、被抛弃的待产母亲,导演通过镜头语言以一种平静温和却坚定不移的态度,传达出母性关怀对于超脱个体生存困境的重要性。因此,卡隆在体恤第三世界女性方面所做的尝试是,尽管将人物放在了70年代墨西哥特殊文化和历史语境中探讨,但并未将重心仅仅停留在对土著阶层女性的观照上,而是超越阶级,让女佣克里奥和中产阶级女主人索菲亚作为家庭中的弱者相互依偎在一起,将原本对立的阶级矛盾融化,将母性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抛出并做了关于人性的探讨。因此,第三世界女性形象跃然眼前,那就是尽管她们有曾忙于家务、以家庭为中心、被男性抛弃等经历,但是她们最终仍超越了传统束缚、拿回了婚姻自主权并能主导身体和性的自由,最终获得决策命运的自由。

质朴细腻的黑白影调赋予影像以历史感和纪实感,但在感官上并不压抑,反而让观者视野有一种剔透感,比如街上透明的橱窗、下着细雨的街道、温馨的婴儿室玻璃、外壳光亮的家庭轿车等,都带给人舒适洁净的视觉体验。有趣的是,主人公克里奥的生活中一直都有“水”的元素参与,清洗衣物的水、冲刷地面的水,寻找费尔明时贫民区蹚过的泥水、差点将索菲亚的孩子吞噬的海水,它们贯穿在克里奥默默无闻又勇敢无畏的生活里,暗示着她命运的诸多节点,映照出她柔情又倔强的身影。

导演卡隆对第三世界女性形象的处理,与莫汉蒂的著名论文《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中提到 “在斗争中我们都是姐妹”观点不谋而合。作品中的两个女主人公,跨越阶级和文化出身构成了同种性类的我们,她們不是被很多西方女性主义文本中构建出来的男性暴力的牺牲品,不是家庭体质的牺牲品,更不是阶级矛盾的牺牲品。尽管克里奥将怀孕消息告诉男友费尔明后被无情抛弃,但不论是之前与男友发生性关系,还是之后坚定地要将孩子生下来,都是克里奥主动选择的结果,她虽然是受害者,但不是牺牲品,反之,天然的母性光辉让她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产阶级的女主人索菲亚,出现在电影中时是将丈夫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她尊重和睦恩爱气氛带来的仪式感,把自己定义为依赖丈夫的女主人,看上去似乎是有了丈夫才有机会享受中产阶级优越的生活和节奏。但当丈夫出轨不辞而别后,不论是索菲亚将笨拙的家庭轿车潇洒换成合适灵巧的小车,还是制止了哭泣的孩子并告知她们自己要将重心移驾到原有的体面工作上,这都是在拾起她自己原本具备的身份和生存技能,她曾经有意表现出的弱势,并不能证明她是家庭关系的附属物,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索菲亚在处理婚姻关系上的技巧和美德,谦让也是她主动的选择。

在这对姐妹情谊之外,读者看到了恶棍形象费尔明所参与的学生运动以失败告终,他作为婚姻关系中看似强势的男性,也没有超越阶级划分,同样陷入了为争取平等合理而战的政治革命中。这场革命被残酷镇压,不合理的政治体制依旧存在,白人精英阶层始终掌控着政治话语权。克里奥怀孕预示着这场底层革命的发端和发展,胎死腹中则隐喻了这场革命的流产与溃败。

影片结尾,玩具店巨大的玻璃形成一堵清晰但又无法跨越的幕墙,将革命群众明确的期望与无法逾越的阶层矛盾外化出来,这种界限分明的隔离,能够看到导演对于革命的冷峻观察。因此,观者看到的是,姐妹情谊之外,仍然有需要人类个体相互理解融入后,摒弃种族成见才能共同跨越的阶级藩篱,这种历史反思与价值诉求,拓展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艺术思路和思想格局。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内核,并不是作为第三世界女性的专属需要,而是我们作为“人”的共同追求。

影片结尾滔天席卷的巨浪与开篇肥皂水温和的波纹形成呼应,在现实生活流的交汇点上,导演留下了让观者选择和回味的多义空间。尽管《罗马》是导演卡隆写给自己童年的家书,但它仍然以包容温和的叙事,闪耀出史诗般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罗钢.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徐枫.让达尼埃尔波莱《地中海》和蒙太奇复兴[J].电影艺术,2017,(02):79-85.

[3]张腾达.电影《罗马》的多重现实隐喻[J].电影新作,2019,(05):158-160.

[4]范媛媛.《罗马》:“水”意象表达下的女性成长[J]. 戏剧之家,2020,(29):156-157.

[5]趙林.符号学视域下电影《罗马》中的女性形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1):141-145+151.

[6]何青蔚.《罗马》——长镜头视域下的艺术特色体现[J].艺术评鉴,2019,(23):156-157+167.

[8]胡亮宇.《罗马》:墨西哥历史与好莱坞的“现实主义”视听再现[J].电影新作,2019,(02):113-117+161.

作者简介:

程苑,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助教,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阶级罗马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阳光房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