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语法理论视角下英语教材性别研究
——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2021-08-28曹潇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数量教材

曹潇戈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0 引言

教材作为知识读本,是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杨洁、吕改莲,2002)。教材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无疑也会对学生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相较于文字,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邱萌,2020)。如果教材插图的图像建构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情况,将会影响学生性别观的树立,也有违学校培养学生性别公平意识的教育目标(刘思男,2019)。聚焦教材插图的性别呈现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国内外教科书性别平等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材中的性别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地、各科学者相继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中。Thorne和Henley(1975)发现,美国的儿童教科书中提到男性的次数是女性的7倍以上。Britton和Lumpkin(1977)对中学文学教材进行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则稍晚,于20世纪90年代活跃起来。但此时主要是研究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现象。朱晓斌(1994)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全套小学语文教材,结果发现人教版、浙江版、四省一市版本教材男女出现比例极不协调。杨洁和吕改莲(2002)对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性别单一化倾向以及对性别角色和人格存在误解等现象。

进入21世纪后,各领域学者逐渐投入各科教材性别问题研究中,其中针对英语学科教材中的性别偏见问题,也展开了研究。曾天山(1995)对人教版中学英语教材展开研究后发现,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男女的职业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等问题。张洁和杨永林(2003)从男女角色的数量、社会地位、职业角色和形容词四个方面对三套小学英语教材进行研究,发现男女在家庭和职业角色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失衡。俞贝贝(2018)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对牛津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进行调查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多是从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出发,对男性和女性出现的次数、职业以及语言特点等展开研究。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展对教材插图的视觉特征分析。不仅如此,以往的视觉特征分析研究,大多主进行的是定量分析,主要关注了性别出现频次、性别分工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未能对深层次的图像元功能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视觉语法理论视角下,从图像的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插图进行性别研究,以探讨该套英语教材中插图部分的性别呈现特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它是针对中国大陆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而专门设计、编写的英语教材(朱长青,2011)。该教材已在中国大陆许多初中得到广泛应用,诸如河北、河南、山东、上海、重庆等地区(张瑞,2018)。

2.2 研究方法

在语言学领域,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被用来研究话语中的言语表征,而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则被用来研究图像中的视觉表征(杨郝妮,2020)。为达到研究目的,本文不仅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统计插图中男女主人公的出现频数,以及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分工进行分析,来研究本套教科书插图中男女比例是否失衡以及两性的职业和家庭角色的呈现,还将视觉语法理论应用于分析教材插图的图像建构,以揭示其性别呈现中是否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

克瑞斯和勒文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图像也可以像语言一样描绘客观世界。因此,视觉语法理论以图像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图像中的各个部分的组合规则,来探讨它们是以何种方式来反映社会交往和行为(蒋明霞,2020)。克瑞斯和勒文也将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语言元功能思想(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延伸到了视觉图像分析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大功能: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

再现功能对应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都是能够对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客观事物作出具体的描述。其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二者唯一的区分点是图像中有无矢量;互动功能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具体指模态的创造者、图像中的人、事情和物体以及图像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几个要素(张茹,2018);构图功能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它又被称作“布局”,指图像的背景与中心元素之间的关系所体现出的构图价值和强调作用,通过克瑞斯和勒文提出的三个维度“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布局”来实现。

将视觉语法理论应用于分析教材插图的性别呈现,旨在对插图分别进行再现功能、互动功能、构图功能的阐释。本文将主要从男性和女性在以下几个变量中数量上的差异来探讨插图在建构性别角色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平等现象,主要变量有:再现功能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互动功能中的视角以及构图功能中的左右构图。

3 研究发现与讨论

3.1 插图中男女性出现频次

两性出现频次可以反映出教科书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呈现是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是衡量教材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重要指标之一(朱长青,2011)。因此,本研究将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教材插图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六册中单独出现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以及共同出现男、女性人物的插图频数见下图。作者计算了含有人物且可识别性别的图片。

通过统计六本书共计926张含人物的插图可知,只有男性的插图的数量为407幅,是只有女性的插图数量的两倍多,且比男女共现的插图数多68幅。其中,每册书中只有男性的插图数量均多于只有女性的插图数量。相差最大的是九年级下册,达到了1:3.75,只有女性的插图仅有4幅,而只有男性的达到15幅;比率最小的是八年级下册,但比例还是达到了1:1.56。从插图呈现状况来看,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存在女性在人物角色中所占的数量比例过低,以及过度呈现男性角色的状况。

3.2 性别分工

经统计发现,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男性职业种类和数量都比女性多。其中,男性出现次数较多有运动员、医生、科学家、警察、画家、领导人、宇航员等社会经济地位高的职业,与之相对的女性出现频次较多的职业为教师、服务员、护士、歌手等。而在家庭角色上却刚好相反,女性出现的次数更多,通常是以某某的母亲这一角色出现,而且出现的场景经常为购物的商城、厨房等。

3.3 视觉语法分析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析

3.3.1 再现功能

再现功能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概念再现关注模态中的象征元素及象征性属性与暗示,而叙事再现指对模态叙述内容在时空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矢量由行为者及其动作指向构成)、反应过程(矢量是一个或多个图中人物的目光)以及言语和心理过程(当矢量是思维泡或对话泡)(李战子,2003)。

(1)行动过程。

行动过程中行为者和目标是两个主要成分(Kress&Van Leeuwen,2006),行为者是指发出矢量的参与者,或者他们自己构成矢量,起着突出的作用。因此,行为者在一幅插图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本研究统计所有1a(该套书每一单元有四个话题,每一个话题分为SectionA、B、C、D四部分,每一部分由1a、1b等依次排序,1a模块是每一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模块男女均出现的插图中,女性行为者数量以及男性行为者数量。

表1:行动过程中行为者为男女的数量

可以看出,女性行为者数量和男性行为者数量相差不大,数量为7个,也就是说在仁爱版初中英语六册书中,男性和女性作均是积极的行为者,其中,男性比女性的积极性略高一些。

以下图为例,图中两个人物为一名女同学和一位男老师。其中,女同学的手臂以及男老师的手臂均是图中行动过程的矢量,这二人也均为行为者。若将男老师看作行为者时,信件为目标;女学生为行为者时,目标同样也是信件。

(2)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可以用“反应者”和“现象”来表示,反应者是视线的参与者,大多数是人类或拟人动物,有着一定的面部表情,“现象”是指反应者正在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一幅图像的中心(李战子,2003)。因此,“现象”是反应过程中的核心。

本研究将分别统计所有1a部分男女共现的插图中,女性为“现象”、男性为“现象”的数量。

表2:反应过程中“现象”分别为男、女的数量

如上表所示,反应过程中,女性为“现象”占比为35.4%,而男性占比为64.6%。男性的数量几乎是女性的二倍,也就是说,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插图中,男性更多的是一幅图像的中心,比女性更能吸引人的目光。

如下图,女性的目光构成了矢量,她看着图中的男孩并且回答了他的问题,因此她是此幅插图中的反应者。图中的男孩看向了一旁的箱子,并没有回望图中的女性,而他就成了这幅图的“现象”,也就是图像的中心,吸引到了更多的目光。

3.3.2 互动功能

互动功能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几个要素(Kress&Van Leeuwen,1996)。其中,态度因素对于教科书插图中是否存在男女平等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可以通过视角来实现,包括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包括正面视角、侧面视角和背面视角。正面视角意味着图像中的人与读者之间存在沟通交流,而侧面以及背面视角则是意味着分离、冷漠,没有交流。垂直视角包括俯视视角、平视视角和仰视视角。仰视视角则让图像参与者感觉自身地位较低的感觉,平视视角使图像参与者感到公平、平等;而俯视视角则让图像参与者感觉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利,更具权威(Kress&Van Leeuwen,2006)。表3统计了该套教科书插图中男、女性分别从俯视视角呈现的数量,来探究是否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表3:插图中男、女以俯视视觉呈现的数量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共有30幅插图是从俯视视角展示人物的。其中,男性从俯视视角展示的插图数占比75%,是女性占比的三倍。该数据说明,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在图像创造者的眼中具有更高的权利,会对读者产生更深的影响。

下图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他是我国航天第一人,实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开创我国载人航天的先河。该图片从正面视角和俯视视角展现。正面视角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与杨利伟先生的互动与交流,而俯视视角的呈现,可以彰显我们对他的敬仰与尊重。

3.3.3 构图功能

构图功能又被称作“布局”,包括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布局。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李战子,2003)。信息值是图像通过构图元素的不同位置实现不同的地位与意义,而构图元素的位置有上、下、左、右、中心、边缘。一般来说,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未知信息;上面是理想状态,下面是现实状态;中间为信息,边缘是次要信息。

性别呈现分析中,信息值部分是主要关注的部分,因为很少有插图表现出取景或显著性的特征(杨郝妮,2020)。由于右侧常为未知信息,因此在一副插图中,右侧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本研究将统计教材中1a部分两性共同出现的插图中男、女分别位于插图右侧的数量。

表4:插图中男、女呈现在图像右侧的数量

据统计,女性被置于插图右侧的次数略少于男性,说明男性在交流中的重要性略高于女性。

如图所示,柜台前有三个人,两名女性客人在右边,一位男性售货员在左边。结合文本可以知道,售货员问两位客人他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女性角色表示想要知道去哪里买衣服。通过手势可以看出,该男性运用手势为她们指路。在这个例子中,右边的女性角色所说的话为新信息,在互动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3.4 讨论

首先,该套教科书在关于男女人数以及性别分工的研究结论上与前人存在一致性。以往研究大多发现英语教科书插图中的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人数,存在忽视女性的现象;男性和女性从事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也都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在视觉语法理论下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插图的研究,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保持一致。例如杨郝妮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插图部分性别呈现研究发现,男性在人际交往中更主动、男性多以低角度呈现等(杨郝妮,2020),与本文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插图的视觉特征分析结果保持一致。这说明,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教材中是普遍存在且较为稳固的。但是,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理念,并且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因此应该引起国家、教材编写者以及教育者的注意。

4 结论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只有男性角色的插图数量远远超过只有女性角色的插图的数量。并且,与女性相比,男性从事的职业通常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的职业不仅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是母亲、教师、服务员等角色。

在定性分析方面,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视觉语法理论,从该理论的三个层次: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了视觉分析。

首先在再现功能上,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叙事再现中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分析行动过程发现,在人际交往中,男性与女性都是积极的行为者,但是男性的积极性略高于女性。另外,在反应过程中,男性往往比女性更能吸引人的目光。

其次就互动功能而言,本研究主要从态度因素的垂直视角进行了阐述。从研究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俯视视角呈现的男性人物的数量要远多于女性人物。这在某些方面显示了在教材编写者心中,男性角色拥有更大的权力,会对读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最后,构图功能主要从插图中信息值的左右构图进行分析。数据表明,男性被置于图像右侧的次数要略多于女性。因此,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在男女插图数量以及插图中性别角色的构建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基于以上发现,为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教材编写者应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材中,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此同时,教育者需增强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和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引导与培养。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数量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统一数量再比较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