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谈中国诗》中看钱钟书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2021-09-10王金梅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钱钟书文化自信

【摘要】 钱钟书先生精通多国语言,不仅对于中国文化融贯古今,对于西方文学也颇为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学贯中西。他曾写下《谈中国诗》来向国外学者介绍中国诗,然而言语和感情都颇具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初读时疑觉钟先生不喜中国文化的陈旧迂腐,再加研读惊觉先生之于国家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文化的自信溢于言表。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也原是如此。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谈中国诗》以及其所包含的钱钟书先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 钱钟书;《谈中国诗》;爱国情怀;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33-02

一、前言

钱钟书先生的成绩十分优异,曾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又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钱先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公费留学。后来在巴黎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忧国心切赶回中国。不管是钱先生的妻子杨绛先生还是他的友人,都对钱先生的风骨品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特殊时期,先生不曾离弃他的祖国,选择了携妻抱女默默地陪伴。他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对于中国文化的侃侃而谈无不昭示着他对于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意。而《谈中国诗》一文地创作就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这篇文章也被用作教材,刊印在高中语文课本上。

二、关于《谈中国诗》令人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

(一)钱先生中有些话对于中国诗实在算不上赞美

文中写道中国人“流毒无穷的聪明”,对于中国部分人在诗中展现的所谓聪明进行了夸张,直接说是中国人,增强了嘲讽效果。又說中国的诗人是樱桃核的雕刻者,极尽嘲讽之能。那么。他是不是不爱中国呢?

(二)语文教材对于《谈中国诗》的解读

相关教材中将这篇文章内容阐述为对中国诗的总结概括,目的是让国外学者了解中国诗。而且通过《谈中国诗》将中国诗的特点分为了四大要点,分别是:用于社交的诗很多、常用暗示、篇幅短、音调单薄。似乎这几点都是在贬低中国诗,赞美西洋诗。

(三)钱先生本人的才能品行

先生博学广闻,对于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都很精通。也学习研究了很多关于西方的文学文化,得到了余光中先生的极高赞誉。先生的妻子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中也有关于钱先生的描写,都是在表现先生不愿离开祖国的眷恋和不愿放弃中国的倔强的爱国热忱。在特殊时期即使被迫害都不曾离开的钱先生,怎会不爱国呢?

三、如何看待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的感情流露

(一)从写作的背景来看

钱钟书先生当时在南京中央图书馆担任英文总编纂,并且兼任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顾问和暨南大学的教授。那时是1945年末,中国抗战才刚刚过去不久,又面临内战。硝烟四起,战火纷飞,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而此时美国学者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的学者该如何做到即使身在战火中仍然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风采,又能够展现自己对于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呢?先生出现了。先生被相关负责人临时抽调了过来,参与中国对赴华交流的美国学者的接待。即使标榜着文化交流,也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对中国文化报以和善的态度,好多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其中包含着很多学者对中国文化持抵触的心态,不愿了解。但钱钟书先生运用他对于英文的熟练掌握,自信从容地向国外学者展现中国文化。并于1945年12月16日做了《谈中国诗》的演讲。

(二)从《谈中国诗》的内容来看

从“你们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来华交流的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并没有持友善的态度,甚至是十分轻视。可钱钟书先生并没有对此直接进行驳斥,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但又不失力度的表达方法。他利用自己对于国外诗歌的学习了解,将其与中国诗词加以比较,阐述中国诗的独特之处。看似是各有各的特点,不偏不倚,实则既让国外学者可以平和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诗、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与赞美。

文中,钱先生提到中国诗“早熟”,又言“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表面似乎实在贬低,可是结合先生的经历和素养来看,结果恰恰相反。中国诗“早熟”,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的《诗经》。那时的国外还在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若说“早衰”,唐诗宋词1500多年后才开始呈现衰败,那中国诗的衰落所需时间也应是以千年作为单位的。文中充满了钱钟书先生的于中国诗的难以言表的自得之情。

而对于钟先生文中所提到的“缺乏‘史诗头脑’”,其实是一种自谦,因为他紧接着又说“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这里展现了中国诗即使是在西方诗歌的认知当中也是非常具有跨越性的。而所谓的“出现的异常之早”又调皮地表示了他的奇怪,好似对于中国诗不能按照西方诗歌那样缓慢发展颇感怪异,明贬实褒地展现了中国诗的登峰造极,远非西方诗歌所能比拟。

先生又说中国诗篇幅短小,将中国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格雷的《墓地哀歌》中所说的“仅余我与暮色平分这世界”加以比较。相隔1000多年的两位诗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地却是相同的情感。既谦虚地表示了中国诗篇幅短小,可仍然充满了无穷的意味,又巧妙地表达了“文艺无国界”的交流理念。即使现在的中国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中国的文化也无法被刚枪大炮所毁灭。工业的先进并不是你们企图蔑视中国文化的资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便已经决定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可替代的独特,让中国文化在这硝烟弥漫中依然熠熠生辉,散发着难以言喻的魅力。钱钟书先生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斥着对中国文化的骄傲和对祖国满溢于心的挚爱之情。

(三)钱钟书先生的人生经历

先生对于中国当时凄凉的现状没有选择大声地驳斥或无能为力的丧气,他选择与祖国站在一起,在那段艰难的岁月当中用自己的才华为祖国的进步而奋斗拼搏。从因爱国而留学国外,抗战时一路辗转携妻女赶回祖国到特殊时期仍选择留在国内。先生不曾后悔过,这便是中国学者的风骨吧。先生如此的赤诚之心,从不曾大张旗鼓地表述,却在一言一行都不曾偏移。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震撼于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中国文人的伟岸。先生是一个文人,何至于此,竟至于此。

(四)钱钟书先生的气度

先生很有气度,对于外国学者“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的无礼表述,选择了平和委婉。为他人留足了面子,又四两拨千斤的还了回去。先生说中国诗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就可以了,这比是“中国的”更重要。先生强调了“艺术无国界”,又暗示了国外学者的舍本逐末,回击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诗的偏见。又举了哈巴狗儿的例子,不着痕迹地讽刺那些自认为自己的文化高人一頭的学者。有掀桌的勇气,又有不掀桌的修养。先生的气度在于他总是优雅地处理好让人恼火的事情。

先生又引用了希腊一位哲学家的话,轻描淡写的描述了这次交流之于国外学者的意义。将学者们对于这次的文化交流对中国诗的诋毁表述为“研究我们的诗”,他还表示“研究我们的诗”一定使国外学者受益匪浅。可爱调皮的钱先生,国外那些眼高于顶的学者一定气坏了,他们没能通过贬低中国诗找到所谓的优越感。先生又说希望诸位可以通过这次文化交流增加对于自己国家的依恋。运用这样有趣奇特的比喻,表现了自己的落落大方和对祖国的文化自信。让那些自大无知的人以会心一击,也给中国学者带来了自信。

(五)钱钟书先生的文化批判精神

钱先生在接触西方文化时,是以文化批判的精神去接触研究的,他没有崇洋媚外,也没有故步自封,盲目抵制。钱先生用理智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来了解西方有关文化的事物。在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颇有研究的前提下,不盲目跟从权威,坚持了解研究,不妄下论断。先生大半辈子都用在了学习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寻找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合适定位,努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中国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下依然能够拥有充沛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他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既不客气地抨击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偏见和无知,又给中国学者以标榜。既不可以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否定中国文化,又不能够过分自信,妄自尊大,眼界狭窄,故步自封。当然,先生的演讲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先生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依然对国家怀有赤诚的热爱和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而这种精神和情怀远比文章的才华更重要。

四、小结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大作家、大学者,他更是一位爱国者。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温和又坚毅,谦虚又颇有风骨。先生没有选择在安定的国外平和度日,却是毅然在乱世里负重前行。写下《谈中国诗》不仅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回击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偏见,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批驳了部分国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目自信,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先生之于祖国的深沉情怀和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浩.信手取同比异,拈来妙趣横生——钱钟书《谈中国诗》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7):41-43.

[2]李新.浅谈中国新诗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20,(08):88-89.

[3]王依.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J].报刊荟萃:下,2018,000(001):273.

[4]范建明.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中国诗学讨论——以丈山、林家、木门与通信使的笔谈交流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2):109-118.

[5]周子轩.浅谈中国画的“诗书画印”艺术[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01):87-88.

[6]胡娜.谈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哲学智慧[J].散文百家,2020,(34):114.

作者简介:

王金梅,女,汉族,安徽利辛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钱钟书文化自信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欠一杯不醉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钱钟书三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