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谈

2021-08-09曾飞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贬谪黄州群文

曾飞虎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具体落实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可以理解为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发掘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并在初中生中进行传承与理解。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采用“议题设计、文本组群、文本学习”的总体教学策略,挖掘古诗词当中蕴藏的文化基因,进行文本学习。本文以“悲情与达观——苏轼黄州时期诗词赏析”这节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公开课的备课过程为例,对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尊重学情,精准把握学习难度

初次备课,课前教师设定了三个预习任务:了解苏轼的生平、了解苏轼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选择其中一首代表作谈自己的理解。这三个预习任务初看具备“概括性强,有梯度,参与度高”的特点。然而,在第一次磨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原因出在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情,特别是未考虑完成预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方式为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苏轼的研究性专著或是论文,这显然需要学生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要有大量时间开展学习。课后调查,学生反映“要完成预习任务的时间太长了,这是一个周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他们完成第一个任务采用的是直接采纳百度百科上的回答。第二个任务没有一个学生真正完成,他们反映“阅读难度大,寻找资料困难,耗费时间太长,影响其他作业完成”,于是只好“从百度百科或是网上文章中直接摘抄答案,而且也不怎么看得懂”。第三个任务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他们“把诗歌内容翻译了一遍,谈了谈自己的感悟”。应当说,作为一节公开课,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确实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才出现这样的窘境。这个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教师对课堂定位的不准确,求深求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学情。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应当尊重学情,精准把握学习难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指出初中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的定位是“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落实到实践,我们要充分考虑三方面要素。一是教学时间的定位不能过度占用教学时间,影响学生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二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符合学生学情,宽而有度,深而不难,让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三是我们无需在课堂上对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过度阐释,而应当体现“潜移默化”的教学策略,通过主题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定将其落实。

具体到这节课,预习任务可以改为:“学习资料收集的方法,初步了解苏轼生平;选择一首苏轼的代表作,谈谈你心中的苏轼。”这样的预习任务,耗费的时间不多,也留下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精设议题,深入挖掘文本特质

目前的群文阅读,大多以同主题、同作者或同文体为议题来组合群文。议题是群文的中心,一般依据组群文本的特质确定,分为人文历史与语用特质两类议题,前者重在理解群文中的文化现象,后者重在文本語言特质的学习与运用。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在一堂群文阅读课中,重点不同而已。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同样如此,需要精准设定议题,做好文本组群,并深入挖掘文本特质。

首先,议题设定应当精准,指向性要明确。很多群文阅读课的议题设定显得过于宽泛,指向不够明确。本节课课题开始定为“苏轼和他的诗词”,显然是以同作者来组合群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苏轼一生的经历如此丰富,他又是个诗词大家,作品繁多,可以挖掘的主题非常多,求学为官,生活雅趣,书法绘画,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有无数创意。“苏轼和他的诗词”这样的议题可以说包罗万象,每个方面都可以涉及,这就导致议题变得非常空泛了。在实践上,课堂也显出了“放得出,收不回”“面多而不聚焦”这两个问题。教师最终呈现出来的课堂实则是围绕初中阶段所学来反映苏轼贬谪经历的作品从而进行文本组群,重点探讨的是苏轼被贬谪时的悲情及被贬谪后所呈现的人生追求。而因为议题定位是“苏轼和他的诗词”,学生因此提到了许多其他作品,这就让第一次磨课的课堂“脱轨”了。课后的反思环节中,教师考虑到黄州时期是苏轼贬谪生涯创作的高峰期,且初中古诗词多次出现黄州时期的苏轼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等,于是将这节课的议题定为“悲情与达观——苏轼黄州时期诗词赏析”,这节课议题顿时变得十分明确,形式上变得更为紧凑,内容上则能真正走进苏轼的贬谪人生,在随后的公开课教学中取得很好效果。

其次,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使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落实有切实的抓手。

一是充分关注初中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研读苏轼的相关资料后认为,苏轼的贬谪经历是他悲情的来源,是众多精彩作品的生活来源和思想根源。同时,贬谪文化在苏轼身上有集中的体现。苏轼年少成名,却宦途失落,一生颠沛流离。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曾这样述说自己的悲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而他评价自己一生功业,则自嘲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然,苏轼的为官经历是充满悲情的,他被贬谪的时间之长,地方之多,都算是古代被贬谪官员中的“佼佼者”。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从苏轼的经历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贬谪这一文化现象。除贬谪文化以外,初中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如游子文化、隐士文化、边塞文化、田园文化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

二是充分关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许多文化现象来自于诗人不同的感悟,本质上则是诗人不同精神世界的投影,有时更是不同时代的印记,格外值得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赏析。具体到本节课中,“缺月”“孤鸿”可以作为苏轼悲情的形象代表,“不系之舟”可以作为苏轼贬谪经历的真实写照,“大江东去”可以作为苏轼豪情的集中表现,“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苏轼达观精神的完美表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以上文化意象进行充分解读,使其成为一条文本解读的线索,成效斐然。

三是要深入挖掘文本的语用特质。苏轼诗词从语用特质来看,有三个最典型的特质:写景精准到位,抒情与写景自然交融,想象瑰丽,意境开阔。这三个特点正是初中学生写作应关注的要点,教师在课堂上从遣词造句入手引导学生赏析,并采用诵读和改写成现代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品味。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中“拣尽”二字体现着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中“穿林打叶声”是什么声音,文中“莫听”二字里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宏大景象体现在哪些方面,细致描绘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的想象在哪些词句中有精彩体现。

4.带着下列问题,反复朗诵: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应该说这几个问题准确抓住了挖掘文本语用特质的核心,语句赏析与诵读品味二者的结合正是古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

三、突出重点,精准选择适宜学法

古诗词学习通常有吟诵法、解读法、读写结合法和诗画结合法等。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同样要运用好这些教学方法。但我们同样要关注到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特殊要求,依据文本特质,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群”字上,特别需要在“群”中发现共性,找到不同的方法,因此要用好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这节课中教师所采用的多个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一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节课教师选择了多首苏轼的作品进行组群,最终选定《定风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作为群文阅读里的“1”,其他作品则为“1+X”的“X”。这就使教学的重点突出,课堂得以进行深入学习,拓展学习也有了根基。这个“1”的选择是有要求的,首先要能体现议题。

二是解读方法,形式多样。有的诗词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进行了复习,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堂上已经学习过;有的诗词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料供学生参考,如《自题金山画像》;有的诗词教师选择在课堂上重点进行解读,如《定风波》,方法多样,形式不一。作为一堂初中古诗词群文课,文本的解读是基础。古诗词教学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个性化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比较阅读中有理解的基础,探究的能力。多样化的解读方法,则能使课堂不呆板。

三是巧用表格,精练课堂。教师将苏轼去往黄州的原因,不同诗词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要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能非常迅速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要点,使讨论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四是注重梯度,问而有法。为了把握本节课的主题,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苦不苦,所表现的达观真不真”。二是“苏轼对功业的认识是什么,他在黄州时期是否有‘功业。”三是“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黄州时期苏轼内心的想法”。这三个问题从诗词创作背景到诗人人生追求,再到自我感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本节课主题的探讨,并逐步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五是由点即面,升华主题。这节课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巧妙设疑,“和苏轼一样被贬谪的官员有很多,他们的表现和苏轼一样吗?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诗人的具体表现”。这就将本节课从对苏轼被贬黄州的表现这个“点”延伸到了探讨古代官场“贬谪”这一文化现象的“面”。特别精彩之处是教师在课的结尾处展示了韩愈、刘禹锡、范仲淹等著名诗人被贬谪时的表现,并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结尾,升华了主题,潜移默化地展现了古代真正有作为的士大夫不在意自身遭遇,而是去往一地、建设一地这种一心为国家的高貴品质,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总之,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必须注重教学策略,要尊重学情,精准设定主题,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及文化传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2020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贬谪黄州群文
多情最是黄州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苏轼的贬谪生活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群文活动
星是唯一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