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长沙药解》探析黄元御治疗心悸四法

2021-09-01杨耀闾冉俊宁胡慧玲张师瑾刘建和

福建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火龙骨牡蛎

杨耀闾,冉俊宁,胡慧玲,张师瑾,刘建和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清代名医黄元御精研医术,正本求源,主要学术思想是崇土扶阳、土枢四象、一气周流。黄氏精研《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阐发四圣微旨,编撰医书十余本,其中《长沙药解》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所用的162种药物,以药系方,阐述药物的机理。黄元御的用药思想继承于张仲景[1],对现代中药临床应用有指导性作用。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亦称之为“惊悸”“心下悸”“心动悸”等,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属“心悸”范畴[2]。历代医家对心悸论述颇多:刘完素以“凡五志所伤皆热也”认识惊悸;朱震亨以“百病中多有兼痰者”论述惊悸征忡。黄元御在《四圣心源·神惊》等篇中论述:心肾不交,胆胃升降失司,肝木郁滞,相火、心火上炎是心悸的主要病因病机。《长沙药解》中治疗心悸的中药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文基于《长沙药解》探析黄元御治疗心悸四法,以期对临床治疗心悸提供借鉴。

1 治疗心悸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能

从表1可看出,《长沙药解》治疗心悸采用四种治法:开郁化浊、清热泻火、培土泻水、镇心敛神。其中开郁化浊法有3味药,清热泻火法有2味药,培土制水法有1味药,镇心敛神法有4味药。排在前三的中药归经是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其中药数分别是6、4、4味,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都是3味。表明心悸病位主要在心、胆,又与多脏腑相关联。治疗心悸中药的性味包括寒、温、辛、苦、甘、平、咸、涩等,其中苦寒清降心火,甘平补脾胃而调和四脏,辛温温升肾水,咸入肾,涩敛心神。五脏相安,则气血运行调和,此与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相吻合。

表1 《长沙药解》中治疗心悸中药性味、归经及功能

2 治法四则

2.1 开郁化浊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郁者,积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五郁论,并阐述其相应治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郁证》云:“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历代医家对郁证病因总结为外感、内伤以及病理产物。郁者,究其本质皆是凝滞而不通、积聚也,故需开之、化之。开为开散外感表邪与内伤气滞,化即化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形之物。郁则血脉不畅,心主血脉,心郁则气血运行失司进而产生心悸;郁则经络不通,肝郁则气滞不行,气机升降失司进而出现心中悸动不安;郁则化火扰动心神,脾郁则枢机不利气上冲而心悸。开郁化浊则血脉通畅,气机升降相宜,则心安神定。《长沙药解》云:“惊原于魂气之虚飘,悸原于经气之阻碍。半夏降胃逆而驱浊阴,麻黄开堙郁而通络路也”“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桂枝疏肝脾之郁,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半夏化饮、麻黄宣肺开郁,在半夏麻黄丸中治疗心悸,桂枝在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中皆体现桂枝宁心定悸之功。其中半夏治疗心悸用其降逆化痰、开郁宁悸之功,主要针对病位在脾胃的病理产物痰饮;麻黄有散寒通滞之功,可用于寒湿痹阻经络、阴疽痰核之证,可解外感,主要针对病位在肌表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痰饮;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多用于阳虚不运的郁证,其可走表又可走里,可解表又可温化病理产物痰饮。半夏、麻黄、桂枝三者针对心悸郁证类型各不相同,但郁证本质皆是痰饮、瘀血、气滞等导致经络不通,影响气机运行。故郁证需开郁以通滞,化浊而驱邪,而此三味药均能开郁化浊以安悸。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半夏有抗心律失常作用[3];麻黄汤对缓解慢型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4];桂枝能增强冠脉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脉营养血流量,故现代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等心血管疾病[5-7]。

2.2 清热泻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木郁而生相火,肝左升太过继而扰心出现心悸;君火宜降,肾水宜升,若脾土升降失司,肺金不能降敛,则君火不能下行温煦肾脏,反而扰心而心悸。故宜降君火,清相火。芍药清相火而安心神,《长沙药解》云:“芍药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芍药“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麦冬甘、微凉,益胃生津,润肺,清心,即降君火而安悸。《长沙药解》云:“麦门冬清金润燥……降心火而安悸。”《本草汇言》[8]云:“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在炙甘草汤中亦取麦冬清心火宁心悸。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芍药中芍药苷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9];麦冬总皂苷可预防和对抗心律失常,小剂量硫酸镁同麦冬同用可预防心梗后心律失常[10]。

2.3 培土制水 培土制水是补脾土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11]。黄元御认为土湿则升降失司,脾胃不能运转,脾气下陷则清阳不升,肝木则不能上达,从而引发心悸。故需利水培土,使清阳之气升达而心主得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可以利小便,治疗惊邪、恐悸。张锡纯言茯苓能泻心下之水饮,除惊悸。《金匮要略》中凡出现悸动者,均用茯苓治之,可见茯苓宁心止悸的功效卓著[12]。黄元御论述茯苓“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茯苓泻水而燥土,土燥则木升,气机升降相宜而心安。《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中半夏降逆开郁,茯苓利水化饮治疗“目眩悸”。有研究显示茯苓多糖可改善心肌肥厚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舒张功能和增加心肌肥厚大鼠的心输出量[13]。

2.4 镇心敛神 镇心敛神为治疗心神不宁,神魂不安之法。《黄帝内经》云:“神既以心为舍宇……怔忡之疾作焉……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长沙药解》中论述“朱砂善安神魂,能止惊悸;铅丹降摄神魂,镇安惊悸;牡蛎敛心神而止惊;龙骨敛神魂而定惊悸”。朱砂甘寒质重,既能重镇安神,又因性寒可辅以清泻心火,应用于朱砂安神丸中可用来治疗心悸。铅丹沉重降敛,宁神魂而安惊悸;龙骨、牡蛎二药为矿物质药物,质重沉降,又可研磨成细小颗粒,有收涩之效,可重镇安神,又可收敛心神而定惊悸。此三药合用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应用于心悸的治疗。朱砂、铅丹二药有毒,应用需严格把握剂量,现在应用相对比较少。龙骨、牡蛎的应用相对较多,二者配伍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好且安全[14]。

3 讨 论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认为中气虚弱,致心火上炎而心悸不宁;胆胃不降,则君火不降,心火旺而肾水寒,心肾不交故惊悸;肝木郁滞,相火上炎,则心神不安;阳明不降,心火、肺金浮升,神飘而心中悸动不安。《长沙药解》中用半夏降胃气,桂枝疏肝气,麻黄通肺络而宣肺,三者兼开郁化浊,使气机升降相宜而宁心。心为阳中之阳,肝为刚脏,皆易致火热扰神,故用芍药泻肝清火,麦冬清心润肺。茯苓健脾利湿,伍镇心敛神药以降心火而暖水,则神安而不摇。总之治疗心悸四法为开郁化浊、清热泻火、培土制水、镇心敛神。

黄元御治疗心悸四法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需选择不同治法以及方药,在临床运用时需灵活合用四法。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中半夏、茯苓同用;炙甘草汤中桂枝、麦冬同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半夏同用,皆因临床病症复杂,需多法同用。土燥木生,木火金水循环周流。土湿木郁,则清阳不升,心中悸动,则需培土制水,开郁宁心,故茯苓、桂枝等可配伍使用,如茯苓甘草汤;肝气逆冲,郁结胸中,相火升炎,上扰心神而胸满烦惊,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其中桂枝、半夏疏肝开郁降逆,龙骨、牡蛎、铅丹镇心敛神。通过《长沙药解》中治疗心悸中药的归纳,明晰心悸治疗法则,为心悸临床用药提供辨证论治依据。

猜你喜欢

心火龙骨牡蛎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架龙骨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龙骨治百病?言过其实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龙骨中的秘密
劳宫穴断心火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