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2021-08-06王莹

西部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孙中山

摘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他一生都以关怀民生为目标,其民生理念涉及农业、土地、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之中,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经济建设等主要内容,蕴含着人民主体性思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较为一致。但也存在缺乏对社会主义劳工阶级的认同、始终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缺乏对阶级矛盾的深刻认识等局限性。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思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70-03

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中,他自己曾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1]。据宋庆龄回忆说:“他的家住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2]由于从小目睹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昏庸,反清的革命火种从小就深埋在这位革命家心中。

1887年,孙中山进入香港雅丽医院就读医学,在雅丽医院就读的五年中,孙中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十分广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文化、农业、经济等,尤其是《法国革命史》和《物种起源》,这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将其归纳、创造出一套政治思想体系用来服务社会实践。

(一)《致郑藻如书》《农功》和《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不仅致力于在政治上改造中国,在民生层面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是他尽心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890年,他给郑藻如写了一篇发展农桑果林种植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的文章《致郑藻如书》[3]。针对香山土地荒废的情况,他指出:“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提出应效仿西方国家建立兴农会之类的组织,带动、鼓励农民开发种植业。对于鸦片的危害,他提议“吾邑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针对教育方面的落后状况,他提出:“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每户百家,设男女蒙馆各一所,邑城设大学馆一所,”提议依靠民间筹资办学,使得男女同享受教育机会。

1891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大学就读时撰写了一篇有关发展农业的专著《农功》,这篇文章在1893年载入孙中山的同乡、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家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中。在《农功》这篇专著中,孙中山提出中央“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分钟所宜”。要研究土壤、水利、化肥、防病、地势、温寒、机械、除虫、运输,促进农业发展。他说“盖天生民而立之君,朝廷之设官,以为民也。今之悍然民上者,其视民之去来生死,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然,何怪天下流亡满目,盗贼载途”[4]25-26。二十几岁时孙中山就指出:“皇帝、朝廷百官是为百姓办事的,凌驾于百姓之上,不管百姓死活,难怪到处都有流亡的难民和匪寇。”

1894年孙中山写的《上李鸿章书》是一篇效仿西方国家的建国纲要,全文八千多字,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商贸、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孙中山指出中国效仿西方学习洋务已有三十余年,然“而犹不能与欧洲颉颃者,其故何哉?”[4]36文章中说:“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4]36

孙中山认为,人尽其才,通过“教导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实现,倡导兴办教育、创办学报,成立学会;地尽其利,通过“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实现,要兴修水利、创办农政学堂、研究农业学科、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物尽其用,通过“穷理日精、机器日巧”“机器巧则百艺兴”;货畅其流,通过“关卡之无阻难、保商有善法,多轮船铁路之载运”,体恤民情、削减关税,“徒削平民之脂膏,于国计民生初无所裨。”

28岁的孙中山,经过医学院五年学习,行医开药房仅一年多之后,就把自己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到强国富民的事业中去。他甚至向李鸿章表明:“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则文于回华后可再行游历内地、新疆、关外等处,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详明利益,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4]37

(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1895年兴中会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先后辗转日本、美国、英国,伦敦蒙难脱险后,留居伦敦,集中精力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学说。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以及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都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参考内容。“他不停的工作,阅读有关政治、外交、法律、军事、海军的书籍;矿业、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等类,占据了他的注意,而且细心和耐心的研究。”[5]孙中山对这这些政治学说加以取舍,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孫中山的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十分广泛:第一,他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随其父母亲、哥哥孙眉下地劳作,常常无法按时交纳田税,难以维持生计。第二,孙中山幼年时期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十分认同太平天国“有田同耕”的土地制度。“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6]第三,在英国的留居经历,让他看到昔日令人向往的“人人平等”的西方社会竟然也“贫富不均,竟到这地步,‘平等二字已成口头空花了”[7]78。“贫民无田可耕,都靠做工糊口。工业却全归资本家把握,工厂偶然停歇,贫民立时饥饿。”[7]78第四,中外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思想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论等都对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思想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一是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借鉴美国土地改革论者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一书中的土地政策理论提出的。经济发展导致土地日益紧缺,致使地价上升,地主因为占有土地享受了地价上升所带来的高收益,因此提倡土地国有,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制。征引亨利·乔治的观点,孙中山提出以“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土地国有”的方法实现平均地权。例如:地主原有地价值一千元,可以定价为一千元或者两千元,后来地价上涨至一万元,地主所得应为两千元,剩下八千元归国家所有,这是孙中山对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的解释。对于土地国有,孙中山指出国家应在土地契约之中注明国家需要土地时,可以之前约定的按照地契价格进行购买。

二是节制资本。孙中山在欧美考察时看到西方垄断资本控制国家国计民生的严重弊端,认为在中国要解决民生问题,一方面要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实业经济,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资本家的垄断控制,在中国若任由私人资本或外国资本经营,必然会出现贫富悬殊。因此节制私人资本和发展国家资本,是实现社会革命、中国家富强和人民共享的途径。“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8]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局限性

(一)不认同阶级斗争

孙中山是最早主张以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他表示:“我坚信,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更幸福,痛苦才会减轻。”[9]“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10]386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后期是以“天下为公”,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主要任务,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民主、民治、民享的共和国,但是他不认同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制。比如,孙中山提出实现平均地权的方法是实行自上而下的经济改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和社会矛盾,但是土地改革进程缓慢,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尽快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中对发展农业提出了很多建议,可见他很早就意识到农业和农民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平均地权的思想却始终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虽然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是没有具体实行。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农民的土地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解释:“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劳作。”[10]120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对耕者有其田进行了阐述:“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11]但是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上,并没有采取耕者有其田的办法。

(三)对阶级矛盾的认识问题

孙中山在西方留居的经历使其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流弊,曾经说过中国是最先实行民生主义的国家,可以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劳资矛盾和贫富差距。“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7]71但是孙中山却否认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是社会当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10]369为了避免在中国出现劳工矛盾和阶级分化,孙中山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虽然对社会工人阶级抱以同情,但是却反对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层,政权还是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主张实行一种代表中产阶级道路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三、孙中山民生思想的重要意义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生并不是空洞教条的理论,而是生动地、具体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我党对民生的高度重視。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一)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性思想

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2]802他始终认为人类生命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前提,如果大多数群众的生命都不存在,那么社会和国家也就消亡,因此民生问题是民生主义和社会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要解决安适问题,也不是要解决奢侈问题,只要解决需要问题。这个需要问题,就是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万万人都是丰衣足食。”[12]865孙中山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我们党民生思想的重要来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3]

(二)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较为一致

“社会之所以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经济利益相协调,不是社会上大多数经济利益有冲突。”[14]虽然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思想没有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也在一定程度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本,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措施,为国计民生,为共同富裕,为防止两极分化提供现实有效的制度保障。”[15]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避免社会动荡、防止贫富差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孙中山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有着较为一致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宫崎滔天.孙逸仙传[J].建国月刊,1931(8).

[2] 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5.

[3] 林百克.孙逸仙传记[M].徐植仁,译.上海: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26:126-131.

[4] 李凡.孙中山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James Cantline.Sun Yat Sen and the Awakening of China[M].London:Jarrod & Sons,1900:202.

[6] 中山丛书(三)[M].上海:上海大中书局,1920:37.

[7]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4.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8.

[10]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6:556.

[12]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64.

[1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779.

[15] 刘敬东.试谈孙中山哲学的理念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1999(3).

作者简介:王莹(1986—),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论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