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湿地资源的初中科学拓展课程实施策略探究

2021-08-25周娟

考试周刊 2021年60期

周娟

摘 要:利用学校周边特有的西溪湿地生态资源开发科学拓展课程,依据融合体验、拓展探究、联动实践等课程实施方式和途径,完成“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架构。通过“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架构与实施,深入推进人格教育,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自由的课程选择与灵动的学习方式中享受成功、快乐和健康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湿地资源;“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

一、 审慎自身:发现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不足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精细化,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在原有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设各类拓展课程,让学生在学好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拥有发展个人兴趣、展示个人特长、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学习能力的平台。但是,在现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

(一)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目标的盲目性

义务教育背景下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并无任何的教材参考,仅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师在自身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团队研讨编写而成。科学学科的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明确的。而现有课程目标的设定确实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还需进一步认真思考,逐步完善。

(二)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零乱性

因不同年段教师对拓展课程的理解不一,随之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各具特色”,围绕课程所确立的内容有些明显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这种课程内容设计的零乱性,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极其不利的,需要重新再思考、再设计。

(三)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实施的无序性

虽然学校很多科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科学兴趣的开发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但因为缺乏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内容设置、课程实施没有统一规划。

(四)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评价的空泛性

原有的社团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都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发展的程度,无法检验学校拓展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

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存在許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理性设计:探索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意义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发拓展型课程要注意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合,重在对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优化。基于主干学科;基于地域、学校特色;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毗邻西溪湿地公园,依托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建立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层面架构了综合拓展课程体系——“解语西溪”生态特色课程群。在学校总课程的引领下,作为其中的子课程,“西溪生态”科学拓展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还要研究如果将基础型学习与拓展型学习更好地融合,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学科教师借助于拓展型课程的编制过程,对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重复加工和创新,为自身的专业及技能成长提供了一个加速平台。

(三)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拓展型课程本身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设置的,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更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本课程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学习,促进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及社会责任培养。

三、 实践探究:架构“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

(一)“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框架

课程的设计运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整合理念,将“生态西溪”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学科及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运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一门特色课程(如图),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凸显科学学科的特色

为了实现轻负高质,将“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保证国家课程正常、充分实施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和拓展。精选有价值的内容,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在规定的课时长度中促进学生多感官调动,多方式参与,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毗邻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浙教版《科学》教材,设计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内容,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以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环境,整合西溪湿地的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丰富的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多途径的实施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进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材学习手册的编写,包括“科学方法”“植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四大领域,每个领域构建三个模块。

2. 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渗透在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有系统地构建拓展性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课程的研究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科学精神、会主动学习、会实践创新的科学素养的培育。“生态西溪”拓展型课程在内容的开发中也秉承这一原则,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