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气候小说中的反乌托邦叙事

2021-08-24孙希佳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

孙希佳

摘   要: 作为当代气候小说的一部代表作品,《无人幸免》讲述在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气候背景下,个体所经历的生存困境。在虚构的反乌托邦世界里,作者透过未来叙事的视角,观照当下核心的社会问题。通过气候变化、反战争和反霸权三个维度,探讨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引发的相关问题,表达作者对当代气候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反乌托邦   《无人幸免》

一、引言

随着学界对人类纪研究的逐渐深入,着重表现人类纪世代的气候小说逐渐从科幻小说和生态小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人幸免》(2016)是当代气候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特点在于它的情节设计和主要内容均具有鲜明的反乌托邦特征。作者在未来叙事的虚构背景下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因环境破坏引发的相关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等问题的关注。

《无人幸免》采用未来叙事模式,将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政治格局、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用一种极端化的方式展现。但是这种未来叙事并非与当下毫无关联。可以说,小说中描绘的未来是现实的镜像,是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性和极端化展示,目的在于审视现实,警示未来。作者奥马尔·阿卡德在本书中着重讲述了二十一世纪末期因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诱发的美国第二次内战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影响,2075年,美国南方在内战中遭到重创,环境持续恶化,民不聊生。萨拉特的父亲在一场爆炸中遇难,其母亲马丁娜不得不带着孩子们前往佩兴斯难民营寻求庇护。一个夏日的午后,北方军队突然冲入难民营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幸存的萨拉特意欲复仇,并成功狙击了北方军队的约瑟夫·韦兰将军。很快,萨拉特被关押到糖面包监狱。七年的牢狱生活并未消泯她的复仇之心。获释后,她伪装成病人越过了南北边界,成功在南北“再统一”庆典上释放了病毒。这场瘟疫持续了十年之久,彻底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小说中所具有的反乌托邦精神撕裂了当下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世界中诸多核心问题的忧思。反乌托邦源于对理想社会的质疑和批判,具有“警诫和劝喻的意味”①(62),是“将社会现实推演到了一种灾难性的终结”②(48)的结果。反乌托邦小说以当下的社会现实为基础,“拉近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②(49),最终目的在“带给读者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之感,在惊悚、震撼之余,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况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忧虑”③(112)。虽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因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是对美好世界的希冀却始终融在字里行间。因此,反乌托邦并不是简单的批判和揭示,而是对美好社会的建构和想象。《无人幸免》的反乌托邦叙事以批判为手段,以建构为目标,在未来叙事的框架中观照了当代社会。

二、气候变化

环境破坏导致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问题是小说中战争爆发的根源。通过描述气候变化给地貌、政治和个体生活带来的影响,作者在虚构文本中以警示者的身份阐释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当萨拉特的侄子本杰明·切斯特纳特回忆他曾经收集的旧时代明信片时,提到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给美国地貌带来的变化。明信片拍摄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那时的海水并未吞噬大量陆地,也没有产生因海平面上升而不得不流离失所的气候难民,到处都是一副恬静安然的画面:“这些图景,记录了美国二十一世纪前期的面貌:繁荣发达,对危机浑然不觉。”④(VII)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气候变暖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战争和灾害,但是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吞没了大量的城市。以往那个世界早已沉没,仅剩下“零星的陆地……它们屹立不倒,成为废墟,并像所有的废墟一样怪诞诡奇,独立于时间之外”④(62)。这些废墟既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又是既往发达的象征。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沿海城市的居民为了躲避上涨的海水和猛烈的风暴,不得不向内陆迁徙。但久居内陆的本土主义者并不欢迎这些气候移民,冲突日益激烈。加上南北方对传统化学燃料的迥异态度,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在南方,则有一整片地区宁可再次掀起战争、脱离合众国,也不愿停用那种非法燃料。”④(14)由此引发了长达25年的第二次内战。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难以平复的创伤,原本繁华的城市只剩下一片萧条,到处都是一幅幅残破的末日景象。在气候变化和战争的摧残下,原本美丽的南方城市变得无法辨认。当马丁娜和孩子们坐在大巴车上前往佩兴斯难民营时,他们向车窗外望去,南方大地只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城市,盐水侵蚀的海岸和干裂起泡的腹地”④(125)。原本美丽的东海岸附近被蔚蓝色的大海吞噬。人们只能在书本中和回忆里追溯逝去的美好时光。萨拉特曾听到盖恩斯提起往昔的美国大陆,就像一个古老的神话。萨拉特坚信“自己从祖先那里承袭着一份这样生活的权利”④(150)。这激起了她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增强了她对战争和暴力的愤恨。萨拉特知道,由于气候变化在短时间内不可逆转,这终将成为她们永远无法回去的过去。在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下,内陆河不断泛滥。上涨的水域掠夺的不仅是土地,还有和平,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荒野和备受战争摧残的劳苦大众。可以说,这一切与气候变化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小说中的灾难性叙述具有典型的反乌托邦特征。奥马尔在文本中营造了一个具有反乌托邦性质的、深受气候变化之害的未来世界。究其根本,它是环境破坏和全球变暖的后果。通过虚构文本,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气候变化有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借以警示世人关注气候和环境相关问题。

三、反战争

虽然《无人幸免》中并未有大量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但是作者通过战前、后的城市场景、自然地貌和个人心理经历的呈现式描写,侧面陈述了战争给一个国家和他的人民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在小说中,战争并未能解决燃料和气候带来的社会问题,却将民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与其说战争的起因是为了统一对有害化石燃料的意见,促进新能源的推广,不如说是统治阶层间争夺利益的手段。在强大的布瓦吉吉帝国的操纵下,战争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力量,却让这个年轻的帝国获益颇多。因此,这场战争中的核心不仅与能源相关,还交织了与之相关的政治、利益等复杂的国际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萨拉特经历的叙述,以及其悲剧的一生,侧面映射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折射出了作者的反战意图。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创伤。战前,市中心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外围有医院、体育馆和占地面积巨大的校园,绕城公路四通八达。但是战争摧毁了这一切,只留下了成片的贫民窟。废弃的大楼“有如龋齿,将城市团团围住”④(263)。摩天大楼、体育场、购物中心和公园等公共设施是战前繁荣的象征,现在变为贫民聚居之地,只剩下满地萧索见证着战争带来的损耗。除此之外,隔离带和铁丝网随处可见,醒目地提示着人们目前所处的状态:“在那些禁止穿越的巨大红色警示牌背后,是装有带刺铁丝网的隔离带和涂有树形迷彩的狙击塔,是蓝色国度开始的地方。”④(169)在萨拉特和家人心中,地处南方的蓝色国度是他们梦想中无法企及的地方,它象征着安定和和平。

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无法估量。在小说开篇,叙述者“我”明确写道:“这个故事讲述的,不是战争,而是毁灭。”④(X)换言之,在战争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赢家,它最后的结局只会是全方位、大规模的毁灭。作者运用了后现代的叙事手法,在小说中植入了历史教材和档案文件等非文学文本,从编年史的高度详细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战后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这场发生于未来的内战起源,是南北方关于能源所发生的争执:“战争的主要起因是,南方各州拒绝接受一项在美国境内全面禁用化石燃料的法案。”④(18)在多方努力下,持续25的战争终于即将走到尽头,“再统一”庆典将于2095年7月3日举行。然而就在这一天,决意复仇的萨拉特乔装打扮,越过南北边境。她越境的目的是在庆典当日释放一种病毒,彻底摧毁南方内陆。这场瘟疫持续数十年之久,被称为“再统一瘟疫”④(18)。在出发之前,她长时间地反思这场战争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的伤害和恐惧。她极度渴望和平,却认为战前的那种和平永远不会再出现。仅仅靠妥协和屈服无法实现和平,远离战争。她认为“渴求安全,本身就是另一种暴力——一种懦弱、沉默、屈从的暴力”④(148)。为了安全和和平而屈服,实则成为暴力的帮手,制造了更多的暴力。因此,萨拉特认为,只有不屈服的抗争也许才能够给她所需要的安全感,却全然不觉自己已经是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还摧毁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道德和评价体系,摧毁了人类精神。

四、反帝国霸权

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帝国霸权主义主要指“大国、强国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欺侮、压迫和支配小国、弱国,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政策,是对国家政策与行为的强调,且具有压迫性和非正义性的价值判断”⑤(37)。为了为帝国赢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帝国霸权必然以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为主要方法。在这部小说中,占据霸权地位的布瓦吉吉帝国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这场发生于未来的美国内战的走向。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而是为了削弱旧帝国的力量,为新帝国的成长开辟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女主人公萨拉特被招募为北方志愿者,并最终在“大一统”游行中释放了瘟疫病毒,彻底摧毁了南方的诸多城市,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在她的悲剧故事中,可以明显地解读出作者的反霸权主义思想。

小说从萨拉特的视角观照帝国霸权。在她小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巨轮带着各种物资在河面上来来往往。这些巨轮属于有着广阔疆域的布瓦吉吉帝国。青年时期的萨拉特询问盖恩斯什么是帝国,得到的答复是:“帝国……就是由许多小国,不论出于自愿还是别的原因,统一而成的大国。”④(129)帝国的组成首先是地域的合并。盖恩斯向萨拉特展示了布瓦吉吉帝国形成之前的地图:“盖恩斯手指的位置是一片混乱潦草的疆界,有的国家实在太小,连名字都印得叠在一起,但在新的地图上,这一整片区域只有一个名字:布瓦吉吉。”④(130)这个帝国位于曾经的阿拉伯半岛上,曾是石油的主要出产地。但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已然是一片沙漠。在盖恩斯的解释中,这个帝国的形成过程颇老套,是一些为了自由而战的人打败了当时的集权统治者,实现了地域的合并和政权的融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共和国。为了说服萨拉特成为反叛力量的一员,以阻止美国南北两方的和平进程,盖恩斯将萨拉特塑造成一名为了自由而战的战士。正处在叛逆期的萨拉特被盖恩斯的讲话打动,她认为这也许是一个机会,可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也看到了和平安定的曙光。在萨拉特面前,盖恩斯是一位温和的师长,他让萨拉特感受到了认同。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在于招募萨拉特,使她成为对抗南方力量的工具。尤素福曾经坦言:“盖恩斯……他只要打算收编谁,就会对症下药地制订各种方案……他说没有人能说服你为南方而战,除非你受到了人生境遇的感召。”④(359)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萨拉特从盖恩斯那里所感受到的温暖和认同不过是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为了获得萨拉特的信任,盖恩斯在她面前扮演了一个成熟、睿智、无所不知的自由战士形象,其最终目的是利用萨拉特狙击南方高级指挥官,借以延缓战争结束的进程。他的立场从来都是中立的,因为他的任务并不是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而是尽量延续南北双方的冲突,为帝国的成长争取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摧毁萨拉特的,不仅是战争,还有霸权之下的控制和操纵。

在糖面包监狱度过了七年的萨拉特在被释放后,由原来意气风发的苗条少女变成了身材臃肿行动迟钝的中年女人。她离群索居,极度没有安全感,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复仇的想法。再统一庆典开始前,优素福再次找到萨拉特,希望她能将病毒带到庆典现场,以彻底摧毁南方城市。为了能够说服萨拉特,优素福告诉她,此次战争最后的胜利者一定会是北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人越过南北界限,将一种致命的病毒带到庆典之中。萨拉特在做出决定之前,要求优素福坦言这么做的原因。优素福的解释是:“我来自一个崭新的国家......它现在还很年轻,但我们有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别的帝国必须灭亡。”④(352)此言明确地指出了布瓦吉吉帝国的真实目的。来自新帝国的优素福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支持北方,支持萨拉特的复仇行为,而是因为此举可以重創南方腹地,阻止美国的再次崛起,为布瓦吉吉帝国的成长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帝国霸权一直在引导战争的走向。萨拉特的命运终究无法自控,她的悲剧已然说明,平民大众只能成为霸权主义的典型牺牲品,他们反抗强权、实现民主和平的渴望终归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景。

五、结语

虽然《无人幸免》的叙事时间,被定位到半个多世纪以后。但是,其中牵涉的主要问题和核心要素,均与当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在小说中,深入阐释了人类的生命权和生存模态。以未来叙事为映照,以气候变化为背景,折射出当代人类纪中个体所经历的生存危机和困境,充分体现出反乌托邦叙事所具有的影射性和对照性。其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关注气候变化,以及其相关社会和国际政治问题。将气候变化、战争和霸权主义,并置到同一文本空间,并使它们产生逻辑关联,是奥马尔反乌托邦叙事的逻辑主线。作者通过此举,向读者展示了气候变化有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它不仅摧毁了原有的国家版图,还极易引发各国之间和国家内部为争夺利益、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战争,给人类精神带来毁灭性的创伤。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灾难,无人幸免。

注释:

①谢江平.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②李圣杰.反乌托邦视阈下的《蔷薇香》[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06).

③姜文振反乌托邦小说之“反”的二重性论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④奥马尔·阿卡德.无人幸免[M].齐彦婧,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⑤杨晶滢,张高胜.霸权主义:理论辨析、历史演进及新发展[J].国际研究参考,2019(06).

参考文献:

[1]奥马尔·阿卡德.无人幸免[M].齐彦婧,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2]姜文振.反烏托邦小说之“反”的二重性论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09-115.

[3]李圣杰.反乌托邦视阈下的《蔷薇香》[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06):47-53.

[4]刘丽霞,杨雷.反乌托邦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J].学术交流,2014(4):183-186.

[5]秦苏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反乌托邦因素[J].名作欣赏,2010(27):48-51.

[6]王一平.论反乌托邦文学的几个重大主题[J].求索,2012(1):201-203.

[7]谢江平.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杨晶滢,张高胜.霸权主义:理论辨析、历史演进及新发展[J].国际研究参考,2019(06):37-41.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当代英国气候变化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SJA0542。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破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密码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衡水市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