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共同体思想研究

2021-09-05王瑾

关键词:现实意义马克思共同体

王瑾

摘 要:西方哲学史上有着丰富的共同体研究述著。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的共同体思想进行反思,深刻地批判了市民社会异化的共同体,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强化各国之间合作共赢,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自由人联合体”主张相一致,因此,深刻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将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的共识,促进各国的和谐共存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现实意义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Community)”,中外哲学家从各个角度诠释共同体,他们发现人类愿意生活在共同体之中,民主商谈公共事务,分享和交流文化思想,减少来自外部世界的分歧和对抗。哲学史上有着丰富的共同体研究述著。从古代西方哲学家到近现代哲学家,很多思想家提出各种设想。古希腊的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主张“政治共同体”,霍布斯找到了“利维坦”,黑格尔探讨“伦理精神共同体”,滕尼斯倡导“有机共同体”,圣西门等创设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提出“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共同体”的观念。他通过对历史上存在的共同体进行反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马克思批判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市民社会,认为它是虚幻的共同体。他主张应该突破资本逻辑的限制,最终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把人类社会作为哲学基石,通过革命从市民社会转变成人类社会。因此,按照其共同体思想固有的严密的逻辑结构,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把“共同体”的概念下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类,包括本源共同体、市民社会中异化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刻地批判市民社会“虚幻的共同体”,主张“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精髓,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正在进行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新设想,力图为世界各国的和平和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过去的研究聚焦于解读西方哲学史上各个哲学家或哲学派系的共同体的概念和哲学内涵,但缺乏对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学内涵的系统梳理,并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解释其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哲学意蕴,并基于此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一、本源共同体

人类社会产生的初期就诞生了共同体,人类历史就是共同体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即人类命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存在着“本源共同体”,也称作“自然共同体”。“本源共同体”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人们自发形成的社群组织。自然环境下的这种共同体体现了人类原始生存状态,滕尼斯把它也叫作血缘共同体[3]。马克思考察了早期的人类社会,发现自然环境险恶,生产力水平很低,而单独个体的力量微弱,人们就自发以地域或血缘等标准建立起各种氏族部落,在这种自然秩序的引导下,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利益区分状态里维持着患难与共的社群关系。面对大自然,人和动物产生了根本区别,具体体现在人能够凝聚集体力量,团结合作,以抵抗自然的挑战。为了在自然中生存发展,个人与他人结合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种组织形式中,个人的需要就自然地与共同体的利益保持一致,个体的特殊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符合,因而也是一致的。那时,生产力落后,物质生产资料匮乏,自然共同体的内部也就没有关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明确的区分。原始氏族的的生产和生活以一整个“共同体”作单位,所以,在这时的共同体内部,自然意义上虽然能够区分出“你”和“我”,而在社会意义上,这种天然的、原始的聚集合作的组织内部成员间还无法产生清晰明白的自我意识[4]。可以说,早期的人类社会“自然共同体”只是一种简单的氏族部落聚居,并没有条件产生自觉的、有机的共同体意识。

二、市民社会中异化的共同体

人类总是在群体组织中生存,马克思指出“人是在共同体中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体使人的本质得以表现出来”[5]。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进步,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强力驱动下,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劳而获和经济剥削现象,由此产生了“以物的依赖性”基础的市民社会,而“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原始的自然共同体就不复存在了。市民社会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运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指的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市民社会的运行秩序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溢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6]。在这个时代,资本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逻辑构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作为核心力量也支配着现代国家制度。资本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7]。资本是一种控制人和支配人的异己力量,总是不断地追逐利润,资本在世界各地寻求扩张,从根本上重塑了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生产力性质,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当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资本时,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制约,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异化了,于是产生了物化逻辑,反应在观念上就是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等各种拜物教[8]。

资本的这种逻辑决定了市民社会本质上是“虚幻的共同体”。资本主义国家表象上是共同体,然而本质上它是维护资本家根本利益的工具。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9]。起支配作用的资本逻辑对个人进行控制,对工人阶级制造一种幻觉,看起来好似私人利益与共同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接着在他们的封闭共同体内,资本家把一切异于自己的不同共同体视为敌人和威胁。为了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不断对其他共同体的进行征服和占有,制造了世界上的纷争、冲突甚至是战争[10]。依此,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共同体必然是虚幻的共同体。因此,在本质上来看,市民社会是异化的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的共同体进行反思,对市民社会“虚幻的共同体”进行批判,建立起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作为异己的力量,资本逻辑在市民社会统治着一切。马克思对资本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地评价。资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推翻现有制度的社会革命准备物质条件。同时,资本催生了科学技术的迅猛發展,大大缩减了人的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们仍然受到物的控制,具体表现为各种拜物教,首先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逻辑,接着消灭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1]。必须建构新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转变,才能彻底实现人的解放。

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也就是人和人之间共生共存的自由状态,个体的人在社会的内在统一中形成自由的“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构建了真正的共同体。每个人都存在于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而人是共同体中的人。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欺骗性,认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自由人联合体”才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12],他进而提出了要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也就是说,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个人自由,人只有通过人和人的共存并且在社会关系中共处才能获得个人自由。

根据马克思的论断,这里所说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13],也就是说,马克思根据人的社会属性,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旨在实现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和共同体在本质是相同一致的,不存在共同体制约个人自由发展或者个人被共同体控制或统治。个人的利益需求与共同体的利益需求是一致的;个人自由发展和共同体的发展也是一致的;每个共同体中的人的发展也成就着其他人发展,消除了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对立。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拜物教盛行的虚幻共同体,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劳动的解放,进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四、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国与国之间、各国人民之间存在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马克思所主张的真正的共同体中,国家才能实现政治上平等,经济上的协同发展,各个国家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各国人民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马克思主张的“自由人联合体”[14]。因此,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时代领导人,把握世界历史的潮流,站在全人类视野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推动我国同全球各国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这将是我国任重道远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宏伟目标。全会公报突显了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习近平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16]。“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以唯物史观为科学理论基础,站在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高点上,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世界的设想和期待。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马克思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构建方向、道路、过程等方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7]。只有掌握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才能理解马克思的共同体哲学理论,并深刻理解基于此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和开展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最终持续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共生共存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国家和国家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共存的内在需求。国际间的分享、合作、开放、包容正在快速增长原本应成为发展的主流。然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竞争思维等阻碍着国与国的平等合作,甚至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单方面退出重要的、关系到全球稳定和发展的国际合作协定,这就加剧了了全球治理难题。甚至在2020年1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于解决本国内政治矛盾的需要,不顾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和世界期盼和平的愿望,主动发起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挑起地区间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除此之外,世界其他的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领土的纷争也依然有待解决。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8]。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对人类起引领作用,依旧是人类前进的方向。对马克思来说,“自由人联合体”是他为人类设计的共同理想。显然,在市民社会,由于资本不仅追求扩张,而且追逐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市民社会异化的共同体解决不了国际间利益纷争和冲突,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却可以提供前行道路,把国与国之间原有的冲突和战争转变成共同生存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就当今世界而言,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9]。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主张,这一倡议就是针对目前全球依然存在的国与国之间不平等、不正义、不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出的解决方案,这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是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要过程。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利益

以现实的物质基础为出发点,马克思系统地对本源共同体、市民社会异化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由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本源共同体亦即天然共同体之中,在此社群中,人们在物资资料上不分彼此,个人利益和共同体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个体家庭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逐渐产生分化,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矛盾,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市民异化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而马克思所主张“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它是消灭了国家、阶级和私有制的共同体,在公有制的体系下,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体的成员享有共同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本源共同体、异化的共同体还是真正的共同体都是利益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包括“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强调国与国之间在政策上支持开放、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实现所有参与国的经济上繁荣昌盛,也就是不同国家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在全球经济贸易往来中,真正实现各国现实利益和共同利益,最终实现各国人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强调共同利益方面,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致性。

(三)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价值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包括公共价值的阐释,他强调人们在共同体中实现共同价值,也就是所有成员实现其自由发展,主张共同体成员和成员之间、共同体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合作。当今世界,来自不同信仰和文化的民族,有著不同的价值观,人们遵循着本民族的价值体系进行经济文化活动。面对全球的治理难题,只有凝练人类的共同价值,才能找到方向和道路,解决全球化出现的公共危机,如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和粮食问题等等,促进各个国家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总部大会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使人类贸易交往频繁、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各个国家表现出相互依存,民心相通的关系,全球人民拥有着共同的命运。为此,各国要秉承联合国的宪章准则,摒弃竞争博弈和单级发展的旧格局,摒弃极端思维方式,建立相互合作、发展共赢的新格局,因此,我们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体系中,既要满足个体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又要努力促成共同价值的实现[20]。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寻求和凝聚相同的价值,把握全球人民命运与共的理念落脚点,使其成为各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因此,在现实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符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共同价值。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体现和反映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强化各国之间合作共赢,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自由人联合体”主张相一致,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继承和发扬。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内涵,将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的共识,不断促进国际社会全面的合作,促进全球治理合作方式和全球合作治理道路的形成,最终将继续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世界政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2][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0-29,(1).

[3][12] 孔伟.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5):88-97.

[4] 赵华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9,(7):14-23.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7] 张三元.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J].观察与思考,2017,(6):49-61.

[8][14] 王公龙.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6):8-13.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0]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哲学研究,2016,(8):3-9.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17] 刘放桐.视野更广阔一些 眼光更长远一些——对回顾与前瞻的补充[J].哲学研究,2018,(12):23-27.

[18] 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9-30,(1).

[19]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3-24,(1).

[20] 徐斌,巩永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表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62-68.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马克思共同体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夺冠》:女排精神在深化青年思想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