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2021-09-09杨玉芹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后疫情时代数字化

杨玉芹

[摘要]进入后疫情时代,专业出版社如何克服自身困难,化危为机,寻求自救和突围之路已迫在眉睫。坚守优质内容至上,做好特色资源的开发未尝不是赢取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密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专业图书;数字化;转型路径

全民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专业出版社在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在严格居家隔离下采取的线上办公、网上会议,还是“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在线学习,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数字化与传统出版的融合进程。

一、数字化出版发展现状:后疫情时代势头更加强劲

(一)数字出版在疫情防控中逆势增长

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趋成熟,收入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19年末,我国数字出版收入规模逼近万亿元,达到9881.43亿元。2020年,数字出版收入突破万亿元,尽管疫情波及各经济体,但数字出版发展依然成绩亮眼,保持增长势头。2021年,这一数据还有望创新高。这一预估基于用户数量的激增,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网购规模在疫情期间的进一步增长。

目前,我国5G网络用户数超过1.6亿。客观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大量的产业需求,其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为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顺势而为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必然性

数字出版不仅在国内具有巨大的受众市场,而且国家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十四五”规划多次提及数字出版,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出版优势日益凸显,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其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文化产业极具活力的领域。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三)专业出版社转型的迫切性

在数字出版逐步由抽象的概念变成出版社的具体行动和发展模式之际,专业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出版社自身局限性,其融合发展仍面临各种挑战。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专业出版社谋划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之年。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将会释放更大的生产效能[1]。

中山大学王竹立指出:“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2]在此背景下,网络用户激增,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疫情已经对出版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专业出版社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推动下,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变被动融合为主动融合,化挑战为机遇,已经成为专业出版社迫在眉睫的发展命题。这也是专业出版社在新时代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要求。

二、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分析

后疫情时代,专业出版社面对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不是变不变、改不改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变、不得不改的问题,更是怎么变、怎么改的问题。鉴于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和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业受到影响与数字出版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借势而上既是专业出版社的自救之法,也成为其“突围之路”。

目前,一方面专业出版社有迫切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愿望,另一方面其行动缓慢,甚至举步维艰。这既有体制和技术方面的客观因素,也不乏主观原因,如盈利模式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产品形态的改变,也是其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为适应数字出版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总体来说,我国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以下挑战。

(一)创新意识不够,求稳心态强

专业出版社尤其是以紧密依托行业、服务行业为办社立足点,其“背靠大树好乘凉”,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资源优势,都能在行业政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获益。专业图书主要面向行业受众,销售渠道比较稳定,竞争强度低,能够保证专业出版社在体量有限的情况下收益稳中有升,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即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在人工和纸张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专业出版社掌握优势资源,其利润率虽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收益。这也就使其在数字化转型上动力不足,不敢打破舒适区,锐意创新。

(二)人才不足,缺乏培养数字出版的人才机制

在传统专业出版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观念先行的基础上,专业出版社需要人才的支撑,主要包括适应数字出版工作的编辑人才、数字出版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国内不少专业出版社本身人员有限,主要业务更多地围绕传统图书的内容生产,其编、审、校、印、发已经形成一套熟练的经营管理模式。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则都集中在业务方向上,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比较少,导致其对数字出版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够,对数字出版缺乏敏感性和前瞻性,长久以来缺乏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三)盈利模式模糊,导致数字出版轉型发展迟缓

专业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足,还在于伴随人力、设备、资金等方面的高投入,数字化转型所能相应带来的高回报还无法具体体现。尽管数字出版的发展并非坦途,但这并不代表数字出版的未来不明晰。其实,数字出版从不缺乏商业模式,全版权运营的盛大文学早已勾勒出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和未来蓝图。国内比较成功的数字出版企业也积极激活出版资源,将内容进行立体化开发。只是目前国内出版社还没有走出一条数字出版的阳光大道,未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

式[3]。

(四)版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难题。尽管出版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图书出版、光盘出版深受盗版和侵权的冲击。因此,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版权保护制度的保驾护航。只有以完善和强大的版权保护制度护航,才能扫清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障碍。此外,数字出版的管理政策也有待完善,如数字出版产品如何施行管理,在内容质量上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资质,不合格出版物如何惩处等。

三、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讨

无论技术如何快速发展,载体形式如何发生变化,内容优势仍旧是出版社发展数字化产业的“不二法宝”。专业出版社发展数字化产业的前提,首先,专业出版社要转变自身定位,即从原来的产品提供商向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转变[4]。其次,专业出版社要强调“内容为王”,以现有的海量数据来构建契合读者需求的数据库。

这对专业出版社来说并非难以实行。中央部委所属的专业出版社依托行业发展深耕出版领域,拥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鲜明的行业特征,具有数十年的出版传承,积累了大量作者,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体。这些都是其数字化转型无可替代的优势。

尽管数字出版的发展在各出版社实施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终将从边缘走向核心,成为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文化产业模式。在后疫情时代,专业出版社更应在危机中克服种种困难,寻找突围之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一)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开发学术图书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优质、特色内容的“双效益”

专业出版社在深入梳理和分析数年来学术图书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品牌优势,构建不同的数据库资源来承载内容体系,有效盤活优质存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立体、更丰富的内容资源,更优质的知识服务,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出版社,其逐步对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图书进行分类,按照专业分工,组织行业专家建立民航领域的知识体系。比如,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围绕“航空安全”“运行安全”“地面安全”等方

面,该出版社对飞行安全的学术专著、标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加工整合,形成分类科学、系统开放、实用性强、检索方便的内容资源。又如,其《从统计看民航》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都会出版发行的行业重磅、权威数据,涉及“航空运输发展指标”“通用航空发展指标”“效益指标”“航空安全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历史发展指标”“世界航空”等民航发展的状况。该出版社规划以此书为核心,吸纳民航年刊、民航报告、蓝皮书等数据信息,建立“数说民航”数据库,以概览行业发展面貌。

(二)突出“内容为王”,以内容为源头,开发有声读物和科普视频

内容资源需要多渠道开发,持续更新才能体现活力和价值。专业出版社应以开放、求新的心态持续优化已出版图书和新增出版物;对广具受众喜爱的普及性读物,专业出版社更需要深耕内容资源,积极开发有声读物和科普视频。

现在有声读物的发展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付费购买会员方式来获取知识服务,这也成为知识付费的一种模式。出版社通过遴选有关行业文化史志、人物轶事、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经典作品,配载声音形式,构建视听在线资源,在丰富读者学习手段的同时,也能增加产品黏性和附加值。

出版社可以科普图书为蓝本,组织人员拍摄、制作视频资源。以中国民航出版社为例,在以服务民航发展,传播民航文化为指导思想下,其推出了《民航与旅客面对面》《民航法律知多少》等科普读物,并拟将这些图书转换为视频资源,既丰富视听在线资源,又彰显其用途。一方面,该类产品可以用作行业对外宣传方面的栏目资源,赢得局方和业内单位的多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该类产品在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也是视听在线资源从业内向业外传播的途径,易于出版社挖掘潜在客户。放眼长远,通过视听资源,专业出版社自然而然地树立了自身品牌。

(三)以“教材建设”为本,利用数字出版的先进性,升级内容的呈现形式

随着“停课不停学”号召而崛起的在线教育,必将带来教育教学体系的改变。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将更多地渗透教育、教学和课堂。作为出版社重中之重的专业教材,要在互联网浪潮中积极求变,其寻求转型之路势在必行。这种变化并非限于某一环节上,而是全流程的改变和突破。比如,借助数字化手段,出版社建立教材从出版到发行的电子化工作流程,加快编印发节奏;利用各种技术软件辅助编辑审稿工作,优化教材质量;开发出版社的App销售终端,促进教材线上线下销售[5]。

为服务于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在搭建专业教材电子图书平台过程中,出版社建设适应网络教学的教材内容体系显然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的做法。纸质教材只是在线教育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而专业教材的体系建设要注重开放、立体和交互的风格,构建涵盖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流媒体等资源的数字化产品,以感官的全面调动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

(四)找准路径,更需编辑顺势而为,强化本领,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要

编辑是专业出版社的核心人才,处于内容生产的最前端。新的信息技术为传统专业出版社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也为专业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作为新业态之下的编辑,应具备传统的编辑素养、能力和从业要求。首先,编辑要做好意识形态的把关工作,数字化产品只有做好意识形态的引领工作,才能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审美欣赏等方面符合文化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其次,编辑要逐渐转变编辑出版理念,创新出版形式,养成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开展日常工作的习惯,在将融合媒体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图书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成长为符合专业出版社由数字化转型向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全媒体型编辑出版人才。最后,编辑要以专业为本,强化数字化素养,练就应对数字出版的本领。从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到发行营销,数字化编辑的工作模式必然会由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以融合媒体为工具,选题的丰富性、加工的多元性和营销的立体化,会使编辑工作焕然一新。

四、结语

数字化转型对出版社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克服种种困难,从长远来看,这将为专业出版社的稳定和长足发展注入新动能。学界早已达成共识,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是相互结合的出版形式,而非取而代之的关系。数字出版既有传统出版的数字化,也包括新型的数字媒体,因此数字出版物是新技术与纸质出版物的优化和整合[6]。后疫情时代,专业出版社在加快做好数字化平台的过程中,可 实现各种图书共同上线,互相引流,实现免费开放资源与付费学习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同时借助搭建的数字化平台,能够做到即需即印、按需印刷,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振省,宋嘉庚.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J].现代出版,2020(02):5-9.

[2]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 [J].电化教育研究,2020(04):13-20.

[3]张来胜.专业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浅析[J].编辑学刊,2018(05):104-109.

[4]彭天赦.专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9(07):72-75.

[5]吴陈滨.科技赋能:新业态下的教育出版编辑成长策略分析[J].中国编辑,2021(06):79-82.

[6]苗杨.学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对策[J].现代出版,2021(03):92-94.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后疫情时代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