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抚触操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分析

2021-08-09张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营养性经口乙组

张婷

一般来说,早产儿指的是胎龄满28周但不足37周,且体质量低于2.5 kg、身高<47 cm的活产新生儿,而这些早产儿因器官功能与适应能够力均未发育完全,加之体温调节能力又比较差、抵抗力低下、呼吸不稳、吸吮吞咽能力弱、排泄不好等,极易出现喂养困难情况,从而造成新生儿营养摄入不足,最终出现发育迟缓或其他相关并发症。同时当前因受到大环境与母婴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早产儿发生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预后效果也不是很好[1]。而从大量临床治疗情况来看,给予早产儿早期口腔抚触操,可获得较好喂养效果,但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仍比较高,对此,笔者所在医院在早日口腔抚触操及非营养吸吮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处理,用以改善患儿吸吮功能,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20年1—12月收治的82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2]:满足早产儿诊断标准,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000 g;生命体征平稳,经鼻饲喂养;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且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排除标准:伴有颅内出血或缺血性脑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者;伴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或消化道畸形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已经实现完全经口喂养者;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成甲乙两组各41例,甲组,男21例,女20例,胎龄30~33周,平均胎龄(32.1±0.4)周;出生体质量1 200~2 000 g,平均体质量为(1 640±101)g;乙组,男23例,女18例,胎龄30~32周,平均胎龄(32.2±0.6)周;出生体质量1 200~2 100 g,平均体质量为(1 660±107)g。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甲组接受常规口腔抚触操及非营养吸吮,口腔抚触操即在早中晚患儿清醒和觉醒状态下展开口腔抚触处理,抚触期间,操作员佩戴无菌手套,遵循无菌操作,每次干预约10 min,具体流程为:(1)口周按摩,借助中指与无名指指腹从患儿下唇正中心朝左右口角按摩,松弛皮肤;接着借助食指指腹沿着患儿上唇线从一侧唇角朝唇中轻柔按压,然后对着唇角实施反向按压,注意按摩均从患儿口角开始,渐渐嘴唇中间过度,力度也逐渐加大,时间1 min[3];操作员借助食指指腹从患儿上唇中点从上往下往返按压,重复1 min;(2)口腔按摩,操作员把手指深入患儿口腔内,前后往返按摩其舌面,按摩1 min,后朝对侧缓慢推动患儿舌头,重复1 min,两个动作交替进行;接着操作员从患儿牙龈中央出发朝两侧后方缓慢按压,后从双侧后方向中央按压,进行上下牙龈按摩,时间2 min[4];最后操作员把手指放于患儿口腔中央位置,以此按摩其口腔中央、硬腭与软腭,交替循环进行,坚持1 min;非营养性吸吮主要是在喂奶前让早产儿吸吮无孔乳胶奶头,时间为5 min,可帮助早产儿建立吞咽功能,刺激吸吮反射。乙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处理,具体操作为:首先操作员将右手涂满润肤油,四指并拢,将指腹紧贴患儿腹部,从脐部出发,顺着右下腹部、右上腹、左上腹部与左下腹部方向做顺时针环形按摩处理,注意不带动皮下组织并避开膀胱区与未脱落的脐痂,同时注意按摩动作需由轻向重过度,均匀用力,不可按压,每次按摩约100次,同时按摩过程中抬高患儿头部约30°~40°,以免出现胃内容物反流情况[5]。

1.3 观察指标

(1)喂养进程: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开始经口喂养(即第一次经口奶瓶喂养≥5 mL/次)与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即经口喂养奶量达120 mL·kg-1·d-1,且无需鼻饲持续48 h),并计算喂养效率(即每分钟经口奶量)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6];(2)临床安全性表现,统计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与喂养不耐受情况(连续3次喂奶后呕吐或胃潴留>1 mg/kg)。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经口喂养时间与效率比较分析

如表1所示,甲组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晚于乙组,而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效率则明显低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经口喂养时间与效率比较分析()

表1 两组患儿经口喂养时间与效率比较分析()

完全经口喂养效率(mL/min)甲组 41 12.4±2.5 15.8±3.3 2.5±0.5 7.1±0.4乙组 41 8.5±1.3 9.6±1.6 4.6±0.7 9.9±1.2 t值 - 8.394 13.473 10.738 14.383 P值 -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开始经口喂养时间(d)完全经口喂养时间(d)开始经口喂养效率(mL/min)

2.2 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经统计分析发现,乙组患儿住院时间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显著早于甲组,且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对比(d,)

表2 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对比(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甲组 41 27.4±5.3 10.3±1.9乙组 41 21.4±4.1 8.1±1.3 t值 - 9.384 5.384 P值 - <0.05 <0.05

2.3 两组患儿喂养安全性比较分析

如表3所示,甲组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29.27%、26.83%、26.83%,均显著高于乙组的9.76%、7.32%、9.7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两组患儿喂养安全性比较分析 [例(%)]

3 讨论

众所周知,早产儿因其机体各系统与器官发育均未成熟,特别是消化系统发育的缺陷,更是极易造成其出现喂养不耐受、呕吐与吞咽困难、排便障碍等问题,加之呼吸无力与吸吮时吞咽呼吸的不协调更是会加重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出现,最终造成其发育迟缓,为此,如何喂养,尽早实现经口喂养,就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所在[7]。当前,临床关于如何有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仍缺乏统一方案,且在干预方法与时间等问题上也存在一定争议,但也有大量研究表示,微量喂养、抚触、口腔运动等,均可较好改善早产儿低体质量与经口喂养问题。首先,以抚触为例,临床多采用抚触早产儿肢体形式来对其皮肤感受器造成刺激,使之大脑中枢神经在接收刺激后发出指令来支配消化系统,从而提高机体胃肠道营养的吸收与发育的逐步完善,但该做法在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方面却存在一定局限,由此,单纯肢体抚触,已无法迎合目前早产儿家属对临床医疗服务的要求[8];其次,非营养性吸吮。临床对于无法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患儿,首先会给予其胃管喂养,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就是其中一种,即在每次喂奶前15 min借助无孔奶头来刺激患儿吸吮,每次约10 min,每日8~10次,直到患儿可自行吸吮并拔除留置胃管位置。该办法,不仅可帮助早产儿逐步改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提高其吸吮与吞咽协调能力,使之尽快适应经口喂养,减少呛奶、窒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非营养性吸吮,还能给予早产儿心理安抚,从而相对减少其因哭闹、不安等而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进而为后期发育提供更多能量。另外,非营养性吸吮,也是对早产儿视觉和感官的一种刺激,可相对提升其迷走神经兴奋程度,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不断发育,改善耐受能力,故非营养性吸吮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上早产儿患儿早期喂养护理中。最后,腹部按摩,作为一种胃肠道机械性刺激法,则可借助机体神经反馈机制来对其胃肠道迷走神经反射造成一定刺激,不仅可强化机体胃肠道平滑肌血流量,促进膈肌发育,强化胃肠壁肌肉张力,改善胃肠壁细胞发育,而且还能促进机体胃肠道蠕动与胃肠道吸收消化能力,从而进而改善早产儿食欲,增加其奶量摄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停留时间,加快机体胃肠道的排泄。

通常情况下,早产儿从最初的肠外营养转换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需要经历5~7个阶段,而从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该阶段中,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又是其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故本次研究中基于这两个时间点来探讨了口腔抚触操+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进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做法的落实,可明显缩短患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大大加快了喂养进程,可帮助患儿更快实现完全经口喂养,同司徒娉婷等[9]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干预办法通过对患儿口唇、下颌与脸颊、软腭、舌等同吸吮—吞咽—呼吸等相关组织与肌肉群造成主动刺激,来相对强化机体口周肌肉运动范围与强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机体口咽部的肌肉与肌张力,进而逐步建立原始反射,提高吸吮能力,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最终加快经口喂养进程。

纵观本次研究结果,乙组患儿在被给予口腔抚触操+腹部按摩联合处理后,该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与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显著早于接受常规口腔抚触操干预和非营养性吸吮的甲组患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口腔抚触操联合腹部按摩,可明显改善患儿口腔运动功能。由于早产儿口部区域内存在大量感觉接收器,实施口腔抚触操,可有效刺激其口部周围和区域内感觉接收器,继而实现中央模式发生器实施调控作用,而且口腔抚触操,可促进患儿口腔周围骨骼系统神经内运动的逐步发育,提升患儿吸吮力与口腔进食功能,改善营养性吸吮模式,从而相对减少患儿由开始经口喂养过度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终提高喂养效率,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口腔抚触操联合腹部按摩,可相对降低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与喂养不耐受事件发生率。早产儿,因吸吮吞咽与呼吸中枢功能均未得到完全发育,短阵快速吞咽和短阵快速呼吸交替进行,从而在经口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与呼吸暂停等情况,必须采取相应干预措施[10]。另外,喂养不耐受,又属于新生儿时期因不同疾病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的一组喂养障碍症候群,其中尤以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居多,而且开始喂养过晚,也是造成其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甲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口腔抚触操可有效刺激患儿口腔内部感觉神经纤维与兴奋迷走纤维,强化机体胃肠活动,继而增加胃动素、胰岛素与胃泌素的分泌,促进机体胃肠黏膜的不断生长发育成熟[11]。同时配以腹部按摩,会将治疗信息通过机体皮肤触觉与压力感受器从脊髓传向大脑,从而反射性诱发交感神经兴奋,而且腹部按摩还能明显提升机体胰岛素与胃泌素的水平,提升早产儿对营养性物质的有效消化、吸收与利用,从而有效改善其经口喂养效率,尽快恢复正常喂养[12]。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早产儿,需具体结合患儿情况,给予其口腔抚触操+腹部按摩处理,以不断提高患儿喂养效率,尽早实现经口喂养,并降低喂养不耐受事件的发生率,最终从整体上改善早产儿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营养性经口乙组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七十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钙剂联合维生素D3治疗儿童中重度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