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与局限: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和未来

2021-09-08刘海华宋永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刘海华 宋永琴

【摘要】在技术赋权的时代大观下,无人机航拍融合AI、大数据、遥感影像处理等技术,正为新闻传播领域勾勒着一个“无人机新闻”的新景观,其以小巧便携、低廉亲民,辅以视角独特等优势开启了空间维度的视觉感官想象,颠覆了传统的观视形式,在价值指向上对传统新闻模式起到弥合作用,反映出其超越性的意义。然而,其在数字实践中也面临着安全隐患、隐私担忧、情感缺失等问题和局限,相关管理规范尚缺乏统一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事故责任尚不明确。本文对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历程、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无人机航拍新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无人机新闻;无人机航拍;媒介融合;技术赋权

无人机的普及为人们观看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当下这个视觉时代有力地将新闻可视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5G、AR、VR、MR等技术的加持下,未来人们将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身临亲近地去感受任何新闻事件,仿佛推开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也仿佛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超能力,验证着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继人的延伸”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调并未过时。而伟大的科学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技术的更迭意味着新技术之新是相对于旧有技术而言,回顾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当下理解无人机新闻以及探索其未来走向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历程

顾名思义,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是利用无线电遥控程序和设备操纵自带摄影摄像装置的不载人飞机而采集的新闻,即使用无人机对新闻事件进行摄影报道。无人机新闻所使用的是无人机的摄影摄像功能,即“无人机+摄影机”,除新闻传媒领域外,当下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农林、电力、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军用无人机开始改良,民用无人机出现,但影响不大,起初只是少数人在几个领域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从2010年起,民用份额开始增大,且增速远超军用无人机。近十年间,全球超过三千家科技企业和机构涉及无人机相关领域。

2015年通常被认为是无人机新闻的元年,互联网巨头谷歌、亚马逊、脸书等都宣布进入无人机研发领域,而美联社、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机构都表示将使用无人机进行拍、采集圖片等。在我国,2015年6月,新华网组建的无人机编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项目;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在搜狐网和搜狐新闻APP同时上线,这标志着我国门户网站第一个无人机频道成立。近年来,航拍尤其在体育、纪录片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素材采集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无人机航拍的优势

笔者将就无人机航拍新闻的优势分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2.1 多视角呈现,领略视觉冲击

不同的视角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传统的新闻摄影视角通常是平视和仰视拍摄,这也是为受众所习惯的视角,而要进行俯拍,则需要记者首先有一定的身高优势,其次通过高举带有旋转屏的单反相机(例如佳能6D2)并通过旋转屏进行拍摄,或找制高点登高进行俯拍,由于俯视视角通常展现更大的信息量,因此其一般适用于会议、市场、突发事件等大场景的拍摄。

无人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传统的二维或者平面世界变为三维或说是立体世界。通过操作无人机,镜头可以在任何高度,以任何视角展开拍摄,以第三方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事实呈现。

2.2 突出的时效性和接近性

无人机由于其体型较小而有便于携带的优势,遇到紧急事件需要采集新闻时候可以在一分钟内升空对新闻画面进行捕捉,并通过4K和10公里高清图传进行直播或者下载到手机端,编辑、发布往往一气呵成,展示出突出的时效性。

有冲突的地方就有新闻。突发事件例如灾难事件中现场有可能受到封锁或管制,且一些恶劣条件下记者考虑到人身安全无法抵达事件发生地进行近距离拍摄,此时无人机的接近性便得到了体现。无人机航拍可以远距离垂直起降,并在高空中接近目标进行拍摄,不仅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使记者不必以身犯险,甚至有时无人机新闻还能为追捕嫌犯、人员解救提供支持。

2.3 价格低廉,降低采集成本

目前民用无人机的售价已经达到3千元起,较专业的小型航拍机也在万元以内,即使需要组成无人机编队也就几万元的成本,较传统航拍需要直升机或热气球的高昂费用,无人机航拍降低了采集成本,一般媒体皆可承受。无人机航拍与传统载人飞机相比,门槛降低很多,操作更加容易。仅需要一个飞手控制起降和飞行路线,一个云台手负责操控摄像机进行拍摄。

3. 无人机新闻实践面临的问题和局限

3.1 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人为原因,表现为操控者技术不达标或者由于紧张大意等造成的误操作造成高空碰撞或超出续航时间的飞行导致的坠机;二是机器自身原因,表现为软硬件系统缺陷或者零部件损伤;三是自然条件和环境原因,包括暴雨、冰雹、沙尘暴、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和电磁干扰等。

3.2 隐私担忧

隐私问题是无人机新闻采集饱受争议的问题。由于无人机航拍可以在建筑之外采集的建筑内的图像,且因为其俯视大广角信息量大以及灵活隐蔽等特点,往往不经意间泄露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生物信息如面部特征以及行动轨迹,模糊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

无人机的灵活机动使得监管变得更加困难,监视变得更加容易,滥用的风险随之增加。此外,无人机捕捉到的高清晰度的视频和图像可以一键上传至互联网。

3.3 情感缺失

无人机航拍多展现宏大视角,信息量虽大却不能像传统单反相机和摄像机平视的角度保留足够的细节。例如在一次工厂火灾救援中,无人机航拍可以通过全景展现火势的大小以及投入的救援力量,但却几乎不能展现单个消防员面部的神态表情,细节的缺失往往造成照片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由于记者远距离操控无人机,脱离现场的记者很难准确捕捉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瞬间,记者身体与现场的分离使得报道内容与读者产生疏离感,难以达到情感的传递与共鸣。

3.4 政策风险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现阶段在我国尚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规规制。在无人机驾驶资格证书认定方面,民航局下发的《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文件中规定,只要是轻小型无人机无需证照管理,只需要向民航局申请二维码并粘贴于机身电池卡口内。由于操作门槛低,且很多飞手罔顾禁飞区禁飞的要求,近年来发生多起影响民航的起降的事件。同时,在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实践中,一旦无人机发生炸机造成人员伤亡或侵害公民隐私权、影响航班起降,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记者、媒体、无人机厂商、监管部门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划分会比较困难。

4. 无人机航拍新闻的未来

4.1 无人机新闻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有意愿、有能力追求新颖的、高科技的产品,如扫地机器人、智能翻译机、自动烹调机、航拍无人机,以得到精神层面的新鲜体验。由于无人机、单反等摄影摄像设备的逐渐普及,很多高点击量的热门新闻都是由有设备、有技术、又分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们在日活量巨大的各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发布的。随着无人机消费群体和无人机新闻传播平台的逐渐形成,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统治地位正被极大地弱化。

在此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放思维,变革新闻生产模式,仿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建立融媒体中心,一次采集,多次分发。在新闻采集方面,为部分采编记者配备航拍无人机。然而传统媒体内部员工由于在体制内,且整体年纪偏大,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缺乏动力,而人才引进方面又往往缺乏资金和晋升空间,以至于难以吸纳精通航拍的技术骨干。

未来,无人机新闻会同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一样,愈来愈注重媒介的融合。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内容的高质量和采编人才的专业化,而无人机航拍的优势在于借助技术的优越性构建的视觉效果和报道速度。两者的互相补充将是未来无人机新闻发展的大趋势。

4.2 无人机新闻的发展路径

第一,加快推进航拍无人机的核心技术升级。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有一部分来自航拍机本身,续航问题首当其冲,目前航拍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在20到30分钟,逆风飞行时则耗电量更大,难以承担较长时间的图像采集任务,一旦电量耗尽则只能迫降,如果迫降地点不是平整的陆地则容易造成损伤,一旦落在人群之中则可能带去更为严重的人员伤害。此外,动力和导航系统的不稳定也是重要的潜在风险,飞行器由于在天空而可控性差,尤其是在系统本身出现紊乱时操控者还缺乏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紧急迫降技术。第二,重点培养懂新闻且技术娴熟的航拍人才。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有一部分是源自操控者的心理素质和技术不够娴熟,而其所能展现的突出的视觉效果和时效性的前提也是优秀的飞行技能,伦理层面的隐私风险也在乎操控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法律常识,因此,专业的无人机新闻记者是很重要的。目前的问题往往是专业的记者操作技术不足,而技术娴熟的飞手又缺乏新闻专业素养。人才的培养是新闻院校和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多方合力推进相关政策法规修订。任何行业都需要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无人机航拍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新闻生产手段,在发展初期确实缺乏完善的政策规则。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监管层面的法律规定一定会相继推出,如何拟定法律法规则还需要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第四,积极探索“无人机+”的产业融合发展样态。无人机航拍是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有效补充,但未来应当结合其他技术手段而发挥更加广泛的应用。

今年三月初大疆创新发布的DJI FPV就是一款VR無人机,无人机与VR的结合,内容层面实现了由浅层叙事向深层叙事的转变,告别了传统无人机航拍操作逻辑中人屏互动、原画复现的内容呈现方式,迎来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实现了多维空间的交互,凸显了“用户本位”的生产逻辑,满足了人类自古以来插翅自由探索天空的梦想。

5. 结语

从2015年至今,无人机新闻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现阶段,随着无人机的普及率逐年提高,技术不断革新,无人机航拍在新闻采编领域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成为新闻采编的重要手段。同时,无人机航拍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提高无人机软硬件性能方面,科技公司研发势头迅猛,例如大疆今年三月初推出里程碑式的产品——DJI FPV,首款VR航拍无人机,一推出就震动了航拍摄影界。在推动政策制定和立法方面,目前尚未发现相关部门有明确动作。在媒体应用方面,我们期待无人机航拍技术与传统新闻进一步融合,更好地为新闻传媒行业服务。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展望,不远的未来,航拍无人机就如同录音笔、摄像机一样会成为摄影记者的标配。

同时,技术是把双刃剑,无人机新闻缺乏人文关怀、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应被正视,新闻媒体不能盲目被新的视觉文化吸引而过度使用无人机。新闻媒体须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做好舆论引领。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所言,当我们允许一种新技术进入我们文化的时候,要睁大眼睛留心观察。

参考文献:

[1]张琦缘,张荻.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新闻生产变革——以突发新闻报道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3):37-8.

[2]李华君,宋梦宇.风险传播视阈下无人机新闻的感官想象与数字实践[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2):108-17.

[3]刘禹彤.无人机新闻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研究[J].传媒, 2019,11):56-7.

[4]陈勇.无人机在沉船报道中的独特视角[J].新闻前哨, 2015,08):28-9.

[5]王卓.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8,15):38-9.

[6]刘欢乐.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记者观察,2018,32):30.

[7]Neil P. 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2:56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