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以课本为依托,捕捉写作延伸点

2021-08-09徐丽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流浪狗景物设置

徐丽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往语言方面努力,怎么样努力?个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无非离不开,第一是阅读,第二生活,加一条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条就是反复地磨炼,如果再加一条就是从模仿开始。”可见习作中模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生成习作智慧的可行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找到可用的例子,捕捉适合学生写作的延伸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练笔有章可依、习作有法可循。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我是如何捕捉写作的延伸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

一、学习课文情节设置方法,让故事波澜起伏

课文《桥》的情节设置悬念迭出,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充满悲剧力量,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柏林》则以反常的环境、人物言行和情节开头,层层蓄势和铺垫,最后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值得学生借鉴。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写作“笔尖流淌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三组情境,要求学生围绕一组环境和人物,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联想和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有的孩子写“月光下的村庄”,少年铁蛋为了照顾重病的爷爷,小小的肩膀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量,送爷爷去医院救治的时候可以说历尽艰辛,情节设置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波澜,写作效果不错。还有的孩子在“少年与流浪狗”中写到了少年陆天为了收养流浪狗朵朵,也是波澜起伏。

但是还有一些孩子的情节设置缺乏波澜,或者不符合生活实际。为了让孩子学会设置合理又有波折的故事情节,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份学案,以少年陆天与流浪狗的故事为例,对情节进行了部分设置,让学生补充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展开。孩子先在学案中完成内容填充,再进行修改,最后三次作文,很多故事就饱满了、生动了、感人了。

以课文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上反复的修改再创作,学生有了谋篇布局的意识,有了设置情节的技巧,作文情节更巧妙了,故事更耐读了。

二、学习课文人物描写技法,让故事生动感人

学习《穷人》这一课,我有意识地跟学生一起对文中的人物心理描写进行了多遍朗读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生动,体会人物心理跟人物境遇的关系。同样善良的一对夫妇,遇到同样的事,心理描写却是不一样的,桑娜柔软犹豫,但善良的本能让她做出收养孩子的决定,渔夫则更为坚定,明知生活会陷入更多的艰难,仍愿意收养两个孤儿。经过多遍品析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很多学生在写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的时候就有了更细致的揣摩,用词生动多了。

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些孩子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物描写技法了。当然,在初次习作中也出现了平铺直叙,描写不够生动的情况,我在接下来的作文学案设置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补充人物描写。

有课文做例子,孩子们的写作更用心了,笔法更老道了,人物更丰满了。

三、学习课文景物渲染方法,让故事情景交融

学习《在柏林》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文中的两个“静”字,我让学生在阅读后思考第一节最后一句“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与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两处“静” 字有何区别 。通过品析合作,学生明确了第一处“静”字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结尾句的这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些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景物描写了。有的孩子用“夕阳下,雪被照得透亮,透亮的雪花上印着黑乎乎的身影”这樣的景物来引出人物,推动情节。有的孩子用“冬日的黄昏,一个少年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街上”这样的景物来烘托有些萧索的气氛。学生笔下的景物开始和故事融为一体了。

当然,在第一次习作中,也出现了缺乏景物渲染或者景物与故事脱节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二次作文的学案设计中,给学生设置好了景物描写开头:“黄昏。车水马龙的街头。绿化带的缝隙里,一双可怜巴巴的眼睛怯生生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许久,一只骨瘦如柴的小狗抖落身上的树叶,艰难地爬了出来,向过路的行人摇动尾巴,或许它想讨一点食物吧!”之后让学生结尾也要写景,且要呼应开头,烘托人情之暖。第二次作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本是最好的范例,有很多可以捕捉的写作延伸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到这些延伸点,引导学生阅读、背诵、积累、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慢慢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流浪狗景物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一条流浪狗每天都做些什么
流浪狗
免费的房子
流浪狗之家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