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阅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素养生发的地方

2021-08-09陆映天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差异融合文本

陆映天

语文教学中的“生本理念”已经提出多年,可是当下,儿童仍在“被阅读”的边缘游走。目前的许多语文课均不同程度存在阅读错位。

一是任务阅读重于兴趣阅读,二是理性阅读重于感性阅读,三是同步阅读重于自主阅读。时间紧,任务重,同步合范、整齐划一的阅读既壮声势又有速率,实战性强。自由、自主阅读注定成了应景之需。

阅读究竟如何步入“童本”,突破阻碍 “学”与“教”融合之藩篱?

一、“问题”与“引导”融合,要突出兴趣

我们知道,儿童阅读不同于成人阅读,是出于好奇,在无压力和要求的状态下,自我满足阅读兴趣、阅读需要后的一种自娱式阅读。阅读时重情节,基本寻找精彩激烈的部分阅读,甚至反复阅读。而我们现在的阅读导入,要么从课文题目变弄花式,要么从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入手,要么以自己阅读所得展开,要么布置任务开头,要么玄妙浪漫,一头雾水。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好多老师这样导读:这句话是谁说的?对谁所说?为什么这样说?告诉我们什么?不要说学生提不起兴趣,我们自己恐怕都觉得没劲。

二、“思考”與“体验”融合,要突出多元

阅读回归自然,就是要求教师立足于一个阅读者的立场来思考教学,正视差异,运用差异,在碰撞中发展差异,最终形成多元见解,而后达成共识。将差异变成课堂智慧碰撞的源头活水,而不是扼杀差异。

且欣赏薛法根老师《爱如茉莉》的导读:

师:见过茉莉吗?用文中词语描述。

生答(略)

师:像茉莉一样的爱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仔细读课文,注意体会(稍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板书)。要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板书)

(生朗读课文)

师:再轻声读一读——自由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生默读思考)

师巡回点拨:静下心来,沉思默想,把你体会到的写在旁边——不时俯下身,或看靠近同学写,或倾听同学偶尔的轻声交流,或拿过稍远同学的书看一看。

师: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要找多处,——(巡视片刻)师:有同学画了大段大段的,一大段中最能体现感情的字词是哪些?(少顷,又看了几个同学的所写)我提示一下,一个字词可能蕴涵多种感情,所以一定要静思默想。(约自学12分钟时,看了几个学习小组学情)有一些细节,大家都能发现,也有些细节,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的,你能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约15分钟时)细节,你可能不会全发现,但就你已经发现的,一定要认真思考,联系上下文体会。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好多问题都是教师所提,不具备教学意义,缺乏教学力量。“学”“教”和谐、回归自然的探究同样需要教师的睿智点拨。细细品味薛老师的点拨,虽是片言只语,却是密切关注着学情,激励唤醒学生,逐层推进阅读。

三、“情感”与“阅读”融合,要突出真实

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主动沿着作者创作初始的“心迹”走入文本,于语言文字间流连徜徉,深化对文本感性体验及理性认识,与作者,与文中人、事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以话语将情感、体验向外倾诉的表达形式。

当前课堂“时髦”读法泛滥:如将某一句话中情感点加以拓展,然后铺陈渲染,一咏三叹读,文换诗读,等等。且看文换诗读,文章是否需诗化?就这么简单将原本连贯的句子变换成每句一行,真的就成了诗?文章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作者以融会贯通的语言将自己的思绪、情感娓娓道来。寻章摘句品读,首先割裂了文本内在的联系,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无情无义的文字零件,其感染力也严重削弱,以对只言片语的破碎的感悟,来奢求基于整体的真切体验,无异于缘木求鱼,谈何有感情朗读?

四、“阅读”与“自主”融合,要突出需求

课文教学朗读,挖掘文本的意义;阅读教学以默读为主,不能自我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长期来说,也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无益于“学”与“教”的融合。

学生的感受、体验、智慧首先来源教学中,考虑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阅读者,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应该练习掌握哪些技巧策略,才会对提升他的阅读能力真的有帮助。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素养生发的地方。

猜你喜欢

差异融合文本
相似与差异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刚柔并济
找句子差异
破次元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