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究

2021-08-16顾浩峰

兰台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作者培训教育

顾浩峰 赵 芳

我国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初,现代化档案人才的缺失将档案继续教育带入大众的视野。随着档案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些省市根据《档案法》的规定,参照《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探索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档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经过近30 年的发展,我国的档案继续教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实施又将档案继续教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当下,新《档案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加强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新要求,明确了开展档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相关研究情况

为了解学界对档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档案继续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762 篇文献,剔除其中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89 篇。统计其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如图1 所示。

图1 每年发表文章数量

文献研究发现,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对档案继续教育领域进行初步探索,一时间关于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讨论持续不断。1997年,在初期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档案局制定并实施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随后研究的热点从“能不能做”转向了“如何做”。2003 年,档案继续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档案局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补充了上一份文件中的缺漏,内容上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国内相关研究也在其影响下,越发注重挖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05 年,中国档案协会主办的“文件与档案工作者教育园地”网站建立,为档案继续教育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授课方式,有力推进了档案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体系发展[1]1。

2005 年以后,我国对档案继续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在2005—2015 年期间,关于“档案继续教育”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大多数内容都是基于“信息化”而做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2016—2018 年,研究讨论的热度略有降低,探索的进程趋于平缓。2019 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系统化、标准化的政策来规范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如何合理利用好国家政策,发展新时期的档案继续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继续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学者们又围绕网络继续教育现状进行探讨,丰富完善了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通过文献梳理也发现,在389 篇相关研究文献中,仅有71 篇文章发表在档案学专业核心期刊上,可见档案学术界对档案继续教育问题还不是十分重视。另外,现有的相关文献大多是基于理论的思考,缺乏对具体实践工作的分析和探讨。本研究拟以各省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实践为基础,调查档案继续教育实施状况,总结我国档案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档案继续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现状,笔者调查了全国31 个省、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外)2019 年全省档案继续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1.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由于2020 年受疫情影响,数据与前几年差距较大,因此选择调查较有代表性的2019 年相关数据,通过在各省级档案主管单位网站中,以“培训”“研讨会”“研修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中2019 年关于全省档案继续教育活动的通知、报道,提取其中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信息。另外,如果网站中搜索功能缺失或无法正常使用,则以通知公告、馆局动态中发布的档案继续教育活动文件为准。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调查结果(见表1)。

2.调查结果分析。由表1 可知,我国31 个省级档案机构除天津市外,都开展了继续教育活动,最少的1次,最多的14 次,表明我国各省档案部门都认真宣传贯彻《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

表1 2019 年省级档案机构档案继续教育开展情况

(1)在培训对象方面,大部分地区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时对培训对象有所划分,全国共有24 个省市分别采取了1—3 项划分标准,包括职位划分——依据档案人员的管理层级进行划分、经验划分——依据档案人员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划分、领域划分——依据档案人员所管档案类别的不同进行划分,基本改变了从前的“大班制”教学模式。

(2)在培训内容方面,各地都积极响应《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的新政策,在培训内容中设置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公需科目包含“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等知识”,专业科目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2]2,极大地丰富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全方面培养档案人才。

(3)在培训方式方面,我国的档案继续教育已经发展了一套固定的以“短期培训”和“讲座会议”为主的线下教育模式。在2019 年全国192 次集中性档案继续教育培训中,122 次为档案短期培训,64 次为讲座会议培训,两者之和占总数的96.88%。可见,教学组织机构十分偏爱这两种教学方式。

(4)在线上培训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 个省、直辖市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档案继续教育平台,其中以江苏省、浙江省的平台建设最为突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能够满足省内绝大部分的档案线上继续教育需求,补充线下教学的缺漏。

三、我国档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保障了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但是,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培训对象划分标准单一。在调查的30 个省市中,采取三项划分标准的仅6 个,有14 个省市只采取了单一的划分标准,占总数的46.67%,可见大部分省市对培训对象的划分还是较为单一的,在当前档案工作者队伍逐渐扩大的形势下,难以满足多层次、多要求的培训需要。造成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师资力量短缺:细致的划分需要有足够的师资进行教学,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培训对象越多、分的层次越多,那么教学可能就会变成两轮或多轮,导致相同数量的培训对象培训周期变长,从而打乱已有的教学计划。

2.相关领域知识拓展不足。从调查数据来看,各地都不是很重视知识拓展类课程,即文学、历史、经济、管理这些与档案相关领域的知识,因而档案工作者在管理其他领域产生的档案时,很难依据该领域档案的特性来保管,从而致使档案利用等后续流程无法正常进行。问题的出现,与教学师资的个人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3]3。《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带头为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授课。”他们虽然专业知识能力强,但由于长时间投入单一的档案工作,缺乏与其他领域的有效联系,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受到不小的个人知识结构因素影响,难以进行相关领域拓展知识的传授。

3.培训方式过于单调。档案继续教育发展至今,衍生出8 种培训方式,分别为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学历旁听教育、远程教育、师徒式在职教育、业务实践活动、会议讲座和馆(室)际交流拜访[4]5。所有的培训方式都是各有利弊的,他们的模式相对独立,但是又能够在培训中相互补充,单一的授课方式必然会引起某些方面的缺漏。各地的档案机构都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到目前为止,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却依然主要采用“短期培训”和“讲座会议”这两种培训方式,教学的效果极其有限。

4.线上教育平台缺乏。从现状分析来看,当前我国线上继续教育平台数量极少,且在拥有平台的省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无法对线下继续教育未涉及的部分进行有效补充。线上教育平台建设既需要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技术维护,又需要档案专业人员进行学习资源的建设,档案部门往往由于缺乏网络技术人才而对线上教育望而却步,造成我国线上继续教育平台发展缓慢。其根源在于档案部门对线上教育的优势缺乏充分认识。

四、我国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策略

根据当前我国档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提出以下适合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以供探讨。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线上教育优势。互联网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育中的时空限制,给教育方法和模式都带来巨大冲击。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线上教育技术解决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对象分类单一的问题。由于培训师资的限制,想要实现多对象授课,必然要求更长的教学周期,而引入新的培训师资,资源花费大,成效缓慢,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档案人员培训需求。线上教育录播课能够同时进行多对象授课,让不同层次的学员在较短的培训周期内同时进行线上学习,使有限的师资在有限的培训周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与此同时,线上教育以学员为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学员选择代替强制的培训对象分类,不再局限于现有的三种划分标准上,能够发展出更细的划分标准以及适合各个层次学员的学习方向,进而完善现有的档案继续教育模式。此外,线上教育也可以解决培训方式单调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远程报告、远程参观,甚至远程实践,这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培训模式。

2.借鉴“岗位轮训”机制,注重整体意识。关于拓宽档案工作者知识面的问题,美国国家档案馆设置的“岗位轮训”机制值得借鉴与思考。“岗位轮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工作期间被派往档案馆的各个部门进行学习,了解相关岗位知识,一段时间后再换到其他的岗位上,以此循环[5]2。这是解决知识拓展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相关领域师资的引进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可以把师资的“引进”改变为档案工作者的“短暂输出”,通过短期内向其他领域优秀工作者学习,来拓宽自身的视野,主动建立档案与相关岗位、领域之间的有效联系,站在档案的立足点上宏观把握全局,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

3.设置科学的综合能力评定方式。想要打破短期培训和会议讲座“两家独大”的局面,关键在于使通过其他方式学习的工作者的能力得到有效认证,让其他学习方式摆脱“无用”的标签[6]1,这就需要更细致化的综合能力评定规则。在现有的对专业知识技能评定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另外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分别为思维能力、职业道德、实践水平以及价值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测评档案工作者的逻辑思维;职业道德测评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可度;实践水平测评档案工作者的组织、合作、应变能力;价值创造能力测评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创造的效益。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加强,全方位考评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有专业能力、有创新意识、有职业操守、有社会价值的档案人员[7]1。

4.利用新媒体,完善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档案继续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但也对其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便捷、多样的继续教育学习方式,成为当下探索的首要环节[8]2。在对线上继续教育平台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线上录播课传播的知识虽然较为系统化,但其内容更新慢。我们应当调整思路,再从其他的方式入手完善线上学习模式。如当前流行的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或近来兴起的视频号等新媒体学习方式,利用这些方式可以补充档案界前沿知识,也解决了我国档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领域知识拓展不足的问题。利用新媒体,以碎片化学习的方法对线下、线上平台的系统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跟紧时代的步伐。

猜你喜欢

工作者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