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谭国兴衰考略

2021-08-27李喆

寻根 2021年4期
关键词:殷墟齐桓公齐国

李喆

譚国是位于山东济南地区的先秦古国。夏朝时,原居于城子崖的嬴姓谭人迁往濮阳一带。武丁时,濮阳嬴姓谭国被征服,谭人陆续迁回城子崖,嬴姓谭国变为子姓谭国。入西周后,谭国虽得以延续,但后被齐桓公所灭,长期沦为齐国附庸。20世纪以来发现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与相关考古成果,为我们认识谭国的兴衰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嬴姓谭国的兴亡

谭人起源较早,《路史·后纪七》载“少昊之裔伯益之后有谭等十八国,皆嬴姓”,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商以前的谭人为伯益后裔,嬴姓,称皇覃氏。据考古发现可知,伯益及族人最初在城子崖聚居。根据发掘,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内至少可居住5000人,且城内的水井也可印证“伯益作井”的记录(张万春、何德亮:《城子崖遗址与山东龙山文化》,《史前研究》2004年)。直至夏代,山东地区出现了多个姒姓国,城子崖一带则出土了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陶鬲(高天麟:《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陶鬲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此时,姒姓族人伴随着大禹“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滕文公上》)东进并立国于山东,城子崖似乎成为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安作璋:《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齐鲁书社,2008年),伯益后裔皇覃氏则在城子崖销声匿迹。

殷商时,谭人似生活在濮阳一带,成为嬴姓方国。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关于武丁伐谭的记录。如:

乙丑卜王贞 : 余伐。(《合集》6926、6927)

甲申卜王贞:余征 ?六月。(《合集》5323)

癸巳卜争贞: ?八月。(《合集》6939)

值得注意的是,《合集》6939同版卜辞有涉及对亘方、方的征伐记录:

贞:雀弗其执亘?(《合集》6953)

辛巳卜壳贞:勿呼雀伐。(《合集》4380)

徐明波认为,从八月至十二月,武丁征伐了相距不远的、亘、三国(徐明波:《商王武丁征伐考——以殷墟YH127坑宾组卜辞为例》,《求索》2006年第11期)。至于亘方,陈梦家持垣曲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1年),岛邦男持晋、陕交界说(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鼎文书局,1975年)。因垣曲多有考古发现,可排除晋、陕交界说。方不确定在何处,似与亘方、方相距不远。至于,唐兰认为在山东平陵县西南(唐兰:《殷墟文字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李孝定认为在山东历城县东南(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庄春波认为,武丁时、东、曹、戈同时被征伐,且东、曹、戈相距不远,均在殷墟东南的濮阳、菏泽一带,故亦位于殷墟东南方向(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8年)。相较之下,庄春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即被武丁征伐的位于殷墟东南方。武丁征伐方后又征伐位于垣曲的亘方,与实际相符。又因姒姓人进入山东地区,城子崖似成为姒姓人居所。因此,方当在濮阳—菏泽一带,为城子崖迁出的伯益嬴姓后裔建立的方国,被武丁征服。

商代后期的子姓谭国

武丁征服方后,濮阳成为商王朝的军事基地,至迟在康丁时代,嬴姓人已迁回城子崖。山东桓台史家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其商文化层出土了属于殷墟一期的陶鬲和盔形器,似可说明商王朝至迟在武丁时代就控制了淄水以西地区(张光明等:《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1997年第11期)。城子崖以西的大辛庄遗址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其文化遗存共分为七期,二至五期较丰富,第六期以后则变贫乏,后沦为普通聚落(方辉:《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而此时,济南东部的文化遗存则变得丰富起来。这一时期封于城子崖的谭国,已由嬴姓变为子姓,与商王朝同姓。回迁的嬴姓人成为子姓谭国监管的对象。今考古证明,城子崖的谭文化约始于殷商晚期:灰色陶器多同于殷墟及临淄,豆上刻字之习,亦与殷墟相类,齐刀货,铜箭镞,皆可证为春秋战国时物……起于殷末,迄于周末,也像谭国存在的时代(傅斯年等:《城子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年)。董作宾认为,谭国文字与甲骨文接近:“子”字和甲骨文的“子”字相近,“犬”字也类于甲骨、金文……谭文化与殷文化是一个系统,至少是很接近的(董作宾:《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如此种种都可以证明,尽管谭国仍存,但此谭国非彼谭国,谭国在武丁之后完成了从嬴姓到子姓的转变。

周代谭国的兴亡

西周初期,殷商旧国与周室多有冲突,并爆发了武庚叛乱。《逸周书·作雒解》载:“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反叛国多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谭虽未反叛,然谭属殷商旧国,又位于西进要道上,必被周室打压。平定叛乱后,周公不仅修洛邑、分封姬姓诸侯,又修周道,加紧对殷商旧国的监视,这在《诗经·大东》中有明确的反映。关于此诗所作时代,《济南通史》认为在西周初年、周公建洛邑后(安作璋:《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庄春波认为作于昭王时期(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1辑》);董作宾认为该诗作于宣幽之际;傅斯年认为作于西周末年。从诗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周室实力强大,故《大东》作于西周前期一说更具说服力。《诗经·大东》云: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毛诗正义》说:“《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西周时代,子姓后人备受周室压迫,谭国之贫弱由此可见一斑。

春秋時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谭处于齐、鲁、卫等国的夹缝中,不仅要应付周室,还要处理与诸侯的邦交,危机四伏。此种情况下,谭国选择了与大国联姻:“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经·硕人》)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此时,谭国与齐国已结为姻亲,齐、卫、邢、谭成为连襟:卫庄公娶了齐庄公之女庄姜,邢侯、谭公亦娶了齐庄公之女、庄姜的姐妹。此时谭国的国际环境已大为好转。

齐桓公时,谭国遇到了自武丁征伐以来最大的危机。史书记载:“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左传·庄公十年》)“初,桓公亡时,过郯(此“郯”即“谭”),郯无礼”(《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为公子时,齐国动乱尚在萌芽之中。齐桓公逃往莒国避难,经过谭国时,谭国国君不予接待。齐桓公即位后,谭国国君又不去祝贺。因兵败长勺,桓公急需一场胜仗巩固地位,加之城子崖的战略位置与发达的农业,灭谭为上上之选。至于灭谭原因,张华松认为,桓公伐谭是为称霸铺路,加强对济南地区的管理以成就霸业(张华松:《齐桓公伐谭及对济南地区的经略》,《齐鲁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吴伟华认为,桓公灭谭是觊觎城子崖的战略位置与农业的表现(吴伟华:《春秋时期齐国对外军事扩张考略》,《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谭国处在齐国的西进之路上,桓公力图称霸,必然要除去谭国。谭国弱小,齐国稳操胜券;谭国无礼,攻谭师出有名。齐师灭谭一事,古籍多有记载:“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左传·庄公十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

稍晚的史料显示,齐师灭谭后,谭又复国:“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国语·齐语》)“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说苑·正谏》)可以看出,桓公灭谭后,又力图存谭,谭国不久得以复国。谭国再现史册只是齐桓公为了争霸、收复诸侯之心而采用的政治手段,以大行仁义之道令诸侯归心。复国后的谭国已为齐国附庸,考古出土的“谭邦之法化”可证明:所谓谭邦,说明谭国非独立国家,也非齐之边境城邑,谭国已沦为齐国附庸(张华松:《齐桓公伐谭及对济南地区的经略》)。战国时,城子崖早已废弃,成为烧陶之所,但作为附属的谭国可能依然存在:“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战国策·齐策四》)除此之外,史书中再也不见谭国踪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谭国的兴衰历史,实际上也是几千年来夷夏之争与政治集团角力的一个缩影。嬴姓谭人本为东夷人后裔,远居城子崖一带;夏朝时,由于姒姓势力的到来,嬴姓谭人迁至濮阳,并建立方国;经历了武丁征伐后,嬴姓谭人又迁回城子崖故地,接受子姓谭国的管理;西周春秋时,谭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免不了成为大国争霸中的牺牲品;战国时,谭国几乎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尽管谭国在先秦属于“沉默的弱者”,但我们仍然能在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和考古发现中,窥见那个时代、那群人生存与传承的痕迹。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殷墟齐桓公齐国
蜗牛的故事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秉笔直书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