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链接的路径与策略

2021-08-26潘雯

求知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形象直观、逻辑性强的特点,与识字教学结合,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其识字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8-0028-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核心建议:“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识字教学方法应以直观、形象为本,方法可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前者大多以统计表、图画、线型等形式呈现,比纯文本更清晰、直观,且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非连文本”以形象、直观的文本特质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非连文本”与识字教学链接的现实依据

(一)数量提升

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十篇以上的“非连文本”帮助学生识字、阅读。

与原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多了近 20 处“非连文本”,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篇目更是有近30处。可见,两种教材在编写时,编者对非连续性识字文本的关注由来已久,都已经充分认识到“非连文本”对识字教学的意义。

(二)形式丰富

部编教材中以识字为指向的“非连文本”呈现形式更加丰富,除常用的图文、线型外,表格式、鱼骨图、网状图等形式也被引入了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导览图、课程表、书籍目录、动车票等,都作為教学资源编进了教材中。笔者针对一年级教材进行细致研读,从不同角度统计分析、思考推断,发现了规律:汉字(词)的学习依托线条、表格、图画等“非连文本”,形成图中有文、文中有图、互为联系的逻辑关系。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识字教学应当与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不谋而合,目的就是利用图像把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化[1]。

二、“非连文本”与识字教学链接的实践策略

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识字教学中的“非连文本”教学,需要从两者的学习核心能力进行分解。识字教学可细化为字形的学习、字义的掌握和字理的考证。 而“非连文本”的教学策略更加重视对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延展,以及学生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作为实践者,教师需要架构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以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由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 图文对照,提取重要信息——把准识字规律

1.聚焦汉字,获取信息

笔者在教学“家庭‘大树”和“‘车的分类扩词”时,分了以下几步:①聚焦生字,读准字音;②仔细观察图,从图文中获取信息,鼓励个性化的发现;③同桌互相讨论;④全班汇报。

学生的发现充满浓浓的童趣:有从读音角度入手,有从归类思想出发,有从词语分类角度分析,还有的对意思加以阐述。这些发现从图文出发,角度多、信息渠道广,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2.比较归类,整理延伸

学生发现的信息是散乱的,教师需要串联整理,再进行比较归类,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比如,对于“家庭‘大树”的拓展,笔者用辈分的分类、图文结合感受称呼的文化意向、问答小游戏等形式展开识字教学。在利用鱼骨图推进“车”字的分类扩词时,笔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归纳、整理、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初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从非连续性识字文本的特点出发,在初步发现汉字规律的基础上,对规律性的信息进行统整,再帮助学生一类一类地拓展群组生字,并一组一组地识记。这样由旧字带新字,学生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和创造延展中达到学习新字的目的。

3.复现规律,分享交流

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能发现利用非连续性识字文本的信息,进行带出一串群组生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这些生字一组一组地记录下来,能达到复现与拓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学生积累与运用生字的目标也随之达成。

(二)图表为纲,统整高频信息——生活中学识字

脱离学生生活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无法直接理解抽象的、概括化的识字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整合非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增加其识字、用字的实践机会,力求识用结合[2]。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既有以表格形式认读课程表的识字加油站,又有以作业本、姓名卡上的名字等信息为生活中的认字媒介而设立的展示台。下面笔者以展示台中的认读姓名为课例进行阐释。

1.聚高频字,整合信息

我们发现,部分字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或各类阅读材料中,被称为高频字。这类字是学生熟识的,只要稍加整合,学生便会很快地识记并运用。以展示台中认识学生姓名为例,笔者先整合班级学生的姓名,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然后将其确定为学习的核心内容,以此辐射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以点带面地带领学生从认识一个字到认识一群字。

比如,班级中“王佳泽”的姓名为高频字。笔者先分解姓名中的三个字:“王”“佳”“泽”,请带有这三个字的学生高举自己的姓名卡,并带领全班学生分别喊出他们的名字;接下来,将同一个姓的学生组合成队,让他们互相认读姓名。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指着作业本、教科书、校牌、值日生轮流表中的姓名,让小伙伴读一读、认一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识字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参与的亲切感和满足感。短短的一节课,学生识记了一百多个汉字。

2.借助儿歌,群组整合

笔者沿着归类思想出示一首分类整合了全班姓名的韵律儿歌,达到了从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的转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通过同桌对读、拍打节奏、配上音律等各种朗读方法,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再一次加深了对汉字的认识。

3.延伸生活,拓宽渠道

识字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后,接下来,不仅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要拓展学生的识字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借助阅读报纸、课外书,关注路牌、店名、广告牌等方式,将自己识记的生字收集起来:可以是直接剪下来;可以拍照片;还可以写一写,把一段时间内积累的汉字制作成一棵美观的“汉字树”,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汉字归类。

教师选择接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高频字为识字教学资源的切入点,让学生将生活中熟识的一类字串变成识字树,用图文结合、归类识记的思想去识字,从而实现了快乐识字的目的[3]。

(三)组图整合,比较汉字演变——启蒙字理根源

我们发现,无论教材以何种方式改版,但字源识字法始终存在,即通过汉字演变的组图整合形式学习象形字。这样的汉字学习、识字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基于课文单纯地学习一些生字上,而是追溯字理根源,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1.组图整合,析形索义

象形文字来自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似。例如,笔者出示象形字“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猜一猜这究竟是什么字。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本质上,他们猜测的过程既是发现汉字与图画之间联系的过程,又是形象地理解字义的过程。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验证自己的想象和猜测,直观地发现汉字和图画之间有密切的聯系,同时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建立了一种汉字的画面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中国汉字是由一幅幅的图画想象出来的,逐渐认识并发现了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了用字源识字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更多的象形字。

教师可打乱群组的象形文字和汉字,让学生动手将对应的图片组合起来。通过群组识字文本,学生一一对应图画、象形文字和汉字,感受到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验到汉字的魅力。此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字源小故事识记汉字。

由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图文整组后,学生借助图形发现汉字的发展历程,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从造字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领悟到汉字的“生命意义”与“精神意义”。

2.微课植入,追溯字源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由实体物象逐步简化成现代的汉字。微课的优势就是图、文、音三合为一,能形象地演示汉字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字源图和字形演变的视频,了解了汉字字源及其变化,能根据字形来理解汉字的字义,初步认识到凝聚在汉字中的文化。由此可见,微课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教师、多媒体、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结    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非连续性的识字文本资源,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除了用好教材中的非连续性识字文本外,还可以自行建构出学生需要的识字群组文本,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识字课堂。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曹月红.链接非连续性文本  培养语文阅读素养[J].名师在线,2018(32):18-19.

作者简介:潘雯(1983.10-),女,浙江慈溪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