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2021-09-10李涛李琴陈诺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山西省

李涛 李琴 陈诺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山西省积极开发民俗资源,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山西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民俗类项目或多或少地遭到了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基于现状,探讨了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创新发展意识不足、传承人的生存困境和宣传力度不足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造成的威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危机转化策略,以促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山西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78-02

在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浩瀚星辰般的非遗大家庭中寥若晨星,但是,民俗文化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无可比拟的存在。山西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尽管已经拥有了 116 个国家级和 75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是民俗类项目没有脱颖而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也是尊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

一、山西民俗文化资源状况

从严格的民俗分类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数据进行归纳。就人们所熟知的、广为流传的民俗事物大约百余种。目前,一些民间统计也是根据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非遗产”保护工程进一步梳理的数据。绝大多数民俗都是从现在的行政村孕育发展而来的,行政村是最基本的区域。

在山西,能够把民俗文化集中进行宣传的主要是民俗博物馆,山西现存的主要是三大民俗博物馆,分别坐落在山西南、北、中部,将山西的民俗文化按照地域进行呈现,直观地反映了山西晋北、晋中和晋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涵盖众多,但可以对其进行划分归类。山西的民俗资源在各种类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饮食特产的占比是最为庞大的,同时,没有完备的数据库来展示山西各地独具特色的饮食特产,山西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做面手法。特色节日也是众多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笔,各地的节日盛典、礼教禁忌等也值得去研习。其中,有怀仁的旺火、朔州的架子火、晋中的社火等。[1]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民在黄土高原工作、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二、山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殆形势

(一) 创新开发意识淡薄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大部分采取的是内部创新和外部开发,山西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开发,尽管兼顾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但是仍然存在开发纰缪的问题。对外发展模式主要是政府和企业主导的生产性保护,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山西政府、企业等对山西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投了相当的策划、资金,晋商社火节、平遥国际摄影节等特色节日的相继开发,不仅仅是对民俗资源的传承宣传,更能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由于山西民俗资源品类繁多,浩如烟海,这些开发也仅仅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仍然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开发那些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资源,没有对分布在山西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开发。

民俗资源的自身创新也存在速度缓慢的问题,一些民俗传承人无法将经典的民俗旅游文化与新形势下的新趋势相结合,无法创造出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作品,因此亟待进一步加强民俗特色文化以及自身的创新,比如社火文化,社火是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各县市民俗文化的细微差异,各地社火的节庆活动大致相同,并无新意。因此,在不同场所的规划安排上可以提出更多的创意。山西阳城县的皇城相府庙会,为打造一个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尊重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创意进行互动、线上打卡、线下服务体验等精彩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民俗娱乐教育活动,并且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二)宣传力度不足

在山西民俗资源中,社火、面文化、传统习俗等作为地方凸出特色,底蕴深厚,推广价值高。但从客观层面上看,实际上开发程度很低,这直接导致了山西省民俗文化存在率低,世人只知个别民俗资源,而忽视了大量优质资源。比如山西的“寒食节”也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但这个节日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就连当地的年轻人也对民俗节日的相关习俗一无所知。

(三)多元文化形式带来冲击

当今社会,信息畅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速度也日益加快。众多互联网快餐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留给民俗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空间就越来越小。[2]正如“沁州书会”,曾负有“南有马街,北有沁县”的盛名,举办时场面十分壮观。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参会艺人越来越少,年龄要求越来越大,即使是当地社会民众也很少前来捧场,致使原来声势浩大的书会逐渐落寞。

(四)民俗传承人的生存困境

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人是决定因素。[3]

传承者的祖传手艺技压群芳、手法娴熟,艺术表现力游刃有余。他们作为内部人员,完全了解本行业的一切规则。 这种特殊的经验完美展现了人类的潜力和文化多样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综上来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关键在于庇护传承人,这也是保护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4]然而,非遗传承人分布不均匀不合理、年龄结构分散、教育结构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让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堪忧。在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冲击下,绝大多数民俗非遗传承人没办法靠传承传统技艺来获取自己一份工作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保障。从长远来看,民间非遗传承人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和生存压力。

三、山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为了解决当前山西民俗资源面临的现代化危机,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为促进民俗资源良性发展,联系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趋势,必须从以下角度开展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构建多方位的山西民俗资源开发体系

山西民俗文化的开发,目前仅仅停留在一个比较片面的状态,山西民俗文化的开发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开发,着力于将山西民俗资源的开发工作建设成一个更加系统多元的开发体系,实现山西民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了形成这样的开发体系,山西要将重点放在分类民俗资源,使市、区、县、乡成为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在实现纵向联动之后,也要注意横向的有机融合,实现不同市、区、县、乡民俗资源的共享。山西古镇大院资源丰富,在继续原本开发轨迹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各个景点之间的联动,实现一景带一景。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山西民俗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也有利于外界对山西民俗资源有一个相对整体的了解。

民俗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山西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文化发展而言,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民俗文化传承人更要注重原材料、技艺、节庆活动形式等各方面的自身创新。不同地方的不同民俗文化直接反映了不同地域特色。物态类民俗文化资源(包括民间手工艺品、风味饮食和地方特产)主要由天然原料构成,山西醋酿造的原料和工艺因地区差异很大,山西醋的品种繁多,老陈醋深受群众欢迎。民俗文化资源大多取材于自然,具有最明显的地方特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大量取源自然、制作工艺安全的产品开始被需要。因此,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人在进行再创造时要发挥自我能动性,实现原材料成本以及技艺技巧方面的与时俱进。

(二)加大对山西民俗资源的宣传力度

山西各地的民俗文化宣传工作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开始依靠网络和新媒体。因此,对于各种行业而言,得新媒体者得天下。同理,民俗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坐井观天,应当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资源,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图片、文本等手段发布民俗资源的优质内容。有些学者指出当前信息更替过快,没有特色很容易被埋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但他们无法否认新媒体平台宣传速度快和宣传覆盖面广的优势,而要解决民俗文化没有特色的问题,应当如前文所说注重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俗文化的传播价值,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以有效地利用热点搜索来实现用户引流。因此,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有效增加非物质文化在短视频应用中的比重,通过热搜增加用户与非物质文化的接触面积,让短视频用户打破原有信息茧房的局限,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价值。

(三)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构筑人才培养体系

关于民俗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始予以重视,在相关决定中点明: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大部分扎根基层,因此,要更加重视基层建设。另一方面,大量学者对民俗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民俗学的设立使民俗文化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随着辽宁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民俗學专业的设立,山西也应该开始重视民俗传承人才的培养。山西应当在借鉴其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传承人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群体,都应该对山西民俗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力继承和发扬山西民俗文化,作为丰富民族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苏健.新经济形势下山西民俗旅游发展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04):31-34.

[2]马玲玲.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危机和传承策略——以民俗为例[J].戏剧之家,2019,(34):216-217.

[3]廖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众参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4]李朝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6):54-55.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山西省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