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定“镜头”习语言 定格“焦点”促转化
——《摔跤》教学及思考

2021-09-03姚惠平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作动作比赛

○姚惠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

【教材分析】

为让学生获得必要的习作能力,部编版教材突破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专门编排了形式特殊的习作单元。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分别是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精读课文旨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交流平台旨在梳理单元写作要点,初试身手为学生提供下水练笔的机会,习作例文让学生在不断审视中改进自己的习作。这几个版块环环相扣,体现了习作指导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从单元编排(表1)来看,每一版块都在以不同的姿态回应“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一语文要素。这样的编排,使语文素养的获得真正成为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输入功能和输出功能的双向流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库里不仅增加了人物描写的不同表达范式,而且体会了“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的魅力。

表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编排

《人物描写一组》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三个独立片段组成,分别是《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其中,《摔跤》一文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争强好胜、机智灵活、富有心计又有点沉不住气的小嘎子形象。如何发挥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引子”功能,实现语文要素向表达能力的逐步转化?笔者认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应指向表达方法的传授,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为单元习作作铺垫。因此,教师应遵循言语能力在实践中生成的规律,设计融阅读和表达于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由感知理解逐步过渡到共鸣内化。教学中,笔者通过“分镜头”看动作、“主镜头”演动作和“长镜头”写动作这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层层深入,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精妙。在前后贯通的“方法链”中,让学生在阅读与习作中走个来回,实现读与写的相互滋养;在内外融通的“思维网”内,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扎根生长。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时学会“找看点”“寻沸点”“划重点”,继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法指导】

一、多样分类:让动作“分镜头”有看点

(出示: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师:读一读这段话,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我圈出了“转”“揪”“扳”。

生:我圈出了“钩”“别”“推”。

生:我还圈出了“三抓两挠”“推拉拽顶”。

师:如果我们要“分镜头”拍摄这些动作,你觉得可以怎么分类?

生:我 想 按 字 数 分。“转”“揪”“扳”“钩”“别”“推”一个字表示一个动作;“三抓两挠”“推拉拽顶”一个词语里有好几个动作。

生:我还有别的分法。“三抓两挠”“揪”“推拉拽顶”“扳”“推”是手的动作,“钩”“别”是脚的动作,“转”是身体的动作。

师:手、脚、身体都动起来了,看来这场摔跤比赛很激烈!

生:我想按照人物来分类。“推拉拽顶”“扳”“钩”是小嘎子的动作,“别”“推”是胖墩儿的动作,“转”“三抓两挠”“揪”是两个人共同的动作。

师:看来,如果演员们了解了这些分类方法,那么“分镜头”的拍摄一定不难!

执教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师应“只取一瓢饮”,立足课文的表达特色,并将其艺术化地放大。基于具体的语言范例,让学生在感受探索之趣的同时把语文学习引向深入。《摔跤》一文的动作描写丰富而有层次,将摔跤这一笼统的大动作分解成若干连贯的小动作。通过一个个动作“分镜头”,学生发现作者抓住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个关键人物,着重写了手和脚这两大肢体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用准确形象的字词表达出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小嘎子的形象呼之欲出。本环节将动作以“分镜头”呈现,让饶有趣味的“悦读”与充满思维含量的“跃读”达成“同频共振”。这样的设计紧密勾连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将交流平台中的发现通过分类这一形式具体化。在开放融合的“内容场”里,学生搭建前后贯通的“方法链”,编织互相咬合的“思维网”。以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场域,学生通过“分镜头”品味动作描写的独特之处,提升了“处一隅而观全局”的阅读能力。在不断进阶的阅读发现中,学生找到了人物动作描写的精彩看点,为文与道的深度融合作铺垫。

二、情境演绎:让动作“主镜头”有沸点

师:现在,我们就要来演绎最激动人心的摔跤镜头。请两位小演员根据作者的动作描写来现场演绎,其他同学当小观众。等会儿要请你说一说从这些“主镜头”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

生:从“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这几个摔跤的专业防守动作中,可以看出胖墩儿丝毫不给小嘎子可乘之机。

生:“推拉拽顶”这个词语里面有四个连续的动作,小嘎子在演的时候既要流畅,又要做出动作的力度,因为这是一场很激烈的摔跤比赛。

生:我发现小嘎子在不停地变换动作。一连串的动作,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强好胜的小嘎子。

生:小嘎子的动作很灵活,特别是在做“钩”这个动作时速度很快,看得出小嘎子想使巧招,把胖墩儿绊倒。

生:最后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看来他有点急躁,有点沉不住气了!

师:小演员很会演戏,小观众们也很会评戏。在摔跤的“主镜头”中小观众们特别关注了人物的动作,看到了争强好胜、机智灵活、富有心计的小嘎子。在看这场摔跤比赛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的心情是七上八下的,一会儿希望胖墩儿赢得这场比赛,一会儿希望小嘎子赢得这场比赛。

生:我的心情是紧张的,因为比赛真的很激烈。

师:现在,老师要再请两个演员来演这场戏。演员演的时候,请台下的观众来配音。

(出示:两个人走马灯似的__了三四圈,终于_____,___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____,硬是_____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____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____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___,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习作单元是一个更加强调实践的单元,教师在执教时应结合单元特点设计结构化、阶梯化的实践活动。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曾被搬上荧幕,主人公小嘎子也因此影响了几代人。基于此,教师统筹安排阅读任务,有效避免语言构建的碎片化。通过文影联读,紧扣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锁定课文中最具特色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深入文本去寻找“主镜头”中的小嘎子。在品味课文丰富生动的动作描写时,借助演戏、配音等活动为理解、朗读铺路,使课文动作描写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亲自体验中经历了有趣的学习过程。在摔跤的“主镜头”中,学生挖掘出了小嘎子的不同侧面。现场配音活动将故事场景与语言形式紧密联系。通过配音,学生还原了当时的场景,逐步内化了语言。不断进阶的深度学习,使阅读能力的生长点呈递升序列,形成“类阅读”的能力。演戏及配音活动也为下一环节的迁移与运用做了充分的储备。

三、从读到写:让动作“长镜头”有重点

师:这场摔跤比赛让场外的我们看得热血沸腾。第一回合的比赛,小嘎子输了,争强好胜的他要求再来一局。第二场比赛又会如何展开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并用上连续的动作来写一写。

(出示:比赛开始了!小嘎子这下可吸取了教训。只见他……)

生:比赛开始了!小嘎子这下可吸取了教训。只见他围着胖墩儿转了又转。直到把胖墩儿转得头晕目眩,小嘎子突然袭击,来了个“空穴来风”。还没等胖墩儿反应过来,小嘎子使出了绝招——挠痒痒。正当胖墩儿笑得前俯后仰时,小嘎子一钩脚,胖墩儿仰面朝天了!

师:“转了又转”“空穴来风”“挠痒痒”,这三招连环术绝了!

生:比赛开始了!小嘎子这下可吸取了教训。只见他一会儿左闪,一会儿右跳。胖墩儿的眼睛虽然跟猴子似的跟着转,身体却像泰山一样稳稳地不动。小嘎子觉得正面袭击很难取胜,便直蹦胖墩儿身后。他得意地吹了一声口哨,大喊一声:“老罗叔来了!”胖墩儿一回头,嘎子用脚一钩。还没等两人三抓两挠地抱在一起,嘎子又用手肘狠命顶住胖墩儿的大肚皮。胖墩儿一岔气,直接摔倒在地上!

师:这一回合的比赛,小嘎子不仅沉住气,还灵活地使巧招,难怪能赢!如果你们想知道徐光耀爷爷在原著里是怎么写的,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初试身手要求同学们利用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捕捉一个瞬间。你们可以尝试运用连续的动作描写来刻画这位同学的特点。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应避免阅读与习作“前后失联”的现象,促进文与道的深度融合。学生只有在读与写的联动中划重点,才能促进习作能力的真正提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的言语个性,使学生获得语言转化与运用的技巧。模仿课文的样子写一写第二场摔跤比赛,旨在把写作任务分段融于阅读之中,让习作与阅读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学生从单纯的读者视角转换到作者的写作视角,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形成不断扩散的思维图式。在描写人物的靶心性训练中,学生基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到动作描写的奥妙,完成了从激活到内化的过程。从现场练笔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在习作中自觉运用阅读所习得的方法,运用丰富而连续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小嘎子形象。可以说,在具体可感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寻找到教学落点,使学生笔下的动作描写可圈可点。这一教学片段,还适度联系初试身手,让学生利用课间观察一位同学,捕捉一个瞬间,从另一维度唤醒学生的言语和生活经验,进一步发挥精读课文的“引子”功能,为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搭台阶、铺路子。教学至此,学生通过与“分镜头”“主镜头”“长镜头”中的小嘎子直观互动,实现了语文要素向表达能力的逐步转化,在内引外拓中架起一座阅读理解与迁移运用的桥梁。

资料存盘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习作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需要在写作的时候精心刻画并加以渲染,力求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跃然纸上。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外貌描写。把人的容貌、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体现人物性格。

2.语言描写。语言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和品质、揭示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3.动作描写。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这里所说的“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么去做”中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和精神状态。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思想情感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在描写心理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做到波澜起伏。

猜你喜欢

习作动作比赛
动作描写要具体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