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改动古诗文应当谨慎

2021-08-10曹国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池语文教材古诗文

【摘   要】语文教材中,《小池》一诗中的“树阴”一词历经多次改动。在对长期使用的文本进行修改时,要谨慎从事,必须多方核对古籍原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依据善本做出恰当选择。在面对古籍用字和当今语言文字规范不一致时,要尊重古籍原作,不能以今律古,但要在教材中加上适当的注释,以提醒师生古今用法的差异。

【关键词】《小池》;古诗文;语文教材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选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在人教版教材中也有,但对比之后发现有一字改动:人教版教材用的是“树阴”,统编教材改为“树荫”。查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用的也都是“树阴”。统编教材使用两年后,2019年1月第3次印刷本又把诗中的“树荫”改成“树阴”,但在教材中没有注解。教材为什么如此反复修改?本文试分析原因,并就教材改动古诗文问题作一探讨。

一、统编教材第1版改用“树荫”之分析

“树阴”与“树荫”意义完全相同,指的都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是一对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78年第1版把“树阴”“树荫”作为同一条目放在一起解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虽然异形词的使用没有限制,但时间一长往往有一个公众对哪个词形偏好的问题。就这一对异形词来说,大家选择“树荫”多一些。据统计,《人民日报》1995—2002年使用“树荫”117例,占比93.6%,使用“树阴”8例,占比6.4%。[1]1985年12月,国家语委等部门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应作“树阴”,“林~道”应作“林阴道”。这一规定等于取消了“荫”字的yīn音和“树荫”义。此后,《现汉》1996年第3版只收“树阴”,不收“树荫”,显然遵守了《审音表》的规定,认为“树阴”才是规范词形。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均编写于2001年前后,遵循的是《审音表》和《现汉》1996年第3版的规定,自然都使用“树阴”这类“阴”字词形。

《审音表》的这一规定并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多年来不断遭到语言学界的质疑。《现汉》2005年第5版恢复收录“树荫”,并把它作为这组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并在“第5版说明”中指出:“这次修订,在进一步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国家语委的重要课题《规范汉字表》正在研制,原有的一些有关汉字字形、字音等方面的规范标准也正在修订之中。为了跟即将出台的新标准相一致,我们在修订工作中始终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之前,对原有规范尽可能做到既全面贯彻执行,又对其中学界公认的不妥之处作适当处理,同时争取做到尽量符合即将出台的新的规范标准。”[2]2013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3](此书封面印着“一部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字典”),“荫”字恢复yīn音,解释为“树荫”,举例有“绿荫、绿树成荫”。至此,在这个问题上《审音表》造成的失误终于纠正过来了。

统编教材显然非常关注这对异形词的规范变化情况。人教版教材均使用“树阴”等词形,在统编教材中均改为相应的“荫”字词形。举例如下。

它的绿荫遮住了村里的渡口(二年级下册第45页)

那浓绿的树荫(二年级下册第102页)

在竹荫下静水处(三年级下册第54页)

走在林荫路上(四年级上册第62页)

绿阴不减来时路

注释:〔阴〕树荫。(三年级下册第3页)

树头新绿未成阴

注释:〔阴〕树荫。(四年级下册第2页)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阴〕树荫。(五年级下册第2页)

前4例是现代文用例,后3例涉及古诗。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用“阴”字的,注释解释为“树荫”,且同样的注释出现三次,表明教材编者意在提醒和强调“树荫”才是规范词形。

综上,可以推测,统编教材的编者按照遵守当前语言文字规范的思路,在第1版中把《小池》中的“树阴”改成了“树荫”。

二、统编教材第3次印刷本改回“树阴”的原因

统编教材于2016年11月出版第1版,至2018年1月第2次印刷仍使用“树荫”,到了2019年1月第3次印刷改成“树阴”。课本在短时间内如此修改,可能会让教师无所适从。好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4]对此进行了解释:

《小池》一诗的第二句,应是“树阴照水爱晴柔”。查杨万里的诗集,各版本古籍中都写作“树阴”,不存在争议情况。“树荫”是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和“树阴”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学作品的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作品面貌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一概而论。

教材改回“树阴”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杨万里原作使用的是“树阴”,且不存在争议情况。统编教材初版把“树阴”改为“树荫”,缺乏仔细、审慎的研究,结果造成了失误。现在认识到古人作品用字应以原作为依据,所以改了过来。但教材改动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统编教材在全国通用,已经使用了两年,涉及面不小,仅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做出解释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前两年使用教材的师生不一定知道教材修改的事情。教材出版单位应考虑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告知,进一步说明修改原因。笔者写作此文,一方面对教材修改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也含有发布教材修改信息,给教师进一步提醒的意思。

三、杨万里诗作使用“阴/荫”字情况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核查了杨万里诗作使用“阴/荫”字的情況。

(一)杨万里《小池》原诗用字

查阅杨万里作品集《诚斋集》,在第七卷收录此诗。《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和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的清抄本使用的都是“阴”字。查《杨万里集笺校》[5],使用的也是“阴”字。

(二)杨万里诗作使用“阴/荫”字小考

杨万里诗作流传下来的有4200余首,抽检其中2200首,找到“阴/荫”字用例(特指“树木在日光下的阴影”这一义)计18首19例。其中使用“阴”字形的16例,使用“荫”字形的3例。由抽检结果可以看出,在表示树木在日光下的阴影义时,杨万里多数情况下使用“阴”字,而较少使用“荫”字。抽检发现使用“荫”字的三句诗如下。

秋日暴行人,清荫何时及。(《道傍小松》,《诚斋集》第26卷)

不为暑窗添午荫,却来愁枕作秋声。(《芭蕉(其二)》,《诚斋集》第14卷)

坡云十载方成荫,未解诚斋别有神。(《东园新种桃李,结子成阴,喜而赋之》,《诚斋集》第36卷)

再查阅主要收录唐宋诗人作品的《千家诗新注》[6],找到如下用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僧志南《绝句》)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田家》)

以上5例在表树木在日光下的阴影义时,都使用“阴”字。唐宋诗人的用字习惯,和杨万里是完全吻合的。

四、统编教材中古诗使用“阴/荫”字情况

统编教材所选的古诗中,除了杨万里的《小池》外,还有三首古诗涉及这组字。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三首诗用的都是“阴”字。曾几和范成大都是宋代诗人,使用“阴”字符合当时的用字习惯。《小池》一诗改回“树阴”后,这些诗句用字就自成一个系统,显得比较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以上三首诗,统编教材在“阴”字后都加了相同的注释:〔阴〕树荫。但《小池》一诗却没有注释,可能由于后来修改用字,没有统一考虑周全。建议这里也加一个注释。

〔树阴〕指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现在一般写作“树荫”。注意原诗是“树阴”,应和现在的字形加以区别。

这样师生就会明白:杨万里是宋代人,他那个时候社会的习惯是使用“树阴”,而按照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推荐使用“树荫”。有了这个注释,才能引导师生有意识地把古诗的用字和今天现代汉语的用字区分开来,分别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字形,而不至于让二者相混。

五、古诗文用字应尊重原作,修改须谨慎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古诗文时,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尊重原作是一个传统。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5页,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4页)

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均用“见”字,注音为xiàn。统编教材还加了注释:〔见〕同“现”,显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7]在“见”字条后专门加了“注意”: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所以,今天学生学习这首诗时仍然使用“见”字,这就是尊重古诗原作;相反,如果为了和今天的用法保持一致,改成“风吹草地现牛羊”,则是不尊重古诗原作。统编教材中还有一例,“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见”注音xiàn(一年级下册第99页)。

可以注意到,統编教材对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做了修改。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页)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页)

已有学者论及修改问题。[8]查《诚斋集》(《四库全书》清抄本)和《杨万里集笺校》(第1728页),杨万里原诗均为“树头新绿未成阴”。统编教材把诗句中的“花落”修改为“新绿”,显然核查了诗人原作,有据可依,是尊重杨万里原作据实做出的修改,值得肯定。

古诗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随着统编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增多,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对学生从小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文选本,教材应该择善而从。在对长期使用的文本进行修改时,尤其要谨慎从事,必须多方核对古籍原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依据善本做出恰当选择。在面对古籍用字和当今语言文字规范不一致时,要尊重古籍原作,不能以今律古,但要在教材中加上适当的注释,以提醒师生古今用法的差异。这样,让学生既能够很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正确学习当今的语言文字规范,发挥出教材应有的语言文字运用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曹国军.关于“树阴”“林阴道”的词形及相关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通用规范汉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5.

[5]杨万里,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王启兴,毛志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7]王力,岑麒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卢永霞.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改编的几点思考[J].语文建设,2020(8).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442000)

猜你喜欢

小池语文教材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初夏《小池》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夏天的小池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