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干预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临床探讨

2021-08-05

关键词:平均速度双下肢下肢

杨 洪 燕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入院就诊时多数已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口,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低于正常人群,纤溶抑制物含量及溶酶原激活抑制物高于正常人群[1-3]。机体的高凝状态及患者治疗期间卧床制动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风险显著增高,如LDVT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引发肺栓塞,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4]。我们探讨了综合干预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01—2020-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55~78岁,平均(63.5±7.3)岁;合并高血压54例,糖尿病4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相关诊断标准[5],并经CT和/或MRI检测确诊;②既往无脑梗死病史;③需卧床,活动能力低下;④Padua(血栓评分)≥4分;⑤心、肝、肾功能正常;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静脉功能不全;②下肢存在淋巴管炎、急性动脉栓塞或肌肉损伤;③合并恶性肿瘤;④静脉血液返流严重;⑤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⑥卒中病情加重急需治疗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入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入院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综合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综合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方法:①组建LDVT预防小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患者入院即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筛查,对评价LDVT发生风险较高患者进行重点观察;②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清洁,对评价LDVT发生风险较高患者,避免肌力下降侧下肢进行医疗操作,对脱水药物用法、用量进行记载;③运动方案:患者入院即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练,采用低量高频的方式进行踝泵运动,每天3次;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关节被动活动,踝、膝、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旋练习,每个关节运动10次,嘱患者家属协助患者2 h翻身一次,并定时进行肌肉按摩,治疗后期可根据患者实际下肢肌力及活动能力调整运动频率及时间;④补液方案:保证患者日补液量1 500 mL,以预防患者因脱水导致高凝状态加重;依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对可能发生的出血相关并发症做好预案准备,对发生的并发症迅速处理;⑤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LDVT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使其了解此并发症的危险性及应对措施,对需长期卧床患者的家属讲解踝泵运动的操作方法,使其熟练掌握并运用,以降低因长卧床所致的LDVT发生风险。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翻身拍背2 h 1次,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运动训练方法,由家属、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完成训练。

1.3 观察项目

采集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变化;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LDVT发生率,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以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干预前2组APTT、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组APTT较干预前明显延长,TT较干预前明显缩短,FIB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干预后ATPP较干预前缩短,FIB水平较干预前上升(P<0.05);干预后观察组凝血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1)。

表1 干预前后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2.2 干预前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干预前2组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常规组(P<0.05)(表2)。

表2 干预前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m·s-1)

2.3 LDVT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对比

综合组治疗期间LDVT发生率为2.0%(1/50),常规组治疗期间LDVT发生率为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对比 n(%)

3 讨 论

脑梗死以中老年人群高发,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此类患者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且在治疗期间需长期卧床,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6]。此时,如血栓脱落可随循环引起肺栓塞,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虽然临床已认识到DVT对脑梗死患者的危害,但针对其的预防方案仍以单一药物干预或传统经验总结为主,效果欠佳[7]。

有学者认为,DVT的形成是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损伤三大因素相互影响所致,单一的干预方案难以兼顾预防所有病因[8]。因此,本研究中综合组针对LDVT病因,在入院前小组成员就对LDVT病因、症状及预防知识进行详细了解,待患者入院即进行LDVT风险筛查,对评价风险高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治疗期间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协助并监督患者按时、定量完成,重点对患者下肢关节进行被动训练,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双侧下肢均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LDVT发生风险[9];且在治疗期间严格保证患者液体补充量,以缓解患者机体高凝状态,加速血液循环[10]。干预后观察组凝血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常规组(P<0.05),LDVT发生率亦低于常规组(P<0.05),且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综合干预方案能改善患者机体高凝状态,促进双下肢血液循环,降低LDVT发生风险,并能提高护理满率,优势明显。

综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LDVT发生风险,临床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双下肢下肢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