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围城》的隐喻翻译

2021-08-27周露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目的论围城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并为其增添了不少美学价值。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可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殊不知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本文以弗米尔为代表的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英译本中具体的隐喻汉英翻译实例。

【关键词】 目的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

【作者简介】周露,武昌首义学院。

一、引言

《围城》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风趣犀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百态图,尤其是将国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千般滋味描述得淋漓尽致。书中有许多讽刺但不乏幽默的隐喻,让读者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博学智慧及幽默风趣。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翻译的英文版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已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围城》中有大量的隐喻语言,其对应的英文译文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围城》中的隐喻大多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只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目标语读者可能会难解其中奥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隐喻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将在目的论视角下以目的论三原则为切入点探究《围城》隐喻翻译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由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meer, Justa Holz -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提出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并非从方法论入手,而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思考“为什么要翻译?”。Ve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在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而译文文本应为这个目的服务。目的性原则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是文化之间的翻译互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第二是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翻译目的会发生变化;第三是目的性原则可能会模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概念联系。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考虑目标读者的实际情况。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翻译出对目标文本接受者有意义的译本,即在译本中充分发挥语义的连贯性,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连贯性原则还强调译本对目标文本接受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译本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一个对象的认知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客体分别存在于各自的文化中,且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2)一个对象只存在于某一文化中,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隐喻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忠实性原则要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它与其他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忠实度相似。但是,在保证实现连贯性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受翻译目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忠实的程度和形式会因为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译者会对原文进行加工,难免会出现字面上不完全忠于原文的版本。

总而言之,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是基础,连贯性原则为前提,这二者都服务于目的性原则。接下来本文会从《围城》中选择相应的隐喻实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英译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三、目的论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翻译策略分析

1.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从目的性原则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有特定的目的,同时,这个目的决定了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的目标群体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保留原作的文学意义。由于目标读者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所以译本要符合他们阅读时的需求,不应让他们感到困惑,而要引起他们对这本书的兴趣。

(1)有些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又有人称她为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钱钟书,2013)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 “Truth”, 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 (Jeanne Kelly & Nathan K. Mao, 2003)

“熟食铺子”是文中对鲍小姐服饰打扮的描述,目的是展现了她的放荡不羁及逢场作戏的态度。如此隐喻引起源语读者不断联想,会意后不禁莞尔一笑,堪称绝妙。“熟食铺子”对应的译文是“charcuterie”,并在译文中对“charcuterie”增加了注释,这在原句中是不存在的,由于“chaecuterie”是一个法语单词,而译文读者是英文读者,因此译文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技巧以消除目标读者阅读时的障碍。

(2)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伪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ibid.,p.049)

One look at her fresh and natural complexion, which most girls would have had to spend time and money to imitate, was enough to make one drool and forget his thirst, as though her skin were a piece of delicious fruit. (ibid., p.051)

其实,脸色与水果并无关系,作者想借水果描述唐小姐端正的外貌让人垂涎。在翻译的时应牢记作者意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原句中,不难发现,共同特征是抽象的 “好”,对于中国读者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肤色和水果之间的共同特征应该是具体的。因此,译者在译文中加入形容词 “fresh”和 “natural”,这两词既可以修饰水果,描述“肤色”也是恰到好处,让目标读者和源语读者能产生同感的联想。

(3)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ibid., p.083)

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ibid., p.082)

“四喜丸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常用于喜宴、寿宴等重要宴席中的压轴菜,寓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以取吉祥之意。然而,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他们对这种美食一无所知。在原句中,作者只是想用 “四喜丸子”的形状来嘲讽曹元郎的脸,形圆且油腻,并非想借此传达美好之情。因此,译者省略了它的吉祥之意,仅用 “meatball(肉丸子)”来翻译,达到作者讽刺的目的。

2.从连贯性原则的角度。连贯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将语境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识考虑在内,使译文语义连贯、精确妥当。《围城》中大多隐喻采取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尽可能保留其喻体,因为大多数意象能在中英两国读者中达到共识。但针对承载有中国特定文化的隐喻,则要求译者需要将文化意識考虑在内,选择恰当翻译方法及合适的意向进行翻译。

(4)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结婚,则此番吾家破费不赀矣.(ibid.,p. 008)

The postscript read: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f you had married three years earlier, this would have cost us a large sum of money.” (ibid., p.010)

(Note Literally,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a horse, who knows but that which seems a 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5)诗人听后,欢喜得圆如太极的肥脸上泛出了黄油。(ibid.,p.073)

Upon hearing this, the poet was so delighted that his plump face, as round as the T'ai-chi diagram, was flooded with butter. (ibid., p072)

[Note A round diagram representing the yin (female) and yang (male) elements.]

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和 “太极”这两个极富中国文化内涵的词难以被外国人理解。因此,译者考虑到目标读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采取加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中文表达,不仅能帮助读者刚好的理解文本,还能宣传中国文化。

(6)可是唐小姐偏听得津津有味。(ibid., p.055)

But Miss Tang was listening to Hsin-mei with rapt attention. (ibid., p.057)

“津津有味”是一个中国成语。一般来说,“津津有味 ”是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的很有兴趣。在这里,它是形容唐小姐对赵辛楣讲话的专注。译者未采用这个成语的文义,而采用其引申义,使译文连贯通顺、意思明了。

3.从忠实性原则的角度。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不仅要求字面上的准确,更要求功能上的忠实,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充分理解原文,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能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其译本很难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译者挖掘原文,仔细琢磨,保留原作的丰姿和风格。

(7) 我该好好的谢你,为我找到饭碗。(ibid., p.126)

I have to thank you for finding me a job. (ibid., p.123)

在中国,“饭碗”总是与工作有关。例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工作被称为 “铁饭碗”,意味着这些工作是高薪且稳定职业。若将“饭碗”译为 “rice bowl”, 对于目标读者来说,只是一个物件而已,无法产生和我们中文读者同样的感受。为了消除这种误解,译者将“饭碗”译文“job(工作)”,这一转换虽然与原文在字面上有出入,但深究其意,与作者所想传达的并无二意。

(8)晚上八点钟,大家等得心都发霉。(ibid., p.181)

By eight o'clock that evening their hearts had all gone numb from waiting. (ibid., p.180)

在译文中 “numb”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词,但该词准确地传递出原句深层含义。“发霉”在中文中表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多指食物受潮时间长后发生霉变。作者利用“发霉”一次表达众人所等待的时间之久。作为中文读者,对于该词引申义十分了解,但如果仅从字面翻译,定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译者深解其意,用 “numb(麻木)”一词非常地道且生动地表现出大家等待多时的心理状态。看似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实则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产生了同样的情感。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目的论的简单介绍及从该视角下对《围城》隐喻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不难看出该英译本的成功也归功于对书中大量隐喻的恰当翻译。译者不仅是双语的转换者,同样也是读者,也是“创作者”。从上述分析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目的论三原则对于隐喻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使外语读者倾听到中国的声音,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江瑞丰,钱志富.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4(11):143-145.

[2]杨镕静.《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析[J].芒种,2018 (6):53-54.

猜你喜欢

目的论围城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社交电商的“围城”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围城之围城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围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