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功能性分析

2021-09-01卢影查月文张雯星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安徽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佛寺大殿西双版纳

卢影,查月文,张雯星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源于公元前三世纪,佛教由阿育王的儿子首先传入斯里兰卡,后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得名。随时间推移,后传入缅甸、泰国、老挝等国,最后传入我国云南省南部地区、孟加拉国东部地区、越南南部等地,形成了完整的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系统。自唐朝传入,代代相传直到15世纪才真正深入傣族社会各阶层,成为傣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慢慢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刚刚传入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交融影响,到如今兴盛不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 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我国,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涉及的景洪市勐罕镇、勐海县、勐腊县等县中佛寺建筑总数不下百余座。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高大雄伟而又空旷的大殿,其面积虽大,但整体屋面拥有丰富的线条,十分充实饱满。从选址和布局来看,在整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传上座部的佛寺与村寨的关系是很考究的,村寨与佛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通常村民会根据风水将整个村寨中地势最高且环境优越的地方用于修建佛寺。它们多分布在村头、村中心,屹立于高坡地、山腰或是林间。佛寺前方大多有较宽敞的空地或是广场,而且连通村里寨外的主要道路,用于村民在此举办仪式或活动,是村内重要的公共活动场地。

西双版纳地区比较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寺有曼春满佛寺、勐泐大佛寺等。其中,曼春满佛寺位于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内,传说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始建于公元583年。这个寺庙建筑群坐西朝东,它从门口的大殿开始,有戒堂、佛塔、门亭、引廊等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傣族园中多个傣族村寨都以曼春满佛寺为核心,地处村寨中心地势较高的空地、棕榈树丛之中,寺高耸的佛塔同四周低矮的竹楼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了佛寺的鲜明形象。寺庙前有大片空地广场,作为周边村寨村民的公共活动区。与曼春满佛寺不同,勐泐大佛寺坐落在景洪市城郊北面的坡地上,地势较高,依山而建,落差达122m,呈坐佛形,目前在国内外是独有的(图1、2)。

图1 曼春满佛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勐泐大佛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庙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就是大殿和佛塔,也是最能体现整个寺庙建筑群特色的代表建筑形式。大殿是一个寺庙中用于僧侣讲解经文和供佛之所,也是信教群众进行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南传佛教寺庙中最神圣的建筑物。就曼春满佛寺举例,笔者于2020年11月到访此处,寺庙整体坐西朝东,大殿屹立于寺庙中央,是整个寺庙建筑群的主体,占地面积达490m,大殿内长23.5m,宽 21m,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戒堂和金刚宝座塔,造型精美,体量为全寺之最。大殿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代表样式的歇山式,平面呈矩形,分中堂和偏厦两个部分,以东西线向为主轴线,主要入口设置在东,佛像面向东方。入内观察发现大殿为梁柱结构,高大宽阔,中堂部分有两根中柱,十二根立柱。围墙是柱体与墙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矮墙上建超出墙体高度的圆形檐柱,这种建筑方式不仅支撑了四周的偏厦,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大殿内亮度,这种采光手段体现出我国先人的建造智慧。在大殿外部的屋脊角上多有各种吉祥物卧立,中间是若干陶艺装饰,吉祥物的装饰,体现出先人在当时物质匮乏时候的精神寄托。

傣族的佛塔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中,造型有多种变幻无穷的组合形式,构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千变万化的佛塔形象。塔基的建造简单,在夯土地面上用砖石垒出高于地表一定尺度的平台即可。塔座的形制为平底或简单的须弥座形式。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须弥座,平面有多种形状不等;二是锯齿形高基座,平面为锯齿形。塔身部分,有覆钟式与叠置式两种类型。覆钟式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状,其形状和喇嘛塔相似,但轮廓线条相对自然,仿佛是覆盖在地面的金钟。叠置式是由许多大小不一但形状相似的形体层层叠置而成。塔刹的构成部分分别有莲座、相轮、刹杆华盖、宝瓶以及风铎等。“塔刹与塔身之间通常有一覆钟状体积作为过渡,莲座呈仰莲状,承托着一圆形锥状体,然后是由大到小多层相轮。相轮之上再置细宝瓶,金属刹杆耸出于宝瓶之上,刹杆上有金属环片制成的华盖,华盖顶端还有火焰宝珠或小塔之类的装饰。”(图3)

图3 曼春满佛塔(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由上可知,南传上座部佛寺在云南傣族地区可以呈现出多种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在笔者实地观察中发现南传上座部佛寺保持着独有的建筑布局特征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傣族传统的原始宗教和中原汉文化的影子。多种建筑手法的交汇和融合,从而形成南传上座部佛寺丰富多样的建筑特征。

3 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的功能性分析

谈及建筑功能性一定会提到建筑的艺术风格,在一个建筑中最能体现建筑艺术风格的除了前面描述的建筑形式,就是建筑的装饰图案。它是依附于建筑物本身而存在的艺术展示形式。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是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寺庙建筑中装饰纹样的安排运用既充实了整个佛教建筑,又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多种佛教支系中脱颖而出,具有鲜明的特色。

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装饰主要分布在正脊装饰、垂脊装饰、门窗、莲柱和栏板。在庙宇的正脊装饰中,最重要的是正中央以宝瓶装饰,材质通常是由陶瓷或金属制成,表面呈金色,是南传佛教中的重要法器。垂脊装饰中主要出现的题材多为龙凤、孔雀、花卉等等,正脊、垂脊等部位多排列着密密麻麻的火焰状、卷叶状等饰品,这一装饰手法受东南亚佛寺建筑影响较大,形成与众不同的华丽风格。装饰最丰富的便是庙宇的门窗,装饰手法以彩绘、雕刻、金水漏印为主,装饰内容为佛教故事、当地花草、祥瑞之兽等。其中,金水漏印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一项特殊的装饰技巧,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象征意味,体现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南传佛教融合的经典之作。莲柱是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支撑物,柱头的装饰手法多为彩绘和木雕,图案有精雕细琢的盘龙,也有相对简单的卷草纹,牡丹纹,柱头的纹饰。栏板的左右两侧两间各有一条巨大的蛇形装饰物,它代表着佛教护法神,长相为无足长鼻的蛇形,名“那伽(Naga)”。以上这些南传上座部佛教中依附于建筑物本体的装饰图案丰富着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也传递着建筑所表达的信息,两者相互依存,关系亲密。

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艺术风格是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建筑作为文化的呈现载体之一,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还具有多种功能性。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看出各个时期当地人民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以及艺术审美高度。

首先,从物质层面考量,它具有实用功能。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对于房屋的认知是挡风挡雨。但随着人们自身的进化和对于大自然认知的变化,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里,都倾注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要求。所以,每个阶段的建筑就是反映一个阶段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宗教建筑亦是如此。譬如表达着对文化的认同,对宗教的需求以及表达着对审美的高度的认知。其次,也是最主要的,精神层面的考量,它具有很强的精神寄托的功能。宗教或是信仰都是人们表达精神世界需求的方式,出于对美好的向往,古代人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祈祷上天的庇佑,在宗教建筑中自然而然地表达着对美好的追求。供奉神灵是寄托精神的一种方式,宗教建筑是人们与神灵进行亲密“交流”的空间,借此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作为宗教建筑,它是宗教文化和民族原始文化传播融合的空间,又展现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古代人们用以寄托信仰、追求精神世界的场所,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

4 结语

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云南省边境州,位于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区,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经过战乱迁徙等漫长岁月中,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将东南亚流传至中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造型同蕴涵汉文化精髓的高基台、抬梁式等建筑技术巧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通过一代代原住民流传下来的营造技艺和独具创新的不懈追求,创造出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同时,从建筑功能性中我们可以感知其已经成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形式之一。

猜你喜欢

佛寺大殿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