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真与超越:甲骨文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探析

2021-08-28邢立志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造型甲骨文

【摘要】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古老、最系统的文字之一,是先民以文字形态理解和阐释自然的最初尝试。它既是图形,也是文字,它独特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体现了先民造物的思维过程,它融汇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审美文化。

【关键词】甲骨文;造型;视觉图式;模件性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9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甲骨文“模件性”构形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BYS027)阶段性成果;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发展计划项目《中原文化形象塑造视野下地铁公共艺术和视觉设计研究——以洛阳地铁为例》(项目编号:182400410414)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研究——以甲骨文为切入点》(项目编号:2016-QN-061)阶段性成果。

一、甲骨文造型艺术的概念阐释

(一)甲骨文概述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系统的文字形式,因刻制在龟甲或兽骨上。又称“卜辞”“契文”,主要是商代盘庚至帝辛间二百七十年文字体系,主要记载商代人崇尚神灵、祭祀祖先的活动,记载了商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还涉及了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等科学技术,已经具备了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等造字和用字方式。

甲骨文因用利器刻制在龟甲兽骨上,其视觉语言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盘庚至武丁时期风格雄强豪放,曲直对比,富有变化;祖庚至祖甲时期端庄稳重,比例停匀;廪辛至康丁时期文风凋敝,构型稚嫩;武乙至文武丁时期笔画纤细,劲峭刚劲;帝乙至帝辛时期法度森严,和谐对称。

(二)甲骨文造型语言的概念阐释

杉浦康平先生在《造型的诞生》一书中将“造型”解释为“型与灵的复合体”。所谓“型”即“规定物体外形、形状的规范”,“灵”则为肉眼所见大自然的生命之灵气。甲骨文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图形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形趣味,造型优美,这种形式不是对万物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简练的图形将人类最初的情感和美的意识表达出来。

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是在“甲骨文造型”基础上的抽象和延伸,“造型艺术”词汇最早出现于欧洲的17世纪,泛指具有美学功能的繪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具体到甲骨文的造型艺术来说,就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可识别的图形符号的过程,由点、线元素构成基本的造型,通过对现实物象和生活场景的概括,这种变化是多样性,不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还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甲骨文造型语言与视觉图式

(一)图形艺术特征分析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所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出,日月是也。”并不是简单地根据事物的外形机械的画成事物的样子,往往经过“心悟”—“言象”—“图现”—“境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提取概括的过程,甲骨文“日”作 “”, 甲骨文“月”作 “”,即是“先民仰则观象于天”,对于“天象”中可感知,太阳是圆的,所以用“○”表现事物的特征,月亮有时也是圆的,但为了区别,用“月牙形”取代部分的表象,这种经过提取和推敲而生成的记事符号,是符合共识性和生活习惯的。阿恩海姆认为“意象本身当然是一种特殊的事物,而当用它代表某一类事物时, 它便有了符号的功能。” [1]另外太阳和月亮的“光线”是没有办法用具象的图形所代替的,但是这又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表现“光线”用指事符号来指代。这种事例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比如“彭”甲骨文作“”,从“壴”从“彡”,省化“支”(手持鼓槌),意为手持鼓槌敲击鼓而散发的声音,但声音是不可用视觉器官感知,只能用一些抽象的“彡”来代替击鼓所产生的声波。再比如风雨雷电,“雨”和“闪电”是直观的,虽不可触及无具体形象可寻,但其形象有其共识性,比如甲骨文“雨”作“”,

甲骨文“闪电(申)”作“、、”,很好地表达其特征,但“风”“雷”都是视觉感觉之外的客观存在,“雷”只有声音,不可感知,因为雷声伴随闪电,先“闪”后“雷”,在具象的符号上加上抽象的“点、弧线、闭合的线、面”构成“、、、、”,抽象的“点、弧线、闭合的线、面”寓意雷声产生的区域或者物象,其本质以视觉符号表现抽象的不可感知的非视觉事物。甲骨文造型是对生活环境的描绘,描绘的同时加入了先民对事物的认知和提取,使其造型多样、内涵丰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作品应具备传达信息和审美性的双重功能,即达到“以形表意,以意传情”,正如清代王夫之《古诗评选》中所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2]更好的阐述了文质之间相互统一,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叙事艺术特征分析

叙事功能是所有视觉艺术的主要体现,即对某一事件或故事的具体描述,这一事件或者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按照形式的需要将相关事件按照时间、空间顺序通过语言进行描述。叙事的表现在甲骨文中有很多例子,如“雨”甲骨文作“、”,虽然从现在字形来看是个独体字,但从甲骨文字体来看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从上到下“”为天空,“”为云层,“”下落的雨点,雨点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通过对字体“雨”的叙事性进行描述,简洁的造型却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含义,起到了高效记录并传达信息的特征。 “即”和“既” 甲骨文分别作“、”,“ 、”,两个文字都是由皀()

构成,“”形的反转构成不同含义,甲骨文“、、 ”叙述的是某个人正在吃身旁的用豆盛的食物,寓意正在干某个事,有立即马上意。甲骨文“、”叙述某个人把张开嘴巴的头部扭向食物相反的一边,寓意已经吃完饭或干完某件事,有已经、完成、卒的含义。汉字是以“象形”“指事”为本源,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3]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叙述描写另外一种事物、故事和场景,这些案例中有的表现图形的形态,有的蕴含趣味性的故事内涵。

(三)形态艺术特征分析

甲骨文具有强烈艺术形态的文字符号,从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先民在造字之初对自然纯朴、直观的认知和表达。即见其所见、书其所见,表现出人类的直观感受在情感表现上具有的决定性意味,它是一种天然淳朴的美,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拥有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甲骨文的突出的特点是用具象的图形来表现抽象的概念,甲骨文“人”作“、、”,甲骨文“大”作

“、、”,甲骨文“夫”作“、、”,甲骨文“文”作“ 、、”,四个字在造型上都以“人”为原型,其中甲骨文“人”字是取人的侧视形,甲骨文“大”“夫”“文”三个字取正视形,甲骨文大字作“”描写一个正立、反掌向外的人形,大字在造字之初是无性别、老幼之分,泛指所有的人形,正如甲骨文“”女字,最早也是泛指所有人,没有性别之分,后来特指未成年的女性,后大字也泛指所有人形。甲骨文夫字作“ ”从从大,为簪子,即为用簪子束发的男性,即可以婚配已成年男性。这个和母、妻、妾象征可以婚配的女性性质相同。甲骨文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以纹身之紋为文。[4] 以为母体模件,腹部胖化加以直线或曲线,用以表现“纹饰”形态,所以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大、夫、文和甲骨文的“女”“母”“妾”“妻”等字,虽然字体的本源都为自然形态的“人”形,通过抽象、概括、提炼、添加等表现手法使字体有了性别、年龄、纹饰之分。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先民以文字形态理解和阐释自然的最初尝试,是图形,也是文字。它独特表现方式和造型特征体现了我国先民造物的思维过程,也融汇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审美文化。甲骨文的造型手法和表现形式与今天的平面设计极其相似,含义丰富的视觉特征符合现代平面设计的审美需求,也正是设计师探寻简洁、有力的视觉符号的需要。从甲骨文的语义和形式两种角度构建文字,分析文字的内在属性、功能以及结构。[5]探析甲骨文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将对视觉传达专业有一定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3.

[5]黄泽平.文字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双重构建[J].天工,2018,(09).

作者简介:

邢立志,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甲骨文。

猜你喜欢

造型甲骨文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甲骨文敦促欧盟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