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矛盾培养学生问题素养

2021-08-11王丽霞

下一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活实际矛盾

摘  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矛盾伴随着问题普遍存在,教师要妥善利用矛盾,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同伴讨论、鼓励大胆发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契机,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关键词:问题素养;矛盾;语文教材;生活实际;同伴讨论;教师鼓励

一、挖掘语文教材,播下发问之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面看似矛盾,实为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有时可能是课题,有时可能是一处句子,有时可能涉及文章的谋篇布局……

此外,发现文本的单薄处,适当拓展背景资料,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维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篇》的一小段文言文,通过文字,我们认识了一个从小聪慧过人的王戎。但这仅是王戎的一个侧面,真实的王戎又是怎样的呢?同样出自《世说新语》,在俭吝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同样是对王戎的描述,我们分明又看到了他极为精明和吝啬的一面。语文学习需要尊重教材,但也要适时跳出来,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再者,所谓读文识人,并不偏信,不正是应有的态度吗?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关注文本的内在矛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发现语文教材中还有更多值得推敲琢磨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种下发问的种子,释放出更多的疑问,收获满满的语文智慧。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困惑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爱之链》让人印象深刻。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寒冷冬夜的关于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无助的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受到乔伊的感染,在小餐馆用餐时,为怀着孕还在辛劳的女店主留下一些钱,悄悄地离去。而这位女店主正是乔伊的妻子。

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串起了爱的链条。文章十分美好,美好到让人忘记这样的事情不符合人情常理。首先,乔伊失业潦倒,妻子怀孕待产,为了贴补家用,身怀八月身孕仍在餐馆操劳,在家里经济这么窘迫的情况下,他帮老妇人修好了车,老妇人要给他钱,他竟然不收!其次,乔伊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没有帮助路人甲乙丙丁,正好就帮助了乔伊的妻子,这般巧合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也未免太低。

管老师在执教这课时,挖掘到这些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点,把故事转化为现实,启发孩子们进行思考。假设15年后,你遇到了同样的处境,作为丈夫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或者作为妻子你又希望丈夫如何选择?

孩子们提供了故事的不同版本,现实往往要比美好的故事残酷一些。那这样的文学创作意义何在?在有过质疑、有过思考、有过纠结后,相信孩子们也更能理解,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涵。小说为我们创造了最温暖的世界,让我们感受了人世间最美的天意。

语文课不做道德说教,但这样的道德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渗透在对于文本的深入考量中。通过上述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番诘难,同学们会对小小说十分重视构思,一般以巧合取胜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开展同伴讨论,深化思维品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只有一个,但只要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表达的观点有无数。求知是人的天性,而辩证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观点之别,为学生提供讨论、争辩的机会,让观点碰撞观点,集思广益,从而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课堂作为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它有价值的生成。一位教师在补充课外阅读《惊弓之鸟》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更羸吗?”本想着佩服声肯定四起,没料一学生唱起了反调:“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为不损害更羸的形象,也不损伤学生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用风趣的话语化解尴尬后,又继续发问:“更羸的本领只显示在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吗? ”学生再次回归文本,细品课文,再次交流时,发现更羸的本事可不仅于此:有人认为更羸善于观察,大雁看似寻常,他能看出它飞得慢,听出其叫声凄惨;有人认为更羸善于推理,根据观察,他能推测出这只大雁受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还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害怕,而拼命往高处飞,一用力,伤口拉开,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有了深一层的讨论分析,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佩不佩服更羸?”这次异口同声的“佩服”想必出于真心,发自肺腑。

除了抓住课堂生成,提前做好准备,充分预设、精心设计讨论,也能增添课堂的活力,激荡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针对容易引起分歧的问题,设计适宜讨论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认真倾听他人、清晰表达自己,以保证讨论有序有效开展。

在同伴间的一次次对话讨论中,在表达和倾听中,学生交流观点、思维碰撞、不断梳理,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深化了思维品质。

四、鼓励大胆发问,同寻真理之光

相较于儿童和同伴之间的“水平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哈鲁把儿童与成人之间,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垂直关系”。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间开展平等对话。而教师和学生,似乎一强一弱,包含着天然的“不平等”。在我看来,师生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年龄心智之差,阅历经验之别,而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当教师和学生就同一个问题或事物发表不同的见解,这实在正常不过。但目前大多数课堂里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提出自己满腹“狐疑”的胆量和勇气。

这种集体缄默“非一日之功”。所以,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这样,当二者因为某个知识点各执一端时,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甚而爱问、善问。当然,教师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全面,在合适的时机予以恰当的补充、点拨,也会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只是学习模仿,没有创新突破,又如何“胜于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师生关系之外,教师和学生更是同道中人,共同在追求知识、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3-38.

[2]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6-110.

[4]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44.

[5]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组.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徐秋菊.精心预设精彩生成[J],科学大众,2014(12),45-46.

作者简介: 王丽霞(1991.1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小学语文。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生活实际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