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生药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09-09欧金梅俞年军韩荣春杨青山彭代银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药学生药三全育人

欧金梅,俞年军,韩荣春,杨青山,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模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中将思政教育、卓越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二级指标,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建设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生药学”课程,是应用多学科(本草学、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中医学等)的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P3)。作为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热爱、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任务。因此,在“三全育人”指导思想下的“生药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医德医风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念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专业、思政、科研并举全方位育人,培养出富有中医药特色的药学类专业人才。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基础

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依托省部级项目“大医精诚”实践育人项目、“地方院校药学类人才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等特色项目建设,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和课程思政体系,培养“精诚是新”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中,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目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管理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协同团队。注重突出专业课程育人导向,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涌现出多个省校级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优秀课程,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生药学”课程改革实践

“生药学”课程内容涉及生药的基源鉴定、采收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和品质评价等内容,与科学种植、药材质量评价、临床合理应用等密切相关,各章节中均可体现思政元素[2-5]。针对这一特点,本课程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创新理念及职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和考核,做到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图1 生药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生药学”教学团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承担了省校级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安徽道地药材的研究工作。在课程改革中,邀请思政课教师、实验教师、辅导员参与集体备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典型案例,找准思政、创新能力切入途径,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改革,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实现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全程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

(二)完善教学大纲,引入思政元素

结合课程特点,在“生药学”教学大纲中增加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明确提出为学生从事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建立高尚的情操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规矩意识。

在总论教学内容中,把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结合进教学大纲中,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同时,明确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注重生药在栽培、加工、流通、鉴别及评价各环节与生药质量和临床药效的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准则,引导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质量和药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在各论教学内容中,基于安徽地方特色生药资源,将“十大皖药”纳入各论重点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研思维等内容,通过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在中医药思维指导下生药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实践环节,依托学校中药资源中心500余种常用中药标本,学生从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方面对生药的性状特征有了深入认识,学生的识药辨药能力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生药学”授课中引入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课程中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分散的内容系统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课、翻转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也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如在讲授冬虫夏草时,以启发式融入课程思政,结合安徽金寨虫草事例,启发学生思考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市场混乱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药材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药的性状鉴别内容中,选取8~10个性状特征明显的生药进行实例教学,让学生对党参“狮子盘头”、天麻“鹦哥嘴”、酸涩乌梅及大黄“星点”等术语有清晰的认识。结合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引入教学,如从何首乌及夜交藤名称由来,引出何首乌的来源、植物习性、鉴别和功效讲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何首乌最新研究进展,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何首乌的补益和“肝毒性”作用机理。

显微鉴定作为传统鉴定方法,在《中国药典》药材及成分制剂的鉴定项下均进行收录,是“生药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前期未开设“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学生缺乏植物形态学、显微学基础,在学习生药的显微鉴定内容时出现概念不清、理解不透等问题。基于此,“生药学”课程将植物的内部构造作为自主学习内容,教师在课程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明确学习内容构成方式、学习目标、学习问题设计、自我评价等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课程、慕课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根据资源成立自主学习汇报小组,采取翻转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汇报,教师和学生根据汇报内容、课件制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进行打分,再结合学生提交的自主学习报告综合评价自主学习效果。

(四)培养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程通过将科研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内容互融的模式,通过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科研设计和实践。如在讲授“十大皖药”之丹皮时,各小组结合丹皮的品种来源、质量评价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研究内容,首先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等方式掌握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然后通过PBL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按照立项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性等内容撰写项目申请书,申报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效果评价

课程评价与考核是对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性评价,应贯穿于课程始终。结合“生药学”课程特点,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包括教学过程评价、自主学习评价和综合评价三部分。其中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实验考核等方式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自主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参与科研课题、撰写研究方案等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出勤率、实践参与率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近三年的课程评价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课题研究、中药资源普查、大学生科考等实践活动,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十大皖药”菊花为例

安徽中药材资源丰富,形成了霍山石斛、灵芝、亳白芍、黄精、茯苓、菊花、丹皮等系列“十大皖药”。在“生药学”教学中增加安徽地方特色生药资源利用情况,将“十大皖药”作为重点品种讲授,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徽省特色生药资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以菊花课程设计为例,探讨思政与专业育人的有机结合。

表1 课程思政及教学示例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对药学类专业“生药学”课程进行思教研一体的改革探索,将高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课程思政、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特色资源,采用多元教学手段教书育人,有力提升了学生爱岗敬业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具有浓厚中医药思维、扎实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生药学生药三全育人
基于偏振光显微镜与λ波长补偿器联用在生药显微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生药学研究进展
性状鉴别在生药学实验中开设的必要性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复方儿茶酊的生药学鉴定及质量控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