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杏内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分析

2021-07-30张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内酯银杏缺血性

张敏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平顶山467000)

近年来,卒中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逐年增长,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死亡三大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在卒中占比中高达60%~80%,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1]。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通常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2~3]。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多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效果欠理想[4]。银杏内酯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就银杏内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16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16例。观察组男65例,女5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5.23±5.78)岁。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5.08±5.9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5],经脑部CT或MRI检查确诊;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72 h内。(2)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存在肝功能异常、心血管严重疾病者;存在颅内出血史者;存在严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衰竭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降颅压、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14023207)50 mg/次,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0035)7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银杏内酯(国药准字Z20110035)10 ml,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42分,分数越高表明损伤程度越重;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能力越强;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估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能力越强。(2)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语言清楚,可独立行走,NIHSS评分减分率为91%~100%;有效,语言行走能力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分率为40%~9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NIHSS Barthel指数 FMA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100 116 t P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100 116 t P 12.84±4.62 13.11±4.71 0.424 0.672 8.85±1.19*3.24±1.05*36.807 0.000 59.12±3.47 60.01±3.28 1.936 0.054 75.16±3.22*89.08±6.67*19.040 0.000 56.19±3.19 55.76±3.27 0.975 0.331 71.26±5.09*85.74±5.82*19.313 0.000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动脉硬化所致血栓栓塞、血管损伤、血管炎及外伤等引起的突发性脑血循环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和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眩晕、偏瘫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6]。临床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腔隙性、脑血栓及脑栓塞三大类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确诊后,临床治疗应注重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形成,及时改善血管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病情[7]。

NHISS是一种临床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表,其中包括语言功能、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意识、视野等15项脑动脉病变可能涉及的神经系统病变相关检查项目,不仅可从神经功能的不同方面评估卒中患者病情,还可从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方面量化评估药物应用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中采用银杏内酯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的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NIHSS评分,增强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分析其原因在于,阿司匹林可通过切断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促进脑血管扩张,使脑部供氧量增加,最终防止血栓形成。口服氯吡格雷后,其在机体内血药浓度较高,通过与血小板受体相互结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9]。银杏内酯作为银杏叶提取物,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临床上可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能够通过提升脑血流量,改善患者循环功能,促进供血恢复,修复脑组织损伤,减少血栓形成[10]。另外,银杏内酯作为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改善细胞能量,从而达到活血化瘀功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病情。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中采用银杏内酯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内酯银杏缺血性
活化石——银杏
内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贡献及形成机制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内酯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风味贡献及形成机制
银杏玫瑰花束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银杏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