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派建筑对传统民居装饰影响的研究——以盐城伍佑镇民居建筑为例

2021-09-01钱东洋向婷慧杨春锁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安徽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马头墙徽派盐城

钱东洋,向婷慧,杨春锁 (云南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经过长时间历史潮流的洗涤,民居建筑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特征。建筑的装饰纹样,是作为一种附着于建筑的装饰符号,蕴含着匠人的文化意匠,凝聚着当地民俗风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形成当地独特的建筑风貌,这些建筑不仅体现着当地人的生活和民俗,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文化性。

盐城是一座典型的苏北城市,伍佑古镇是位于中国盐城大市区南部的新区伍佑街道,是盐城市区中古镇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伍佑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苏北大型的产盐地,从汉朝开始就有先民从事盐以及渔业的生产。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伍佑镇也无法逃脱趋同现象的出现,以及特色建筑装饰纹样消失的危机。不过也有部分民居建筑被保留,并且有的民居仍然有人居住,这些民居残存着一些传统的装饰纹样,但多数因为年久失修,已经退去了它原本的色泽。目前伍佑镇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的民居建筑,在伍佑镇的弄堂里展现着它独特的美、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2 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

安徽是一座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文化的城市,从地理上来看安徽东北部与江苏省毗邻,在清朝初期,江苏与安徽统称为江南省,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才被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其管辖范围也大致与现在相同。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在外的徽州商人有了“落叶归根”和传统的宗法观念,于是将赚得的钱财多用于回乡修建住宅、祠堂、寺庙等传统建筑,此建筑中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被广泛运用。徽州建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徽派建筑,这是我国古建筑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徽派建筑装饰体现了徽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习俗,特别是在马头墙、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以及彩画装饰艺术上更是体现了独特的徽州魅力。

徽派民居特点是粉墙黛瓦砖木石,色彩上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徽派建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周围其他地区的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今天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民居建筑的影响更为突出,此次调研的盐城伍佑镇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民居的建筑形式还是装饰手法,都可以从中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

3 伍佑镇的民居艺术特点

盐城属于典型苏北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其民居建筑特色受到苏南民居建筑的影响,建筑风格呈现一个南北兼容的状态,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对民居建筑来说,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审美的不同,也导致了各地民居类型、居住模式既有共同特征的一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是我国民居建筑之所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根本原因。

3.1 院落的布局形式

盐城伍佑镇的民居大多为合院样式,这种合院式与徽派建筑有点区别,由于盐城地处江苏北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整个苏北地区属于向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从而形成了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但又与之有所区别,通常是“口”字型的院落,院内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有倒座、正房、厨房和厕所等建筑(见图1)。盐城伍佑镇的民居在平面布局上会根据街道巷子的走向去布置房屋,大门一般都是沿着街道或者巷子去布置,也不讲求对称,大门两侧会建有倒座,用作客房和仓库等用途;院内正北是正房也称堂屋,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的,是屋主人的起居处,面阔三间,开间相对较大,进深相对较深,结构为抬梁式的木结构架,在盐城伍佑,进深一般为五檩,没有柱础,直接落地,所以在当地称为“五柱落地”;厨房和其他辅助建筑一般会紧挨着正房建造,和正房成垂直角,形成一个围合之势,由于大门是随街而造,所以正对着大门的也可能是厨房和其他辅助建筑;厕所一般会在院内挑选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建造,距离大门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背对着其他建筑,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图1 伍佑民居院落平面布局

3.2 民居的内部形式

伍佑民居一般是砖木混合结构,在木构架之间,砌以砖墙来分割空间(见图2)。伍佑民居中主要以抬梁式木结构为主,房屋纵深又有“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之分,在伍佑民居中,“七架梁”最为常见。房屋主要是以整个正房中轴对称,以门为分界线,一分为二,正房通常分为三开间,中间的作为会客厅使用,在正对着门的位置放一张长条案桌;两边的房间作为卧室使用,通过会客厅将两个房间连接。正房在屋顶的装饰上,直接暴露屋顶结构,在房间内部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青砖直接搭在椽架上的构造方式,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是在整个伍佑民居中最为常见的做法(见图3)。在倒座、厨房和其他辅助建筑中,一般都是一至两开间,开间和进深相对于正房都要较小一些,从视觉上更加突出正房在院落中的地位。

图2 伍佑民居墙面结构

图3 伍佑民居屋顶结构

4 徽派建筑对伍佑民居装饰的影响

徽派建筑自古以来就以马头墙和传统建筑中的三雕而著称,而这一装饰设计风格也影响到了江苏、浙江以及江西等地区建筑装饰样式,在各地区也都形成了当地所特有的一种装饰风格。从盐城伍佑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受徽派建筑文化影响的马头墙以及木雕和砖雕。伍佑民居中没有石雕,其主要原因是盐城境内无山,其海拔0m,最高海拔8m左右,在材料上限制了伍佑民居中石雕艺术的发展。

4.1 徽派建筑马头墙对伍佑民居装饰的影响

徽州地域建筑中的马头墙构件,造型优雅且极具辨识度,作为徽州地区最为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广受认可,数次作为安徽的标识出现在各类重大活动背景设计中。马头墙是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特征的装饰之一。如今马头墙功能性逐渐丧失,更多的是蕴含了徽派建筑的装饰美以及人文特征,标志性的价值更为突出。马头墙不仅赋予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徽派建筑注入了无限的生命价值。

传统的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多样,以多檐化墙脊和座头(马头)的不同而区分。青砖筑起的马头墙大多是传统的直线造型,但是也有圆弧形状。在徽州,马头墙上面用青瓦覆盖,墙体粉饰白色,形成粉墙黛瓦的江南特色。从马头墙的造型上来说,一般分为“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以及“朝筋式”等,随着房屋的进深,可以分为一阶、两阶、三阶以及四阶,在徽派民居建筑中三、四阶更为常见。一阶即为一封山,大户人家,房屋进深较大且数量多,所以传统马头墙的叠数也会增多,有五叠甚至七叠,高荡起伏的五叠马头墙设计被称为“五岳朝天”。

盐城伍佑镇民居的标志特征之一就是马头墙这一装饰元素(见图4)。从马头墙叠数上来看,伍佑镇的马头墙受到房屋进深的原因,一般都是一阶式马头墙居多,同时墙体相对于房屋进深来说,短于房屋进深,以屋脊为中线,对称分布。从建造材料上看,墙体部分统一用青砖建造,且多为直线造型,对墙体不加粉饰,直接显露出青砖,与房屋主体保持同色,在顶部覆盖小青瓦,形式与徽派马头墙基本无区别;从造型上来看,伍佑镇的马头墙以“鹊尾式”为主要造型,因为在盐城地区,百姓认为喜鹊来,寓意着喜事来,所以多以采用“鹊尾式”为马头墙的主要形式。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相比,盐城伍佑的马头墙无论是从叠数、材料还是造型上来看,都显得更加的朴素,但这也更好和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进行区分,是盐城伍佑民居中特有的马头墙艺术。

图4 伍佑民居马头墙

4.2 徽派建筑木雕艺术对伍佑民居装饰的影响

木雕也是徽州“三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木雕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的,只有在人们有了审美意识之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徽派建筑中的木雕艺术源于浙江东阳木雕,当时在建造徽派民居时,大多是由江浙一带的工人建造完成,而木雕以浙江东阳最为出名,当时的木雕也基本都是有浙江的木雕师傅完成,影响了整个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风格。在徽派建筑风格影响周围地区的装饰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木雕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伍佑民居中,木雕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装饰元素。在伍佑镇,木雕主要分为两种纹样,一种是卷草纹(见图5),另一种是蝉纹。卷草纹是典型的陶瓷进行装饰设计纹样,由柔和的水波一般组成的草叶状装饰带组成,唐朝非常流行,在日本被称为“唐草”,其形态由植物的茎连续的波纹、曲折的形状构成。基调是一种旋涡形状,它是一种结合波纹线和切圆线制作的基本图案,根据切线的不同,制作了根据改变规则的草叶或草绳旋转的装饰纹样。伍佑镇中的卷草纹通常运用在窗框上,其雕刻手法以阳刻为主,这在其他地区也较少见。

图5 伍佑民居中的卷草纹

除了卷草纹,伍佑民居还会在柱子与枋以及柱子与檩的交接处雕刻纹样,常见的有蝉纹样(见图6)。在传统纹样中,蝉纹具有起死回生和多子的寓意,从当时的纹样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生”的一种向往,这种“生”一方面体现当时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祈求无病无灾,另一方面体现对生育的追求,祈求多子多福。与徽派建筑的木雕相比,伍佑民居的木雕在传承了徽派木雕手法的同时也更加简朴,更加贴近伍佑的百姓生活,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

图6 伍佑民居中的蝉纹木雕

5 伍佑镇民居装饰艺术形成的原因

民居形成的因素众多,传统的徽派建筑对盐城伍佑镇民居装饰艺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物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

5.1 社会因素

在历史上,由于政治的原因,徽州与江苏也是一直分分合合,在清朝初期,江苏与安徽两省被合称为江南省,直至康熙六年,再次被分为江苏与安徽两省,其管辖区域与今天基本相似。在徽州与江苏的分分合合中,两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百姓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两地的建筑装饰风格,从而形成了今天伍佑镇民居的建筑风貌,透着徽派建筑的影子,又与徽派建筑风格有一定区别。

5.2 经济物质因素

伍佑镇自东晋时期起,就开始设置盐场,成为与盐城相毗邻的重要盐场之一。以长期兴旺发达的盐业,加上盐城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发达的水路,盐城成为江苏北部地区十分重要的产盐区,一直受到全国各地客商们的青睐,经济是主要的因素,让商人从各地汇聚到盐城市伍佑,定居伍佑,这些商人中徽商便成为徽州文化和盐城文化的重要枢纽,这些徽商一直影响着盐城市伍佑镇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随着大量的徽商在伍佑定居,其自身对住宅的需求迅速增大,开始在伍佑镇大量兴建房屋。而这些徽商和他们请来的匠师,对于徽派传统民居的设计特点和审美风格以及施工技巧的运用,都对盐城伍佑镇的传统建筑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伍佑的传统民居建筑有了徽派的影子,伍佑民居同时兼具了“北方官式与江南民间”的双重风格,至此伍佑镇民居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5.3 自然环境因素

徽州与江苏毗邻,安徽与江苏在地理环境上紧紧相连,在气候上都是以温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造就了相似的自然人文特征。相同的季风气候,形成了相似的民居特色。

6 结语

徽派建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影响很大,在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下对徽州周围地区的建筑装饰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盐城伍佑民居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中,将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与自身的建筑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徽派”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融合了两地的经济、文化、民俗甚至语言等因素,为伍佑民居留下了特别具有研究价值的建筑装饰形式,是伍佑民居文化的重要一笔。

猜你喜欢

马头墙徽派盐城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青砖小瓦马头墙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