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节目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的启示

2021-08-09张菡亭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赵老师赤壁

张菡亭

当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怕与痛,我们在传统知识型教育与现代素养型教育中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平衡,迷失方向。央视《我们》节目请来了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赵启光,为大家上了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示范课,赵老师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轻松而又大气地驾驭了整节课,更可贵的是他巧妙地将词的背景、结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主要思想都融入课堂,让大家有所得也有所思。这期节目,对我启发很大,它真正符合了当下新课标提倡的任务驱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自己的课堂,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预习:各司其职

《我们》邀请国际学生5人,中国学生5人,分成两个学习小组,现场采用互动的方式学习,赵启光老师分别为他们制定了三个话题:介绍诗词创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谈谈这首词的意义。两组同学首先根据自己拟定的中心话题,在自己的范围内发表观点,提出疑问。当然他们都是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赵老师设定以上几组问题是为了让他们阐述观点的时候,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

高中生肯定没有大学生那么多的知识积累,我们不可能在课前就让他们挖掘那么深的文本内容,但这种分组学习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所有学生在课前对整首词做好预习工作是不现实的,内容的繁复,角度的不同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带来更多的学习任务量,有些同学也会因为探究目标不明确而放弃考察,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调动和指导作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做好一定量的预习工作。譬如:可将班级分为四組,让他们分别从作者、背景、内容、思想这四个方面,搜集材料,整理成篇,提出问题,分享交流。

分组后,每组的预习量大大减少,学生的负担也由此减轻,在某一层面也有效地调动了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另外,量的减少,有利地促进了质的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变得明确,学生挖掘问题的答案也会变得更深更精。预习变得更有目的、有分类、有统筹、有计划。

二、讲授:各显神通

睿智、亲切、热情而自信的赵启光先生贯古通今,温文尔雅,讲述诗词内容时信手拈来,细致幽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的。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并不是这些基本素养,而是赵老师丰富的教学手段,整堂课赵老师共画了三次画,都是寥寥几笔,但每张都勾勒得生动形象而又切合课文。第一幅:武赤壁前周瑜的指点江山,文赤壁前苏轼的举酒属客,不仅把我们带进了画境,带进了诗境,还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词中两个主要人物,使我们不自觉地将他们作起了比较。第二幅:西方人惯用的墓刻方式,让我们不禁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时间的永恒,使我们不自觉地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作起了比较。第三幅:半杯水加一悲观者与一乐观者,这幅画很有寓意,当大家询问老师,苏轼到底是达观豪放还是悲观忧郁时,赵老师没作出唯一标准的回答,他只画了这幅画,问了一个问题,这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的。现场回答不同,答案也显而易见了,其实不同人,在不同时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对一切事物都盖棺定论。

这三次作画对我的启发很大。首先,在授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特长,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许你的特长是唱歌,那不妨低声和上一曲;也许你的特长是朗诵,那不妨配乐吟上两句;也许你的特长是表演,那不妨潇洒地来上一段。总之,所有的手段都是为更好地理解文意服务的,只要不喧宾夺主,这样的形式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其次,讲授课文知识不必太拘谨、太局限,其中两次作画,赵老师都讲到了哲理小故事,从中体会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借用它山之石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文史不分家,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有利于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等,这些都能借用到我的语文课堂,为我所用。但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必须多看多读书,以吸取更多养分与力量。再其次,生活即课堂。赵老师在画第一幅画的时候,提到了两处赤壁的景和情,他也曾经说过:“我在美国卡尔顿大学有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每年带一批学生到中国来游学,到现在已经有十几批了。每年我都会带着他们先到北京,然后到内蒙古、天津、南京、云南等地,这样从北到南,一路下来,他们看到了活生生的中国社会,比他们在那边学习一年还要有用。他们看到了中国很多美好的东西,他们也因此爱上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应该多走一些地方,把这些美好的地方介绍给学生,同时也提倡他们多出去走走,从自然中感受文学的隽永,体悟生命的真谛。

三、交流:各抒己见

《我们》这次模拟课堂中,亮点不在于学生的侃侃而谈和崇拜欣赏,而出现在一位学生的提问上。她认为我们何苦在这里讨论《赤壁怀古》,为何要在这研究苏轼的心态,这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大胆的质疑让全场哗然。是啊,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怎样去体会那种一贬再贬后的心情,去体会那份“寂寞沙洲冷”,去感叹“也无风雨也无晴”呢?也许这个问题只有留给时间和经历去回答了。可喜的是,赵启光老师并未打断这位学生的提问,更未制止别的小组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他是一位聆听者,仔细听着每位同学的回答,最后用只言片语精辟地总结了大家的感想。

其实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学生提出来的,我们无权阻挠他们的提问,无权对他们的提问罔下结论。在这时我们要善于做聆听者,善于汲取他们不同的意见,认真负责地解决学生的每一个疑问。

在《我们》的开篇,有这么一段导语 “因为我们步伐的加快,因为我们变化的提速,我们坚持却找不到内心的依据,我们放弃却发现新的开始太过艰难,我们寄居在别人的领地却不情愿,我们坚守在自己的船上却难以靠岸,我们徘徊却丧失应有的机遇,我们奋斗却看不清前方的激流险滩,我们焦虑却不知所以然,我们淡漠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呼唤。”处在这个高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标榜自己是“佛系青年”,害怕自己变成“油腻中年人”,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焦虑与彷徨。而克服这种无助,需要我们抱团取暖。在别人焦虑彷徨时,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倾听者。在自己痛苦无奈时,依旧坚持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语文教育任重道远,培养学生做一个温暖的思考者,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王利芬说道:“我们之所以要建构这样一个虚拟课堂,是想展示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种可能性。因为无论是任何外在的情形,每个学生都需要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让大家喜欢的课堂。也希望节目能够激发大家更多关于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法新的定义和遐想。”一期节目为处在新课改中的我们展现了别样的课堂维度,取传统教育之精华,努力创新探索,努力整改自己的教学模式,最终我们总会摆脱内心的怕与痛,营造出一个师生共发展的和谐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赵老师赤壁
为赵老师点赞
我的 “蜡烛”老师
超级难写的字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