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艺术分析与演唱实践策略

2021-09-10陆琳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

【摘要】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是我国现代歌剧《再别康桥》中的咏叹调,塑造了一名清素高雅的女性形象。整部作品在传承我国音乐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也引入了西方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本文先阐述了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接着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艺术特征,最后从灵活把握情感要素、丰富作品人物形象、实现作品二次创作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演唱实践策略。

【关键词】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艺术分析;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94-02

在当前我国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开始走向文化自信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针对于我国文化体系的研究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音乐艺术也不例外。在声乐艺术中,我国近现代时间里创作了很多经典声乐作品,《一首桃花》也是其中之一。这首声乐作品选择了桃花为对象,通过浪漫诗句和悠扬旋律,凸显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针对于这部声乐作品的研究,可以较好提高明着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给这部作品的二次創作也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一、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创作分析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选自歌剧《再别康桥》,位于这部歌剧的第五部分。这一段声乐作品直接取材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林徽因遇到往日挚友,在跟挚友交流互动的时候感慨事态变迁,并以桃花为主题,抒发自身情感。她结合自己的回忆场景,将自身比喻成桃花,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元素[1]。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者也全面贯彻了以物喻人的策略,同时也没有引入交响乐等元素,使得这一段声乐作品更加朴素。但也正是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这部声乐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情感感染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演唱者的自身声乐演唱素质,使得声乐作品的演唱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艺术分析

(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在创作的时候,实现了我国传统诗词元素以及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使得整部音乐作品的风格非常独特,同时在曲式结构方面也比较清晰。总体来看,这部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主要分为A段和B段。与此同时,这部作品还布设了较长的引子,并利用引子来营造一种唯美氛围,同时也使用优雅舒缓的曲风来烘托了女主角的清新脱俗形象。作品的A段设计为g小调,4/4节拍。整个乐段中有p音乐标记,在起音的时候应该适当降低,并呈现逐步增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两次减弱调整,使得整体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同时也可以推动乐曲逐步向前。在“朵朵凝露的娇艳”处,A乐段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这部分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也使用了大跨度音程,使得旋律整体比较高,同时旋律的起伏水平也比较突出,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音乐色彩。在“含着笑”处,创作者则使用了简短紧凑的节奏设计方式,使得这一乐句可以更好连接后续情感内容[2]。整体上来看,在A段音乐结构设计的时候,创作者使用了较多连音线,使得每一个乐句的连贯性更加突出,同时也通过这种连贯性突出了桃花的柔美。与此同时,A乐段还有较多乐句开头都使用了八分休止符,使得各个乐句之间的换气口非常均匀,更好凸显了桃花的柔美形象。

A乐段结束以后,在进入一个较短间奏以后开始进入B乐段,同时音乐调性也从之前的g小调转变为B大调,在节奏方面也出现了调整,转变为了3/4拍和4/4拍交替使用的模式。在乐段速度设计方面,则体现出从弱变强的态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B乐段在较短时间里就完成了速度增加。即在B乐段第一个“看”字处设计了长时值,并依托于此进行渐强处理,使得整部乐曲可以跟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后续旋律设计方面,B乐段引入了递进手法,表现出了旋律的起伏性,但跟A乐段相比较来说具有更强的音乐表现力。在B乐段即将结束的时候,整部乐曲重新回到了g小调,可以跟A乐段形成较强的呼应。

(二)实现了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

在声乐作品《一首桃花》中,创作者实现了歌词内容和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在具体设计的时候,通过引入中国诗词作为歌词,同时也引入了优美旋律,使得整部音乐具有更强的抒情成效。在乐曲前奏当中,使用了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配合钢琴乐器,营造了非常浓厚的艺术氛围。这种优美意境给A乐段的开展打下了坚实支撑。在A乐段中,“桃花,桃花”的歌词也跟旋律实现了较好的配合。给直接引出主题,同时重复的“桃花”也跟主旋律律动实现了较好配合与联动。不仅如此,在A乐段中还将“字眼”比作桃花,同时也赋予了桃花的书香气息,直接通过歌词指代林徽因本人,具有较强的灵动性,跟柔美旋律也实现了较好联动。在B乐段中,主要通过排比等修辞手法实现歌词的编排与设计,同时还配合使用了五度向下的旋律模式,突出了歌词蕴含的情感[3]。特别是三连音的使用显著凸显了旋律的不稳定性,跟此处的歌词“多情的痕迹”可以实现较好的结合,显著提高了歌词蕴含的艺术内涵。

(三)伴奏模块的设计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伴奏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强化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各类音乐作品中,伴奏的功能主要就是抒情。而小提琴在抒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成效,因此这里也使用了小提琴乐器进行起始阶段的伴奏设计。在A乐段的伴奏设计方面,主要使用了钢琴伴奏模式,同时使用了八分节奏突出了旋律特色。在A乐段后段伴奏设计过程中,使用了柱式和弦的方式有效强化了音响效果。在A乐段结束的间奏中,钢琴部分设计为均匀柱式和弦,同时还音乐色彩转化为b大调,使得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明亮。在B乐段中,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同步进行,使得伴奏音乐可以层层展开,使得伴奏音色可以跟小提琴等乐器较好融合在一起,形成静谧的氛围。

三、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演唱实践

(一)灵活把握情感要素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主题形象本身就非常鲜明,主要使用了诗词歌词的浪漫特征来集中展现人物的温雅形象。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重点把握情感要素内容,在前奏阶段中就开始酝酿情绪。在演唱A乐段的时候,歌词“桃花”处出现了p标记。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应该轻声进入,并在尾音处慢慢收回。在演唱两个“桃花”的时候,演唱者应该突出旋律的连贯性,最好不要进行换气。A乐段中很多乐句都比较重视连贯性,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些乐句的时候,都应该使用强大的气息作为支撑,同时还要结合情感要素控制气息的流转方式,最终也就可以更好把控情感走向[4]。在B乐段的演唱过程中,整个音乐具有较强的抒情特点。因此对于演唱者来说,应该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身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美的向往,使得演唱情感的把控可以变得更加灵活。

(二)豐富作品人物形象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描绘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形象,在演唱活动开始之前,演唱者应该加强自身针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感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应该通过作品创作背景、歌词内容、音乐节奏、音乐形象等元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并依托于此选择演唱方式。具体来看,A乐段为宣叙调,主要通过连贯演唱方式来突出桃花之美。这个阶段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就应该融入人物形象特点,通过拟人的方式来突出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特质可以跟桃花风景结合在一起。B乐段为咏叹调,需要演唱者使用差异性较大的旋律凸显桃花的丰富情感,并依托于此引入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取得更好的演唱成效。

(三)实现作品二次创作

在演唱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时候,演唱者也应该积极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使得演唱活动可以具有自身特色。事实上,同一首声乐作品由不同人演唱出来,最终的听觉体验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本身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各个演唱者来说,也应该充分提升自身的二次创作水平。这也需要演唱者在具体进行声乐作品《一首桃花》演唱活动之前,应该先对歌剧《再别康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同时还要明确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自身角度来解读这些情感要素。在加入了自身理解以后,演唱者就可以更加顺畅传递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内在情感,同时也通过这种二次创作过程使得声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声乐作品《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经典桥段,在我国一直传唱至今。通过上述分析以后可以发现,这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清晰,同时音乐风格也比较独特。对于演唱者来说,应该在演唱这部声乐作品的时候,先进行声乐作品《一首桃花》音乐艺术特点和音乐节奏的全面分析,同时还要明确音乐节奏与歌词内容的交融方式。在具体演奏的时候,演奏者还应该加入自身的情感感知内容,并实现自身对于作品的二次创作。这样以后,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演唱成效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家裕.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0,47(01):138-139.

[2]刘新新.浅述《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9,(24):60.

[3]刘亦凡.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表达方式探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06):129-130.

[4]王媛媛.浅谈歌曲《一首桃花》的创作特色及演唱艺术处理[J].艺术教育,2016,(04):100-101.

作者简介:

陆琳,女,汉族,河南沁阳人,硕士,助教,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
高山流水 颂知音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究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声乐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