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端产业集群引领上海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2021-09-05熊世伟俞彦爨谦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造业

熊世伟 俞彦 爨谦

[摘要]当前,全球产业的变革和调整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业经济如何适应经贸规则,重构和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上海在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应当立足优势、化危为机,以高端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破解阻碍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堵点、难点,提升工业经济防御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基于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分析了高端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围绕高端产业集群的目标要求和战略定位,阐述了提升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上海产业链;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

一、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呈现经贸规则重构、竞争优势重塑的态势。现有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面临严峻挑战[1],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交织叠加,同时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的一系列大调整、大转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1。这是从长远战略角度对我国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和部署,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产业链的概念来源于产业经济学,是指各个产业组织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涵盖了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包括:①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以实现工业“四基”为核心的产业基础高级化,这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之源。②产业链控制力的增强。拥有产业生态的主导企业或拥有“杀手锏”技术的零部件供应企业,强化对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产业的控制力,主导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是决定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关键。③产业链的联动发展。从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产业生态网络,进而催生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产业链的跨界和区域联动发展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2](图1)。

面向未来,上海制造要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军者,必须在核心环节锻长板、强弱板、补短板,聚焦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打造,不断提升产业链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本文从产业链现代化的特征入手,分析阻碍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堵点、难点,提出以高端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带动提升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思路。

二、 产业链现代化的特征与机制

1.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特征评价

产业链现代化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4个维度,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链上下游的有序协同、供需链的效率与安全、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等方面[3]。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征:

(1)掌控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求必须拥有独具特色且引领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随着工业生产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高低与其核心技术紧密相连,这也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具备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例如,薄膜型液货舱是当今液化天然气(LNG)船的关键核心设备[4]。法国气体技术与运输有限公司(GTT)拥有薄膜型LNG液货舱原创技术,被称为“造船业界的高通”。以2018年年底为基准,GTT在全球LNG存储货舱技术专利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5%,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企业建造的LNG船均采用GTT的专利技术,并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

(2)拥有决定供需平衡的产业规模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求相关地区的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不仅是制造业的地位和实力的体现,更能保障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增强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防止经济进一步出现泡沫化倾向。例如,德国除了拥有大众、戴姆勒奔驰、宝马、博世汽车、采埃孚、大陆集团、舍弗勒等汽车及零部件巨头厂商,还有近千家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工业的健康对德国经济实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根据德国贸易和投资委员会(GTAI)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1,德国汽车业产值在德国GDP占比高达20%,贡献了欧洲60%的研发增长,占全球汽车业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一。德国在2017年的汽车产业总体收入达4230亿欧元,产量达550万辆,其中78%出口至全球市场,为当地贡献了82万个就业岗位。

(3)形成高效协作的产业分工体系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求相关地区的产业必须依据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构建以价值链为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到品牌塑造、物流分销、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高效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例如,日本丰田财团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包括丰田汽车、丰田自动织机、丰田通商、爱信精机、日本电装等,覆盖整车、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座椅、钢材、轴承、光电、金融等上下游全产业链,产业链覆盖汽车产业从上游原料到下游物流的所有环节。不同于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依靠资本优势布局多品牌扩充体量,丰田汽车建立的是大集团各个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型的关系。

(4)拥有世界级的企业品牌和产品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求相关地区的产业必须拥有若干在资本输出能力、技术输出能力和工程成套能力上位居世界前列,掌握本领域全球话语权的大型企业,以及有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隐形冠军,能够通过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备受追捧的电子产品iPhone系列,注重品牌价值创新,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新的品牌價值满足顾客对原有产品或服务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同时,品牌感召力在商业合作中往往使苹果处于强势地位,能够获取更多利益。苹果的成功在于,将创新、时尚、独特的品牌文化贯穿产业链建设始终。

2. 高端产业集群在产业链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最早出现在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5]。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2020年5月,欧洲委员会发布了《欧洲产业集群和产业变革全景报告》1,对欧洲范围内的51个传统行业和10个新兴行业的专业化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探索产业集群与产业变革、创业、成长、创新、国际化、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未来全球的产业竞争将是高端产业集群、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竞争。高端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高端产业集群助推产业链创新

高端产业集群突出“创新性”,具备世界级先进水平,且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未来科技新方向,发挥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有赖于产业集群内部“自循环”机制,促进产业组织保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2)高端产业集群支撑产业链基础

高端产业集群体现“支撑力”,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提升社会协作水平和市场效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传统基础设施的支撑,更需要有相应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和保障,还要加大传统产业领域的赋能升级。

(3)高端产业集群配置产业链资源

高端产业集群突出“主导力”,促进新的生产要素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和环节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产业集群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与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形成明显的分工协作关系,构建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一体化产业格局,通过引导相关产业转移集聚,形成与资源要素、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4)高端产业集群协同产业链组织

高端产业集群体现“协同性”,充分协调产业组织在全球分工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组织间的跨区域布局和深层次的协作机制,打破了空间束缚和园区界限,构建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的完整链条,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互联互接激发关联企业创新行为。

综上,高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创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突破口,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提升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分析

1. 产业链现代化对于上海的现实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提升期。上海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高端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把上海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图2)。

(1)从国际发展态势上看

应对国际经贸格局的新变化[6]。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带来极大损害,对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同时,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强化“制造业回归”政策干预;新兴发展中国家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我国在应对产业变革的挑战时,抓住产业形态演变和商业模式重塑的机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增强自主能力,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从区域发展环境看

体现国家战略对上海的新要求。以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突破口,围绕加快“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都需要我们提升上海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躍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3)从上海自身发展看

应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上海制造业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任重道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尚需完善。上海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资源与应用场景丰富等具备一定先发优势。需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赋能传统支柱产业,加速技术改造焕新,有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激发产业链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协同创新,使具有关键节点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潜在爆发力的本土型科技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壮大,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有效提升上海产业创新力。

2. 上海提升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瓶颈问题

面向未来,上海制造要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军者,需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配套齐全、市场前景广阔等禀赋优势,链接全球产业创新资源,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当前,上海要打好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1)从产业链的创新引领来看

新兴产业,不是经济沙漠中突如其来的产业绿洲,而是依托于国家经济中心城市、高度开放的环境、本土原创型研发、整体制造业支撑体系而形成的新型支柱类产业。上海完全有条件、有优势来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自身发展和呼应国家战略的必然。

上海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5G等战略性、前瞻性的产业领域正在加快布局。但是,产业创新的引领优势尚未确立,面临动能转换的空档期。与国内外优势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爆发式成长的新兴行业培育不足,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优势不强,先发基础优势并未支撑产业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上海与北京、深圳一线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模相比不占优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低于其他一线城市。2019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133.22亿元,比2018年增长8.5%。其中,工业增加值2710.43亿元,增长3.3%;服务业增加值3422.79亿元,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比2018年提高0.4个百分点1。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405.5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7.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8%,比2018年提高0.1个百分点2。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2018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7%3。

(2)从产业链的基础支撑来看

产业基础薄弱是最大短板,战略性、全局性产业仍需“补链、强链”,面临“产业孤岛”的困局。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算法等现代产业的核心基础主要依赖国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测试及专用设备受制约程度仍较高,已成为制约上海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上海制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例如,光刻技术是芯片制造中重要的工艺,而光刻胶则是光刻技术实现的关键材料,是涂覆在半导体基板上的感光剂。当前,集成电路制造使用的光刻胶基本上依赖进口,占芯片制造成本约7%,日企在该领域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7]。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两国对科技主导地位展开的全球争夺,中国产业“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美国通过“长臂管辖”将特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或科研机构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从而限制重要原材料、设备、开发工具与软件出口,企图切断中国高科技企业供应链,使目标企业经营陷入瘫痪。此外,美国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方“敏感领域”的投资并购活动。

(3)从产业链的要素保障来看

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沟通不够顺畅。创新、资金资源和产业的联动协同,涉及范围广、链条长、环节多,也离不开科技、产业、金融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的上下联动与共同参与。上海仍未形成一套精准联络及高效的联动机制,缺少跨区域、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科技产业金融信息共享的平台,导致需要使用信息的部门与机构无法共享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当前,产业生态体系依然薄弱,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单打独斗,从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品牌塑造、物流分销等环节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促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业务关联、链条耦合,导致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这是工业化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4)从产业链的组织协同来看

头部、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占据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的“驱动核心”。特别在消费端,既缺乏华为、海尔、格力、小米等硬件制造企业,也缺乏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平台企业,原有传统行业的品牌优势辉煌不再,产业链话语权和定价权较弱。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大公司数量(129家)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上海有7家企业上榜,排名最高的上海汽车集团在第39位,其后是宝武钢铁、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绿地控股、浦发银行和中远海运。从上榜企业行业来看,集中在汽车制造、金融、房地产、交通等传统行业,缺乏扎根本土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未能形成以大带小的“雁型模式”。新兴领域的企业布局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引领力和强大主导权的企业。

“上海制造”知名品牌的数量和影响力,无法与上海制造的历史地位相匹配。计划经济年代,以“三转一响”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产品,一度成为名牌的代名词[8]。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品牌战略不够显著,产品品牌的附加值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此外,产权模糊、战略不清晰、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跟不上,老品牌渐渐“褪色”,没有随着上海制造的发展而强大,离成为国际大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以高端产业集群为牵引,推进上海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上海制造业,要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为主线,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有更高的提升[9]。上海制造的能级、质量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在重點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部分“领跑”,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

1. 以创新性为核心,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推进重点产业“补短板”行动,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基础和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市级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以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在基础研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形成国际领先的理念和标准,最终引领全球科创发展新趋势[10]。促进相关高素质人才、顶尖科研机构、前沿技术、资金的加速集聚,推动形成全球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和配置功能,从而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 以集群化为重点,提升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

以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要素资源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硬核科技产业、数字赋能、生命健康、时尚创意、绿色生态等五大高端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差别化高端产业定位,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组织的经济联系和技术合作,着力培育和发挥产业集群的核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核心环节的有效联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打破地域、行业、企业间的约束和壁垒,构建跨域产业生态网络布局,形成产业配套协作关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11]。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优势,全面增强高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3. 以前瞻性为目标,培育壮大硬核科技产业

硬核科技产业体现战略发展优势,培育能够提供发展进步原动力的基础创新型、原创技术型、引领驱动型的产业,重点解决“有没有”“强不强”,其能够对其他各领域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发挥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结合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聚焦集成电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新硬件制造以及前沿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硬核科技制造业,注重核心骨干“杀手锏”技术的比重,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形成引领硬核科技产业发展的“辐射源”,着力提升上海制造在质量、标准、研发、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4. 以智能化为引领,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进行价值再造,为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进一步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的作用,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征集、开放与开发,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支持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和重点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提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设备连接、生态搭建等能力,支持上下游企业与行业用户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速重构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

5. 以平台化为纽带,支撑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

平台经济正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平台型的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上的节点,做强做优节点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在平台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发挥国际知名企业、龙头企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产业链“链主”作用,增强资源整合力、控制力,逐步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上由“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鼓励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牵头创立国际经济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提升产业及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集群化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以纵向一体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12]。

6. 以品牌化为灵魂,重构价值链体系的竞争力

新时代引领“上海制造”新品牌,新形势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上海亟需着力构建“好企业+好产品”的制造品牌体系,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运用高标准引领高品质发展,打造“上海制造”品牌之都。建设卓越上海本土企业培育工程,对标世界顶尖跨国公司,建立根植本地、全球发展的生产和服务网络,提升规模效益和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筛选和扶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培育库,支持智能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型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推出一批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制造精品,支持自主品牌的振兴和发展,激发品牌活力。

7. 以一体化为方向,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13],发挥上海超大规模市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等优势,大力吸引国际先进要素参与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构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沿江各省(市)产业发展衔接,加快上海沿江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共同构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合力推动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并举,进一步深化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界、科技界的合作,拓宽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高水平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仪沿线国家及地区合作共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图3)。

五、 结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全球蔓延态势,严重冲击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上海经济和产业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十四五”时期,上海产业要担当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带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全面提升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议从制造业管理机制、产业链创新生态、要素体系保障等方面持续优化。

第一,持续深化产业管理机制改革。发挥上海正在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建立灵活高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提高产业治理水平[14]。主动适应特大型城市资源要素约束常态化,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第二,持续构建以“链主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关注当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的新动向,鼓励平台型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塑造专注于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研发生产的专业化公司,培养其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健全从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企业、“独角兽”企业到领军企业的一条龙培育体系。

第三,持续深化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联动。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与融资方案。创新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积极吸引全球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獻:

[1] 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20(4):16-23.

[2] 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20(2):97-105.

[3]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4] 谷林春,何萧.LNG船舶液货舱技术市场发展现状[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9(7):17-20.

[5] Grant R M.Por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ssess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7):535-548.

[6] 郭周明,李姣,邹浩.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治理困境及中国路径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20,36(2):106-116.

[7] 江洪,王春晓.国内外集成电路光刻胶研究进展[J].新材料产业,2019(10):17-20.

[8] 刘学华,周海蓉,崔园园.“上海制造”品牌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方向[J].科学发展,2019(12):5-15.

[9] 黄佳金,谷金.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20(10):54-63.

[10] 赛迪智库世界工业研究所.建设创新体系 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N].中国电子报,2020-09-15(003).

[11] 赵作权,田园.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关键问题[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8):46-51.

[12] 盛朝迅.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N].经济日报,2020-07-22(011).

[13] 王刚.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J].群众,2020(10):41-42.

[14] “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研究”课题组.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J].中国工程科学,2015(7):37-40.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High-end Industrial

Clusters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Shanghai's Industrial Chain

Abstract:At present,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global industries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In particular, how to enhance the manufacturing strength to adapt the trade rules is vital.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has been elevated to new heights. Shanghai is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we w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our strengths and build high-end industrial clusters, in order to turning crises into opportunitie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arget and strategic of high-end industrial clusters,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hanghai's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level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hanghai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专项课题“打造四大高端产业集群,提升上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对策思路”(项目编号:2020TCT012)。

作者简介:熊世伟(1970-),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俞彦(1965-),女,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爨谦(1982-),男,博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新兴产业研究工作室负责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21-04-29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