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朝鲜族群体生活状况浅析

2021-08-28邓赫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朝鲜族哈尔滨市哈尔滨

邓赫然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 北京 100089)

1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9年末,哈尔滨市有常住人口1076.3万,除汉族外共有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在内的4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1.67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8%。其中朝鲜族是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万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从地理学角度看,朝鲜族人口较多,分布广泛。从社会学角度看,朝鲜族群体遍布社会各阶层中。

1.1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的主要来源

哈尔滨地区的朝鲜族主要来源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人口迁移。随着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即满族“龙兴之地”的解禁,世世代代在朝鲜半岛定居的大批移民开始北进,其中一部分涌入了哈尔滨附近地区。哈尔滨地区的朝鲜族人口最初主要来源于现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忠清道、全罗道一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移民潮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到伪满洲国末期,基本奠定成型了如今的朝鲜族人口数量和分布。

1.2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的主要分布

传统上讲,哈尔滨地区的朝鲜族群体分布兼具有聚居和杂居的特点。一方面,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先民多以乡村为单位,在迁入东北后,为便于农业生产和相互联系,朝鲜族也多以村屯聚落为单位,聚集而居。直到现在,哈尔滨周边仍旧存在名为“朝鲜屯”的村屯二十余个,有朝鲜族人口超过百分之十的村屯近百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朝鲜族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在居住小区定居,并迅速融入城市社区,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此出现杂居化趋势。

2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的现状调研

2.1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重点对现代化对朝鲜族传统民俗,生活环境与水平,家庭结构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采取访谈式方法开展调查,通过对身边4位朝鲜族人士进行采访,得出调查数据,总结研究规律和调查结论。本次访谈的对象共4人,其中A和B为女性,20岁左右在读大学生。C为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D为35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四位均为常住哈尔滨的朝鲜族居民。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2.2 研究内容

以下是对四位对象的访谈内容的摘要:

调查对象A:父母在家里讲朝语,学校里教授汉语,天生会汉语和民族语言。家庭仍旧保留朝鲜族的饮食习惯;家里每年有穿着朝鲜族服饰拍摄全家福的习惯;身边既有朝鲜族朋友,又有汉族朋友。中考时享受过少数民族政策性加分;择偶观念上对民族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家族的历史渊源不太了解,只知道是祖父一代从朝鲜族乡迁入城市。

调查对象B:母亲是汉族,父母在家只讲汉语,因此不会说朝语。认为自己“除了身份证上写有‘朝鲜族’外和汉族人没什么区别”。父母从事银行业;毕业后希望离开哈尔滨,到南方城市就业定居。

调查对象C:熟练掌握汉语和朝语,小学到高中均就读于阿城区朝鲜族学校,高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某师专,后就职于高中。丈夫亦为朝鲜族。2010年前后父母也迁入哈尔滨市区,经营一家朝鲜族餐馆。这是在生活中也保留着不少的朝鲜族传统的大家庭。

调查对象D:哈尔滨市区出生;十分了解家族历史,祖上系19世纪末从朝鲜忠清道迁入哈尔滨,在“高丽街”做生意为生。出生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从小到大的社交圈子基本以朝鲜族为主。毕业于延边大学朝鲜语系后就职于朝鲜族出版社,从事朝鲜族文学作品编译工作。在采访的过程中,D出现了一些汉语不熟练之处。

3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研究内容总结与分析

3.1 研究内容的归纳总结

从民族传统风俗的角度上看,D的家庭对民族文化具有最为全面的传承,家庭至今保留纯正朝鲜族生活习惯的种种鲜明特点。相反,B的家庭民族文化表现趋向不明显,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而A与C的家庭则介于二者之间。随着代际的推移,朝鲜族传统民族文化,意识有愈发不鲜明的趋势。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流动大潮的趋势一样,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从朝鲜族村屯,乡镇,以及郊区迁入市区,从平房迁入住宅小区。在本次访谈中,除祖上数代定居哈尔滨市的D外,调查对象的父辈或祖父辈大多有从农村迁入城市的经历,这也从侧面印证朝鲜族群体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从城市化和现代化中获益。此外,通过访谈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朝鲜族家庭成员平均数量有所下降。在以“孝”为核心的传统朝鲜族家庭文化下,朝鲜族的家庭成员数量往往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许多传统朝鲜族家庭维持的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的代际式家庭正在向现代核心家庭不断转型。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朝鲜族专门学校的开设为朝鲜族群体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教育资源。从专科院校到重点大学,朝鲜族群体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与20世纪以来进入哈尔滨郊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朝鲜族先民不同,当下朝鲜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从事不同种类的社会工作,并遍布在社会分工中的各个角落。总体来说,访谈中的朝鲜族群体生活状况呈现出一种居聚落形态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社会地位提高,融入城市社区的程度逐步提高的向好态势。尽管如此,在对访谈内容调研以及研究发现,哈尔滨市朝鲜族群体的生活状况仍面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下对相关社会问题展开分析。

3.2 重点问题的分析

3.2.1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朝鲜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面临缺失和断流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加速融合,在汉族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哈尔滨地区,随着代际的演进,朝鲜族文化表现出一种被动趋同的相对弱势。家庭中民族语言的失传现象也呈现出增多趋势。同时,朝鲜族和汉族的通婚造成的多民族家庭数量不断增多这也在加速这一进程。在年轻一代朝鲜族群体中,传统民族观念有所改变。不同于更倾向于遵循传统,与同族结婚的父辈,民族已不再是年轻一代的择偶标准,年轻一代的择偶观,就业观愈发多元化。为此,政府主导以及朝鲜族群体自发成立了一系列公共组织,以期发扬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诸如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重新开馆),哈尔滨朝鲜族青年联谊会,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哈尔滨市朝鲜族老年文化协会等。这些组织正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对弘扬传承朝鲜族传统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2.2 职业与阶级差距问题

尽管朝鲜族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较数十年前由较大的提高,但朝鲜族群体内部的阶级差距,贫富差距问题依旧存在。从80年代以后,受制于语言以及民族平等因素欠缺等原因,存在就业受限,就业单一的问题。同时,随着90年代东北地区的“下岗潮”盛行,一批朝鲜族面临失业无业的境况,很多经营起了朝鲜族饭馆。如今,在哈尔滨随处可见的朝鲜族饭馆中许多就开张于这一时期。这也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朝鲜族群体从事餐饮行业的浪潮。“朝鲜族大多开朝鲜族馆子”曾一度成为了部分哈尔滨人对于这一群体的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乃至形成了略带歧视意味的不正之风。

3.2.3 子女教育问题

与70-80年代出生的朝鲜族大多就读于朝鲜族小学、初中、高中不同,新一代朝鲜族就读学校往往更加多元化。朝鲜族教育体系存在学校数量少,学生就近上学难,教学质量较差,朝鲜族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中缺少省市重点学校的问题。朝鲜族群体中青少年大量就读一般学校无可厚非,但时也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教育的缺失。

3.2.4 老年人赡养问题

与汉族女性人的“嫁人嫁人,吃饭穿衣”,“老婆是娶来疼的”等强调男性家庭责任的家庭文化不同,朝鲜族文化中更为强调女性的“三从四德”,女性负责操持全部家内事。随着城市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朝鲜族家庭成员平均数量大幅减少。传统朝鲜族的三世同堂式大家庭逐渐消失,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处的情况。然而朝鲜族女性往往在婚姻,家庭中投入自己全部精力,侍奉丈夫,父母,子女,而在年老时却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体贴与照顾,这是现代化进程造成的难以规避的问题。

4 哈尔滨朝鲜族群体研究的反思

从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朝鲜族人聚居地“高丽街”“朝鲜屯”,再到日益融合并蓄的朝鲜族与汉族的聚落、社交圈,朝鲜族人早已作为哈尔滨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时刻和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就像在哈尔滨生活的满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群体一样,朝鲜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殊性,又是社会群体普遍的的一员。朝鲜族作为一个切入口,其生活状况的研究对于哈尔滨市不同群体的社会学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

本次研究受疫情原因,无法展开实地调查,只能利用认识的朝鲜族群体的资源,采取线上访谈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汇总。由于样本总体较小,以及被调查者在访谈中可能具有主观性,因而信息的汇总有一定的误差,但这并不影响对城市中这一社会群体,乃至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以及结论的得出。

猜你喜欢

朝鲜族哈尔滨市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