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2016-05-27李志强

考试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李志强

摘 要: 本文以壮族嘹歌文化为例应用“艺术生态壁龛”概念,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及保护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文化生态壁龛 嘹歌文化 保护传承

对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张宏宇认为,在保持嘹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的经济运作和开发,反过来将促使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1]。蒋剑认为在产业化发展上,应明确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的定位、专属权、市场主体;做好品牌的设计和开发;注重嘹歌文化土壤的保护,使得嘹歌品牌的打造有坚实的基础[2]。陈炜认为,对平果嘹歌要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3]。李萍认为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基地策略、精品策略、人才策略和制度策略,传承与发展平果壮族嘹歌[4]。覃乃昌认为,对平果嘹歌的保护与传承,应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5]。从文化生态壁龛角度研究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还无人涉及。

“艺术生态壁龛”是贡布里希的一种独特艺术文化史观。从“艺术生态壁龛”引申出“文化生态壁龛”,“文化生态壁龛”对当今整个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创作者所处的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生态环境,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生态壁龛”。但从整个人类文化史看,这每一个创作者所处的“文化生态壁龛”都与其他“文化生态壁龛”彼此牵连交错,形成一些共生共存的矛盾关系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从与嘹歌关系最密切的小的“文化生态壁龛”着手,找出一条探究的可行性范围,再从这个较小的“文化生态壁龛”,延伸到其他相关“文化生态壁龛”[6]。高小康认为:“大的文化生态环境可能延伸到远离特定非遗形态的时空范围,对这样的环境概念几乎无法圈定保护的‘红线;而小的文化生态环境则可能限制在特定文化形态存在的空间范围内,‘红线虽可确定,但能否实现真正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能会有问题。”并认为“文化生态壁龛”这个概念对于解决上述两难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即“简单地说,就是对文化生态环境根据与非遗生存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找到具有密切关系的环境范围,即文化生态壁龛。文化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范围就是这种文化生态壁龛”[7]。

一、嘹歌生存的文化生态

平果县平果还是壮族民歌标志性文化作品——嘹歌的发祥地,据专家考证,嘹歌起源于平果,产生于明代,是用古壮字(土俗字)传抄,至今已出版多部嘹歌集,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民歌传承着古老民族的文化密码,特别是古壮字中有上百个偏旁符号不是来自汉字的偏旁,是否是古骆越先人的创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平果县的师公、道公在各种场合吟诵的用古壮字抄写的大量经书,吟唱着布洛陀和姆渌甲的传说,在平果甘桑发现3000多年的与甲骨文同期的古骆越石刻文。平果所在的右江河谷流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生态壁龛意蕴深厚。

嘹歌生存的文化生态主要有活态和文本两种形式。嘹歌文化的活态化载体是呈现在以平果太平镇歌圩为中心的传统18个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嘹歌文化的文本载体已出版多本歌集,其中最全的是由农敏坚、谭志表等学者搜集整理出版的九卷本集古壮字版、壮文版和汉文版于一体的《平果嘹歌》丛书,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嘹歌主要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古老的《嘹歌》是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乡情民俗、伦理道德、审美爱好等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梁庭望)。但其核心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情”字。

广西平果县、田东县、天等县三县交界处喀斯特峰丛地貌地区生活着5万左右人的“洼地壮人”,人口不足5万人。“洼地壮人”最具特色的是打砻的文化习俗。打砻的民俗文化是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信仰。这时候的打砻是又唱又跳,咏唱的山歌内容与平果县和田东县的嘹歌内容基本相似,都是用古壮字抄写的。在阮廷昌处发现了四本歌书,即《赞新房歌》、《日歌》、《三月歌》和《问鞋》,歌书抄录时间是1955年,抄写的是阮廷昌的叔,是目前为止平果县发现的抄录时间最早的歌书。

二、嘹歌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壁龛堪忧

嘹歌文化的活态化载体是呈现在以平果太平镇歌圩为中心的传统18个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在强势的城市文化面前,乡村文化多以被湮没的形式呈现。商品经济意识中唯利是图思想对乡村纯朴而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所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不可否认,在城市化背景下像嘹歌这样的乡村文化的保持也难免受到城市文化的激烈冲击。壮族青年人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审美需求不断提高,4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田间地头吟唱嘹歌的不见了年轻人的身影,祖辈父辈们昔日以歌怡情和择偶的风俗不复存在,正如恋歌的传承。但时代的发展,择偶方式的更新,古代依歌择偶的婚恋生态已经消亡,嘹歌中的恋歌已经丧失了传承的文化生态壁龛。显然这样的传承已经属于文化生态壁龛的红线范围,大的生态传承环境只能由极少数精英歌手所把持,百花齐放的活态传承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消失,嘹歌文化的传承最终将逐渐脱离民间。

三、文化生态壁龛与嘹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策略

(一)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强嘹歌文化的生存生态建设。

近年来平果在铝工业快速发展的带领下,已成为广西第一财政大县,2009年平果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4亿。城镇化率达28.68%。城镇化使嘹歌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地也得以改善,如江滨公园、文化公园、马头山公园等景点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乡下早已完成了公路、电视、电讯网络的村村通工程,现有的11个歌圩的道路改造和歌圩周边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制定总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歌圩文化的发展,打造嘹歌文化品牌。

2008年平果嘹歌文化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团体哈嘹组合响应政府弘扬地方民族艺术的呼声,将嘹歌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嘹歌声名远扬。

平果县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行多届《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特别是无伴奏童声合唱的小雨点合唱团演唱的《蝉鸣声连声》,体现嘹歌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传承后继有人。种种迹象表现平果县政府正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传承和保持嘹歌文化。

(三)保持嘹歌文化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注意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

一些民间文化一旦被政府过度包装后,往往就会使其流于表面形式,变成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官员的政绩服务的工具,会损害民间文化艺术的自发性和通俗性,只有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保持嘹歌原生态元素的完整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通俗性及其传播组织方式的自发性,才能确保原生态嘹歌文化的良好保持和传承。当然如何利用嘹歌宣传主流文化,并最终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四)落实、创新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方式。

1.可在现有哈嘹组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嘹歌文化元素,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歌剧舞台艺术形式,展示嘹歌的艺术魅力。

2.打造传统与现代传媒平台,扩大嘹歌文化的传播渠道。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通向歌圩的交通设施,方便乡邻群众与外地游客自由进出;改造现有的乡村歌圩,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在每个歌圩建立歌圩广场,配备现代化的音响、音像设备,让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嘹歌文化大餐。

3.开发、整合平果县境内现有的山歌光碟15个制作组,形成嘹歌文化产业链。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唱嘹歌、欣赏嘹歌、弘扬嘹歌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政府必须把农村居民转为享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政治权利的城镇居民。特别是要针对嘹歌艺人大多在50岁以上的年龄特点,建立50岁以上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广西制定的60岁以上农村人口每月领取100元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把5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衣食之忧,而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唱嘹歌的乐趣,使嘹歌文化成为民众的真正精神和审美享受,进而更大更深程度地影响年轻一代,在年轻人的心中唤起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充分发挥嘹歌艺人的特长,举办各种形式的嘹歌培训班,培养嘹歌文化传承人,让嘹歌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四、结语

平果县是民族文化的富矿,嘹歌文化和甘桑石刻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都承载着壮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价值巨大,保护好平果嘹歌文化、甘桑石刻文发现地的文化生态及和道公、师公的祭祀文化生态壁龛,对释读嘹歌文化与甘桑石刻文的关系和解读甘桑石刻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壮族嘹歌的传承模式与村落经济[J].广西民族研究,2011(3):170.

[2]蒋剑.壮族歌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4):91.

[3]陈炜.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8(3):97.

[4]李萍.打造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策略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10):96.

[5]覃乃昌.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传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89.

[6]高尚学.艺术生态壁龛——贡布里希的一种独特艺术文化史观[J].社会科学家,2014(5):33.

[7]高小康.文化生态壁龛:非遗保护的生态“红线”[N].中国文化报,2012,11,23.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2015ZD116。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研究
传统村落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联性研究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