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育人理念下的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1-08-09梁杏茹

师道·教研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育人德育

梁杏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把文化引导、活动育人、知行合一融入到办学活动中去,并且根据学校文化育人理念创新德育模式,构建理念明确化、目标层次化、内容多样化、途径特色化、评价多元化的德育体系。

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1.物质文化为学校德育营造环境氛围

景贤小学的文化定位为贤文化。围绕学校文化育人理念——“景仰贤达,积极向上”,我们精心设计了高品质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整体设计突出“景仰贤达”功能,体现环境文化的熏陶、引导作用。在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典雅精致。我们用好校园内的每一个空间,打造“壁面文化”“柱子文化”“楼道文化”“场室文化”,让孩子们从进校门开始,就能穿梭在賢文化的探究活动中,寻找心中的贤人。

2.精神文化为学校德育增强力量

学校弘扬“见贤思齐、有志必达”的校训精神,并将其贯穿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树立“任人唯贤,和合共生”的管理理念,打造“三心三实”教师团队,培养“善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生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强化“乐贤通达,内外兼修”的办学理念,凝练贤文化特点,塑造贤文化品格。

3.制度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离开以制度文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常规管理,如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课外管理、礼仪常规和教师的工作常规、岗位职责、奖惩激励等方面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此规定包含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4.活动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有效平台

每学期,学校开展体现办学个性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与自我调节,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校园活动的开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隐性的效果,学生更自律、自治、自教。

二、学校特色文化视域下建构主体发展性德育模式

1.植根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个性化德育理念

学校秉承“见贤思齐,有志必达”精神,植根学校特色文化——贤文化,提出了“树贤文化,做小贤人”的德育理念。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给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美德、道德伦理、文明礼仪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新时期校园德育模式建构就是要着眼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经历的德育新理念,并在此引导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模式的具体建构。

2.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特色课程

课堂是落实乐贤德育的主阵地。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丰润厚实的“贤达”课程,如儒雅课程、游学课程等,让学生通过“贤达”课程而“思贤”。

3.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德育实效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道理,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体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十分重视教育资源的利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贤人”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之路。

4.构建网络德育主阵地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如在校园网中开设“德育天地”栏目,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和校园德育新闻动态,让师生、家长知晓;建立德育信息资源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等等。信息技术的高效使用,突出了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5.形成评价特色机制,优化德育模式

自办学之日起,我们就开展了“乐贤月度人物”评选活动,倡导师生发现美、赞扬美。通过发现感动、传递感动、共享感动来充分发挥我校的乐教乐学榜样作用,构建景仰贤达、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从推行情况看,建立特色的评价机制对整个德育模式的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育人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