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术后瘘管自行闭合1例报告

2021-08-17张立晓叶智斌董建涛赵红雨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瘘管本例肠梗阻

张立晓, 叶智斌, 董建涛, 韩 杰, 孙 云, 梁 巍, 赵红雨

1 河北省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石家庄 050000; 2 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 石家庄 050000

胆道结石通过一系列“瘘口”进入胃肠道,同时并发肠梗阻较为罕见,对于胆石性肠梗阻的处理方案争议较大,争议核心为是否行胆肠瘘的手术闭合,多方报道显示胆肠瘘存在自动闭合可能,但未见明确影像学报道。现报告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术后胃肠道CT造影显示瘘管自行闭合患者,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今后面对此类病例提供新思路。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9岁,因“腹痛、腹胀、呕吐,伴排气排便减少1 d”于2019年8月21日入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既往高血压3级病史15年;甲亢病史14年;2型糖尿病病史2年;脑梗死病史1年;6个月前发现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图1),欲行手术治疗,但因阵发房颤及频发室早而未行麻醉中止手术,予以规律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0.25 g,2 次/d,消炎利胆片6片,3 次/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5个月;冠状动脉及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3月余,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0.1 g,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1 次/d, 晚上服用。查体:体温 36 ℃,心率 104 次/min,血压 140/73 mm Hg,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稍膨隆,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界清,大小约5 cm×4 cm,质硬,移动度可,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肠鸣音。血常规:WBC 15.94×109/L,NET 81.7%;随机血糖12.88 mmol/L;凝血五项:D-二聚体 1.63 mg/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T异常、不正常心电图。腹部CT(图2):胆囊区脂肪间隙模糊,胆囊与邻近十二指肠相通,肝内胆管多发扩张积气;小肠多发扩张积气、积液,局部伴气液平面;右下腹小肠内可见一约5 cm×4 cm×3 cm类圆形同心圆混杂高密度影,近段肠管扩张明显。入院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

入院后予以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肠梗阻未缓解,于2019年8月2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无腹水,距回盲部140 cm小肠内一约5 cm×4 cm×3 cm胆石嵌顿,近段小肠扩张,远段小肠及结肠空瘪;胆囊与十二指肠黏连致密,黏连处水肿严重;考虑患者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Ⅰ期手术一并处理肠梗阻及瘘管,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无法耐受,遂决定单纯行小肠切开取石术:纵行切开肠管,取出1枚大小约5 cm×4 cm×3 cm的巨大棕褐色胆石,横行缝合肠管,手术顺利。术中剖开胆石标本所见(图3):棕褐色,光滑、质硬,易碎,中央有一环形卡压痕,剖面呈多个年轮纹,符合胆色素类结石。术后电话、门诊随访至今,患者因一般情况差,未行Ⅱ期处理胆囊十二指肠瘘;但一直无明显不适,术后1年复查腹部CT提示瘘管自行闭合(图4)。

注:胆囊内巨大结石,大小约5 cm×4 cm×3 cm(白色箭头)。

注:a,肝内胆管多发扩张积气(白色箭头);b,胆囊区脂肪间隙模糊,胆囊与邻近十二指肠相通(白色箭头);c,小肠内可见一类圆形同心圆混杂高密度影,大小约5 cm×4 cm×3 cm(白色箭头),近段肠管扩张明显,内充满液性密度影。

注:巨大棕褐色结石,大小约5 cm×4 cm×3 cm,中间有卡压痕,质硬,易碎,剖面呈多个年轮纹,符合胆色素类结石。

注: 瘘管已闭合,十二指肠内有一充盈缺损(白色箭头)(患者右侧卧位)。

2 讨论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石症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是胆结石通过胆肠内瘘或Oddi括约肌进入肠道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发生率为0.3%~0.5%[1-2];占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1%~4%,好发于老年患者[3-4]。

胆囊内瘘是胆石性肠梗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胆囊内瘘可发生在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结肠等胃肠道中,也可以发生在胆道中,而胆囊十二指肠瘘在胆囊内瘘中的发生率达60%~86%[5]。胆囊结石引起的梗阻、感染、压迫致胆囊与十二指肠发生黏连、血运障碍,引起胆囊壁缺血、坏死,进而形成胆囊十二指肠瘘。巨大结石通过内瘘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Oddi括约肌松弛是胆石性肠梗阻形成的另一个途径。胆道梗阻、胆总管扩张,胆管内压急剧升高,加上胆囊收缩和胆管蠕动,压力使结石通过松弛的Oddi括约肌排入肠道。一般认为,直径>2.5 cm的结石才会引起肠梗阻[6]。结石的嵌顿部位依次为回肠(60.5%)、空肠(16.1%)、胃(14.2%)、结肠(4.1%)、十二指肠(3.5%),后者称为Bouveret综合征。本例患者没有Oddi括约肌切开病史,说明胆石从胆总管、Oddi括约肌进入肠道的可能性极小;术前腹盆CT提示胆囊区脂肪间隙模糊,胆囊与邻近十二指肠相通(图1),这些充分说明了横径5 cm的胆囊结石通过胆囊十二指肠瘘进入肠道,嵌顿在回肠,引起肠梗阻;有利的支持了胆囊巨大结石十二指肠内瘘并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

目前,CT已被证明是诊断胆石性肠梗阻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具有最佳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100%和99%)[7]。CT可显示Rigler三联征,包括肠梗阻征象、异位结石和胆道积气[8],还可以提供胆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情况和瘘管位置。比如本例,通过腹部CT,术前不难得出胆囊十二指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未缓解;考虑到结石较大,通过回盲瓣自行排出的概率较小,故进行了手术治疗。

胆石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方式一直存在很大争议[2,4,9-10]。主要争论点是在肠管切开取石的同时是否进行胆肠瘘的修复[2,9]。Doko等[11]支持以缓解急性梗阻为目的的单纯肠切开取石术,认为单纯肠切开取石术时间相对较短、创伤相对较小、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及病死率相对较低。而且有文献[12-13]报道胆囊排空后,胆肠瘘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也有学者提倡Ⅰ期手术,即在肠切开取石的同时行胆囊切除、胆肠瘘修补。Zuegel等[14]认为:Ⅰ期手术能预防患者术后胆管炎及胆囊癌的发生,以及胆石性肠梗阻的复发,从而提高总的生存率;而且二次手术会增加患者痛苦、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Reisner等[3]综合分析报道了1001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疗效对比,结果显示单纯性肠切开取石术患者病死率为11.7%,低于Ⅰ期手术的16.9%,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期手术患者,而且单纯肠切开取石的患者,术后因胆道疾病需再次行胆道手术的比例仅有10%。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患者高龄,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一般情况较差,推荐行单纯肠切开取石术;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较好,术前病程较短,无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胆肠瘘部位无明显炎症反应,可以考虑行Ⅰ期手术。本例术中见胆囊及邻近十二指肠组织水肿、黏膜致密;且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故未对胆囊及十二指肠做进一步处理,术后密切随访。

对于胆肠瘘,CT检查特别是口服碘造影剂后行CT检查是较为可靠的检查手段。虽有文献报道胆肠瘘存在自行闭合可能,查阅文献后未观察到确切影像学闭合证据,只是从患者症状、体征等方面推测瘘管闭合。本例患者随访密切,术后1年行口服碘剂腹部CT提示瘘管已完全闭合(图4)。比较确切的证实了对于高危患者,术中暂不处理胆肠瘘,术后存在瘘管闭合的可能。

通过上述讨论内容,总结经验如下:(1)肠梗阻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很重要,本例患者既往巨大胆囊结石病史,结合术前CT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十二指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才能有的放矢,治疗恰当;(2)腹部CT尤其是CT结合消化道碘剂造影可提高胆肠瘘的诊断率,钡剂更加粗糙,不易发现瘘管,而且若存在瘘管,可能流入胆囊,相对风险较高,因此,笔者团队行碘剂造影;(3)胆石性肠梗阻往往合并胆囊肠道瘘管,从本例总结经验,对于胆囊十二指肠瘘,由于手术风险高及水肿黏连无法完成对于瘘管的处理,单纯性处理肠梗阻,术后瘘管闭合明确;(4)对于此类患者,术后随访很重要,虽然瘘管存在闭合可能,但是一旦出现腹痛等症状,应立即予以处理;(5)本病例证明胆囊十二指肠瘘存在自行闭合可能,胆囊小肠瘘、胆囊结肠瘘是否可自动闭合有待后续报道和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立晓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叶智斌、董建涛、韩杰、赵红雨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孙云、梁巍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瘘管本例肠梗阻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耳仓”是福还是祸
长期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护理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
都是忽视“O和1”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