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与疗效分析

2021-08-18李美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3期
关键词:浮针椎动脉基底

李美军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指的是颈椎间盘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并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较少造成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眩晕,同时存在呕吐、恶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现阶段,西医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依然无特效治疗方法,通常选择神经阻滞或者药物,对于病情严重者,往往采用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中医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等,但是治疗时间较长,且具有较低的治愈率。经调查研究发现,浮针在扫散患病位置邻近四肢浅筋膜层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有助于患者部分血液循环改善,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因而,本次研究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浮针疗法治疗的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所选18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90例)中,男、女例数比是43:47;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8岁,均值(49.85±2.13)岁;观察组(90例)中,男、女例数比是41:49;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6岁,均值(49.92±2.16)岁;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资料齐全、完整;意识清晰;颈椎病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具有眩晕症状;排除标准: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或者血液系统疾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具备较差依从性;合并急性颈椎损伤、颈椎感染或者颈椎肿瘤;因为心律失常、高血压并、冠心病等导致的眩晕;合并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浮针疗法:将上肢与躯干夹角25°~35°位置的远端取血,于前臂桡侧中心,从下向上进针。在与肌下方距离3~5cm位置取穴,针尖刺向病灶。采用一次性浮针,其组成包括不锈钢针芯及软套管。常规消毒后,由皮下进针,针尖刺向病灶,慢慢推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在皮肤表面可以发现线状隆起即可,运针深度通常是软套管可以全部埋在皮肤下。进针后,支点选择拇指,而无名指与食指需要前后按照扇形扫散,每个位置进行2min扫散。在此期间,结合灌注活动,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体位或者坐位,上抬上臂,在前臂放置操作者掌心,阻抗10s后,指导患者放松。以上动作进行3次重复操作,完成操作后,将不锈钢针芯拔出,在皮下留置塑料软套管,利用胶布进行固定。留置6h,拔出软套管,起管后,禁止该部位蘸水,留管过程中,患者可以自由活动,1次/日,每个疗程5次。

1.2.2 对照组

普通针刺:市政选取穴位包括太冲、风池、内关、百会。针对肝阳上亢者,结合太溪、行间;痰湿中阻者,结合阳陵泉、头维、中脘和丰隆;虚证穴位包括足三里、风池、肾俞、百会和肝俞;气血练血者,结合胃俞、气海、脾俞;针对肾精亏虚者,结合三阴交、太溪和悬钟。具体操作如下:选取俯伏坐位,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毫针,斜刺风池穴,平刺百会穴,直刺太冲、行间、内关和太溪,斜刺脾俞、肾俞、胃俞和肝俞。每个穴位得气后,结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1次/日,每个疗程5次。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无眩晕症状,经TD检查,提示正常;眩晕症状改善显著,经TCD检查提示,与正常接近,表示显效;眩晕症状基本缓解,经TCD检查提示趋近正常,依然能够工作,表示有效;不符合以上判断指标,表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②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动脉舒张末血流速度(Vd)。③准确记录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检验值分别是(±s)与率(%)分别采用t与c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中,35例痊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是88.89%;观察组中,39例痊愈,23例显效,26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是97.78%;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c2=5.714;P=0.017)。

2.2 椎-基底动脉血流

治疗前,两组Vm、Vs和Vd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对比(±s,cm/s)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对比(±s,cm/s)

分组 例数 Vm Vs V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90 51.24±5.31 42.56±4.91 67.00±6.56 57.80±5.87 29.52±6.14 24.78±4.81观察组 90 50.41±4.90 37.15±5.07 68.47±7.21 51.04±6.41 29.64±6.07 20.49±4.67 t 1.089 7.272 1.431 7.378 0.132 6.071 P 0.277 0.000 0.154 0.000 0.895 0.000

2.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治疗前,对照组是(18.92±3.05)分,观察组是(18.51±3.13)分,两组比较,差异较小(t=0.890;P=0.375);治疗后,对照组是(8.70±3.09)分,观察组是(4.36±2.81)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t=9.858;P=0.000)。

3 讨论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临床症状,同时存在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该病诱因有很多,包括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使得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较少[3]。与此同时,脑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使得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椎动脉痉挛,加重脑缺血。此外,颈椎间肌群痉挛导致的颈肩位置疼痛,颈椎活动受到影响,导致颈部肌群痉挛加重,进而对椎动脉造成挤压,诱发该病[4]。临床上,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以椎动脉痉挛及椎动脉血流改善为主,镇痛能够减轻疼痛,促进脑血液供应增多。

浮针疗法结合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的方法,其在减轻疼痛、疏通气血和修复患肌中具有重要作用[5]。利用特制浮针对病变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刺激和扫散,可以实现舒经活络、调经活血作用。浮针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特点,其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6],浮针疗法有助于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和眩晕等症状减轻,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Vm、Vs和Vd治疗后比对照组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明显(P<0.05)。由此可见,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期间,浮针疗法效果明显,其有助于患者颈部不适及椎动脉血流。

总而言之,浮针疗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除减轻眩晕、恶心等症状外,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猜你喜欢

浮针椎动脉基底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