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绘本阅读中提升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实践

2021-08-31郑黎丽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棵树鸟儿绘本

郑黎丽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开篇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教育理念。曾几何时,这颗种子被“成人视角”压制,被“会不会、像不像”禁锢,美术活动只有机械复制,没有心灵在场。此刻,儿童不再是儿童。“去范画”时代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然而时下部分教师仍不太重视甚至忽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欣赏,仅追求作品本身的形式与创意,这种轻感知重表现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

在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以生命成长为旨归的亲自然课程实践”中,我们尝试利用自然绘本展开幼儿亲自然美术欣赏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惊喜地发现自然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画,完全匹配幼儿美术欣赏不同层面的需求,能有效地唤醒幼儿对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激发幼儿对多种多样艺术形式和作品的喜爱,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的良好媒介。

一、解读绘本,在自然图景中读懂形式与内容

绘本素有儿童家庭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很多孩子在入园之前就已通过绘本第一次接触视觉艺术了。现代绘本不仅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而且其中的图画摆脱了对文字的从属地位,达到了视觉语言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自然绘本即以自然为主题的绘本,这类绘本不仅有着所有绘本共有的艺术特质,且与幼儿生存的环境联系更为紧密,更有利于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

1. 初读绘本,不放过每一个有效信息

感知是幼儿进行美术欣赏的第一步。在阅读自然绘本中,我们要打通儿童的“六感”,坚持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让幼儿多通道感知、悦读绘本。

挑选形式独特的绘本。在绘本的选择上,不妨选择一些特别的绘本,如极富触感的洞洞游戏书《这是一座花园》,视觉冲击强烈的《向日葵》,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有香味的绘本《来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好吃的美食绘本等,阅读这类绘本时,更容易激发幼儿尤其是低龄幼儿的“六感”参与,“读”即“玩”“玩”也是“读”。

把握内容的适度留白。与其他儿童读物不同的是,绘本可读的不仅仅只有正文,它的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等经常会蕴含着与正文相关联的有用信息,有的还会对正文的阅读起到铺垫甚至画龙点睛的效果。欣赏《安的种子》时,孩子们会发现封面上对比色的运用,男孩的形象非常鲜明,雪景、树林宁静而优美。封底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无论是圆形的轮廓还是颜色,都特别漂亮。同时,有经验的孩子会从男孩棉袍、脖子上挂着的金黄色布包上看出他像一个小和尚;封面片片雪花、封面环衬落满雪的树林、白雪皑皑的大地、雪地里由近及远的四行足迹,这些信息会告知幼儿故事发生在冬天;封面男孩专注地凝望着手心里捧着的黑色小颗粒,扉页上一只深色的小型花盆、三颗黑色的小颗粒,封底环衬长满树叶的树林旁边有叶有花的荷塘,挑着两桶水向远处走去的男孩,一只奔跑着在前面带路的可爱的小狗,封底圆形荷塘绿莹莹的荷叶上方盛开着洁白的荷花。这些信息让孩子们联想到,黑色的小颗粒可能是荷花的种子,结合书名,孩子们很容易地就会联想到男孩的名字是“安”,这些荷花有可能是冬天“安”用手里的种子在花盆里种出来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生出不同的问题,有经验的中大班孩子会质疑:播种应该是春天才做的事,那书中为什么会是冬天?孩子们产生了认知冲突,难道荷花的种子是在冬天播种的吗?“安”种了三颗荷花种子吗?他是种在花盆里的吗?可为何荷花是在荷塘里呢?封底的荷花是不是这三颗种子长出来的?四串足迹都是“安”留下的吗?初读封面、封底、环衬和扉页,教师要给幼儿适当留白,不急于告知幼儿答案。虽然孩子们从画面呈现出來的自然图景中读出了与正文相关联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种植经验产生了许多猜想,生出了一些疑惑,形成了认知冲突,但正是有了这些悬而未决的揣测,才会更有效地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2. 精读绘本,从画面和情节中体悟情感

情感,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灵魂。一个只关注技能和美术知识的欣赏活动是狭隘的,只有在过程中贯穿情感线,才能使幼儿成为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可爱的人。在精读绘本环节,我们引导幼儿多主体、多形式、多时空欣赏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理解这些美术元素如何表现故事情节,隐藏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以什么来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绘本《两棵树》中,起承转合的叙事特点非常的突出。起——从大树小树春天一起盛放鲜花,冬天枝头落满雪花。承——两棵树一起比赛谁先回到春天先长叶,谁的枝头鸟儿唱歌最动听。这时候的两棵树就像两个孩子,一起嬉戏一起玩耍,虽然有时互不相让,但他们一直非常友好。转——有了围墙→大树孤独。合——小树安慰→一起长得超过高墙→努力把手伸向对方→树枝交错不可分离。故事以两棵树之间的友情横贯始终,传递给幼儿爱的力量。文中用诗意的语言和富有生命哲思的情节,引导孩子们懂得爱是陪伴,爱是相互鼓励,以及在困境中的相互凝望、不离不弃、相依相守。让孩子们懂得只要心中有爱,任何困难都会战胜。

画面上两棵树从矮小到高大、树干由细到粗、树枝由少到多,寓意着无论经历什么两棵树都在不断地成长。画面中用来造型的树冠线条由直线(挺拔)→曲线(沮丧)→直线(挺拔),两棵树画面都在对视,包括被围墙阻隔。画面色彩从多色相、高彩度、高明度→单一底色的无字灰色→再恢复到多色相、高彩度、高明度。画面的构图,两棵树树冠和树根的距离从相等(平和)→缩小(友爱)→增大(伤心)→相等(寂寞)→缩小(友爱)。构图从开始的对称均衡到不对称,再恢复到对称均衡。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构图的变化,凸显出故事情感表现的A-B-C-B-A结构。从第一页的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两棵树(A),大多数时候很友好但有时也会因不服输而争执(B),叙说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直到有一天突然多了一面围墙(C),故事起了高潮,虽然两棵树不能日日相见,但依然相互鼓励(B),直至终于幸福牵手(A)达成圆满结局。同时,文字的匹配,暗含着季节交替(春冬)、友爱(一起开花比赛长高、爱的会合、树枝交叠)、坦然(两次比赛两种心境)、生命成长(随季节变换开花、落叶、随心情变得枯黄、岁月改变容颜),内容涉及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与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导向,并从中体验到友谊让生活充满希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的深意,我们采用有选择、有重点地读图策略,亲子、师幼、幼幼、自主等多主体,在树林、在园、在家多时空,绘画、讲述、绘本剧表演多形式,鼓励家长、老师和幼儿一起创编。通过手臂、手腕、手指或身体表现两棵树阻隔和牵手的张力,以有感情的对话、夸张的动作及面部表情等表现不同阶段两棵树的沮丧、孤独和喜悦,联想自己相同情绪时的遭遇,比如遇到困难时的无助、失去朋友时的伤心、遇到朋友解决难题后的兴奋等,并由此推己及人,从中获得与两棵树的情感共鸣。

二、联结生活,在自然情景中体验意蕴与自由

幼儿美术欣赏是打开幼儿艺术之路的第一道大门[1]。是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欣赏,从中受到艺术感染,并丰富艺术联想,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力[2]。由此,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欣赏必须以生活为依托。

1. 迁移绘本,用行动体验、演绎

去年疫后复学,班级只来了三分之一的孩子。当看到《鸟儿来的那一天》开篇第一幅图画时,孩子们原本微笑的表情立刻静默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了隔着很远距离的两把椅子,一个穿着粉色上衣、黄色袜子、淡橙色裤子的小女孩,背着身静静地斜坐在右侧大椅子上;一只淡咖啡色玩具熊背着她坐在左侧的小椅子上,他们注视着前方没有任何交流,整个画面大片留白。虽然幼儿不知道女孩在做什么,但是他们感觉到了她和玩具熊同样安静。当读到“妈妈很忙,小熊又不能和我说话”时,大家终于知道女孩是因为没有好朋友而感到孤单。为了让幼儿能更真实地感知女孩的心情,我们特地策划了一场名为《等待》的情境表演。请两个好朋友扮演女孩和小熊,现场模拟图画中的场景,体验自己能接受多长时间无人说话、好朋友之间多远距离可以接受。静坐五分钟后孩子们发现,没有人说话一点都不好玩,还是喜欢和好朋友紧挨着坐在一起。甚至有孩子还提到,他想念没有复课的好朋友了,好想告诉他幼儿园的端午节有多么热闹,一个人在家里是多么的无聊。孩子们还提议给没有复课的小朋友设计端午节邀请信,拍庆祝活动视频,请在家过节的小朋友一起玩端午。由此,从自身的行动中进一步体验女孩的孤独,感受女孩是多么盼望鸟儿的到来。

2. 跳脱绘本,从戏仿中做回儿童自己

绘本创作时,作者有时会以临摹和戏仿经典作品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绘本模拟和戏仿艺术经典,给儿童提供了一个理解艺术经典的契机,使高雅艺术变得生活化,容易让幼儿亲近,从而帮助儿童得到艺术欣赏的乐趣,并得到对艺术的初步体验。在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允许幼儿跳脱自然绘本的内容、情节、结构的限制,让幼儿遵从自己的内心,进行绘本戏仿,做美术欣赏活动的主人。

在阅读《鸟儿来的那一天》第三幅时,故事画风一转,描绘了四组灰色的、女孩想象中的、鸟儿来了以后女孩和小鸟嬉戏的画面,她是多么的开心。读图后,孩子们不满足于画面上所呈现的鸟儿立在肩头、脚尖、后背,和鸟儿奔跑的场景。他们觉得,如果我是书中的女孩,我会和鸟儿:运动戏仿——一起钻山洞、一起跳跃、一起转圈圈;艺术戏仿——和鸟儿跳舞唱歌、和小鸟一起用脚丫作画;生活戏仿——为鸟儿梳理羽毛、给鸟儿设计服饰;语言戏仿——向鸟儿学舌、和鸟儿对话,等等。

在戏仿中有个小朋友提议,在幼儿园小树林给鸟儿搭鸟窝,邀请更多的小鸟来做客。于是,孩子们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展开鸟窝的设计和制作。在鸟窝分享会中,15个作品各不相同,有的考虑逼真,直接挖了一棵小树苗,将鸟窝搭在小树上。有的考虑柔软,为鸟窝铺设树叶、稻草、软垫等。有的考虑温暖舒适,做了防雨、防风设计。有的考虑安全,直接选用旧果篮、花篮等材料或选用柳条树枝捆绑、缠绕等,使鸟窝更结实。还有的考虑要做得大一点,如果鸟妈妈生了宝宝也能住得下。大家的想法都是不错的,但做法却有存疑。为了搭鸟窝,挖了一棵树。这样做真的好吗?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这样做虽然有了鸟窝,但小树却无法生长了。于是老师和孩子一起想出两全其美的补救办法,将小树栽进树林,既保住小树又让鸟儿有了鸟窝。

经验分享即将结束时,沐沐说,我想给鸟儿编个鸟笼,我到哪里,鸟儿就可以一起去那里。这个提议真的可行吗?在幼儿的行为表现中,我们发现即使是美术欣赏活动也不能回避生命话题。

三、升华绘本,在赏析中收获自信与观点

美术欣赏是幼儿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幼儿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关联的心理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活动[3]。

1. 回味绘本,艺术批评的萌发

为了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审美判断能力,我们又结合绘本《鸟儿来的那一天》组织了欣赏谈话活动。借助图片中灰色的女孩、灰色的鸟笼、灰色的小鸟、灰色的小熊,和女孩的提问:“小鸟,你为什么一直看那边?”组织幼儿围绕“鸟儿喜不喜欢鸟笼”的问题,进行一场以尊重生命为主题的讨论,活动流程主要有:提出话题→自由发表观点→主持人收集汇总观点→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梳理→提出改进建议→进行活动总结:生活在鸟笼里的鸟儿因为失去了自由,所以不开心→亲子延伸活动:放飞(进行鸟儿放飞视频观摩、放飞体验分享)。

欣赏中可運用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模拟女孩说的话:“小熊怎么办?”“我明白了,小鸟想家了!”“你路上小心点儿,快回家吧!”“小鸟一定更喜欢自己的家,所以才想家,对吧,小熊?”“哇,快看窗户那边!小鸟还带了朋友来,想和我一起玩。”在读图、表演中进一步理解女孩的想法、做法,懂得爱不是占有,爱需要尊重,形成积极的审美体验和正确的审美判断。和沐沐一同回顾放飞经验,知道这样的自己也是鸟儿喜欢的。

在讨论中孩子是自信的,有自己独立观点并且愿意倾听和表达的,他们对好坏、对错的思辨、评论与取舍,正是艺术批评的开端。也许幼儿还无法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是对绘本的欣赏构成了他们对生命艺术欣赏的前理解,有百利而无一害。

2. 品鉴绘本,审美价值的回归

玩在绘本。在绘本欣赏中,无论是绘本的技巧层面还是绘本的审美层面,其教育功能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绘本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欣赏,和孩子一同品鉴绘本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玩”,要给幼儿创造各种各样的玩绘本的机会和条件,切不可刻意地设定达成目标,只是纯粹的、以游戏的方式与艺术嬉乐。

悟在绘本。如前所述,自然繪本的阅读,会让幼儿体验到绘本不仅展现了一个艺术世界,同时也兼具现实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当儿童遇到同样的困惑时,他们就有了行动的参考。幼儿在玩绘本的游戏中,会不由自主地被绘本的画面色彩、故事情节所吸引,被作品中的美吸引,会情不自禁地用笔勾画,会自然而然地谈论艺术作品,“这种对环境的自觉,是智慧成长的重要部分”[4]。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正是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紧紧把握“情感”这一灵魂,感知先行、以情导行,努力探寻适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让幼儿在自然绘本的游历中,不断地触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当觉得在言语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用绘画来呈现。从读画中你会发现幼儿变得更有想法, 在这里艺术表现已全然成为幼儿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生命以外的存在。

总之,在自然绘本的艺术欣赏中,我们既不可一味强调技法忽视美育,又不能一味强调美育忽视艺术的表现语言和形式,任何重过程轻结果或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在美育和技法的天平中寻找平衡点,唤醒幼儿心中美的种子,实现审美情感与审美素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0-34,62.

[2] 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01):145.

[3] 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01):18-20.

[4] 方卫平.享受图画书——图画书艺术与鉴赏[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36.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2018重点资助课题“以生命成长为旨归的亲自然课程实践”(编号:B-a/2018/02/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两棵树鸟儿绘本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绘本
绘本
绘本
我养了两棵树
鸟儿
两棵树
两棵树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嘘——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