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经典助力中学生成长

2021-08-23王颖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王颖

[摘 要]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抓好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遵守纪律,不随意插话,上课不溜号,不搞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敬畏心。

[关键词]国学经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通过诵读并践行《弟子规》来促进中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累指导中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与经验,总结起来是明晰价值,丰富形式,多管齐下,强化认知。

一、案例分享,明晰诵读价值

1.正反案例,明晰诵读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完备的伦理道德。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虽然都是炎黄子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幼儿园小朋友学习的内容,并且仅仅停留在背诵、表演层面,不了解小小的《弟子规》里,有大大的智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家长唯分数论、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在推行诵读和践行《弟子规》之前,必须让家长和孩子明白,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弟子规》中的要求,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形成良好的品格,不仅对当前的学习甚至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单纯的说理很难让家长从内心深处理解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最具说服力的论据是看到《弟子规》带来的现实价值。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开课前,教师利用班会做好动员工作,在班级的微信群推送国家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导向,高考大语文的趋势等信息,纠正对国学经典的错误认知与偏见。选用成绩优秀但以自我为中心,最后导致不良后果的反例,以及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坚持学习《弟子规》家庭和谐、孩子进步的成功案例,明确诵读和践行《弟子规》带来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家长重视诵读、践行《弟子规》的活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成长收获分享,强化价值认知

阶段学习后根据周记的内容,举行包括家长在内参加的践行《弟子规》的收获分享会。孩子在诵读践行《弟子规》后的变化,家长最有发言权。尤其是学习状态的明显改善,是家长最开心的事情。孩子进步,母慈子孝,家庭关系和谐,是所有家庭的心愿。课堂有序,学习积极向上是老师的最大心愿。成功的案例就在身边,身边人的变化是最好的教材,现身说法,分享变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诵读、践行《弟子规》的现实价值。

二、丰富形式,多管齐下

单纯的诵读,形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力,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习坚持诵读与践行活动。

1.诵读节奏指导法

诵读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情绪躁动,不能安下心来倾听和思考,这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定力与专注力,能学会倾听和静心思考,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诵读的节奏要缓慢,但不是拉长音,而是三个字一节一顿,每次停顿的时间为缓口气的时间,全文诵读完毕大约在14分钟左右。青少年活泼好动,长时间保持慢节奏的诵读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集体诵读时,可以跟着视频有音乐节奏变化的诵读,以激发学让诵读的情趣,有助于坚持诵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故事激趣学习法

《弟子规》成文于清代,原文属于半白半古的文体,有些描述学生不能理解其意需要讲解,不仅要解释字面的意思,还要抓住核心思想,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且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一定的辨析能力,理论性的学习无法与现实中的所见所闻的效力相匹敌。所以,在每节的学习中需用结合历史故事、动画片、生活实例等用生动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揭示大道理,让道理性的价值观强烈地叩击学生的心门,使之产生内心趋向礼仪行为要求的渴望,从内心深处乐于约束自身的行为。

3.观察反馈调整法

诵读活动的实施,对能力的要求比较低,但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难度比较大,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诵读中是否用心,如果是敷衍作业任务,诵读的效果微乎其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周记的质量反馈,调整诵读践行的内容和方式。初期为了强化巩固行为,针对某项内容开展持续一周的诵读践行。如“入则孝”一周的诵读和践行,每日填写践行记录,并撰写周践行体会,目的是强化行为,习惯成自然。有些同学与家长没有生活在一起,无法针对此项内容践行,每天发生的经历也有所差别,固定践行内容,限制了学习进步的空间。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诵读践行的内容和方式,由固定践行一章节的内容,改为不固定践行的内容,扩大到全文要求践行的范围,以利于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落实《弟子规》的要求,并能及时总结,达到不断强化理论认知的目的。

4.搭建平台,展示风采法

诵读的本身缺少趣味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诵读时可以挑选声音洪亮、节奏掌握较好的同学领读,并分享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学习原文内容时,浅显的内容能让学生讲解的由学生讲解,为学生搭建能力展示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形成自我约束力。

5.公开表彰,及时鼓励法

根据课堂日常观察,践行周记和家庭采访。对诵读践行后有进步的同学和家长给予专门的表彰,表彰重在及时,形式可以是现场班会,可以是班级微信群,也可以召开钉钉会议。用隆重的表彰,肯定孝親敬长,遵守公共道德,文明礼仪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严格要求自己的自我约束力。

6.课内课外结合,家长与孩子同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正的教育是示范,不是单纯的说教。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多半是通过观察模仿成人而形成的。周围成年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要让孩子规范自身的行为,必须改变他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家长的思想和言行。但相当数量的家长,自身行为也不规范。成年人的行为早已习惯成自然,一般的说教效力是苍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及时跟进,强化认知

1.答疑解惑,强化认知

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弟子规》的要求与现实中的差别会出现困惑,如《弟子规》要求“路遇长疾趋揖”,在电梯里、车流穿梭的公路上遇到师长是否行大礼?《弟子规》要求“人有短切莫揭”“见未真务轻传”,但有些同学总是拿同学的短处开玩笑,有些同学总是以消息灵通为荣耀……出现的问题,怎么办?对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建议,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观点会渐渐明晰,建立群体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既为困惑的学生指明了方向,又以集体的舆论教育了错误的行为和观念。讨论中无法形成明确的价值观点时,教师进行补充、点评和引导。这样的引导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道理变为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教育水到渠成。

2.践行、周记强化认知

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在不同的场合规范自身的行为,使之成为孝亲敬老、有礼貌、懂礼仪、懂感恩的人。每日的诵读在理性上引导学生掌握行为的具体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才能深刻感受礼仪的魅力,感受文明懂理、尊重师长能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快乐和幸福。活动中要求学生每天填写践行记录表,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让习惯成自然。每周撰写践行体会,加深践行后身心愉悦的感受,不断强化理性认知,从而坚持按照《弟子规》的规范要求自己,逐渐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诵读和实践活动,家长和学生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验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为规范学生行为找到一条原本存在却被人们忽视了的方法和道路,填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课时有限、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经典国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助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华锋.论叶嘉莹先生的传统吟诵[J].文学与文化,2015,(04).

[2]唐美红,林广武.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为例[J].广西教育, 2014,(17).

[3]鲍超程.诵读国学经典,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弟子规》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9).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