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育人价值 实现育人目标

2021-07-29叶伟锋孙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育人价值

叶伟锋 孙敏

【项目简介】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于1987年创建。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浸润下,学校坚守“儿童立场”,确立了“让生命像新竹一样拔节”的办学理念,在校园生活重建与课堂教学变革中促进每一个生命自觉生长、卓然拔节、不断超越。学校以两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为主线,聚焦“学科育人”,出版了《学科·育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纲要》,为学校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奠定了扎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2019年,学校呼应“立德树人”的时代发展需求,探索课程改革“关注未来、全面发展、综合育人”的热点,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育人为本: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着力课程目标的校本重构、课程内容的时序优化、教学过程的重建突破、课程评价的创新变革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在主动发展中的整体转型。

摘要:“育人为本: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其本质就是基于对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进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以课程论为基础,进行系统思考和策划,从基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生成、教学过程重建、教学评价创新四个维度展开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有效经验和策略,促进了地区乃至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协同、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家课程;育人价值;校本化实施;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24-05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从“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绝不仅仅是德育意义上的观照,而是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分析并开发国家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对培养目标的校本建构和教学内容的校本生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校本重建与教学评价的校本创新,体现对育人的全面理解和对改革的整体把握。

一、“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的设计背景

(一)呼应时代发展需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了深刻的社会改革发展转型,推动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社会呼唤教育要培养“能把握自身命运、具有时代发展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创造中国未来”的一代新人[1]。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是最根本、最全面、最质朴的育人阵地,学科是最基础的、有组织的、浓缩的人类文化精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是学校教育育人价值的基础性构成,关注并研究课程育人价值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行之路。

(二)探索课程改革热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都不断凸显关注未来、全面发展、综合育人的理念。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因此,以“育人”为价值导向的实践研究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再生长、教学过程的再创新、学科活动的再探索走出新路。

(三)教师有效实践的需要。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思维的局限和习惯的束缚,往往不能站在课程的高度,整体思考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不能自觉地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因此,要以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为抓手,为一线教师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寻找一条具体可操作性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2011年,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与众多百年老校一起成为集团领衔校;2012年起,区内5所学校先后加入集团;2014年,集团先后开办两所新校;2019年,又有一所新校启用。如何以最佳的路径、最高的效能实现集团多种模式下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挑战。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转化作为集团教学改革的基本抓手和日常载体,能够凝聚集团的研究实力并培育新生力量,进一步彰显集团化办学的特质与品质。

二、“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点

(一)课程育人引领课程的顶层设计。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为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课程就在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中实现创新发展。在“课程育人”理念引领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更具生命力的课程创新。

(二)课程育人推动课程的教学转化。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可能出发,围绕学生未来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来分析不同学科的独特价值,从教学内容的本身价值和拓展出发,围绕主题、借助学习工具和教育技术,实现教学的现实转化和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课程育人落实课程的质量提升。课堂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承载和体现着学生素养发展的理想与课程改革的希望。依托国家课程展开的课程改革,只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引发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变革,才有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初衷,并最终实现课程实施质量的提升。

三、“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的内涵

(一)多维解读国家课程育人价值

国家课程育人价值,至少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从育人功能的角度来看。基于国家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国家课程育人价值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从社会本质出发,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从文化本质出发,要培养具有政治自信、文化自信的人;从精神本质出发,要培养精神健全的人;从自然本质出发,要培养身体健康的人。

二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空间,通过深度挖掘每个学科在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学科精神、未知领域、前沿問题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开拓自然、家庭、社会中更广阔的学习领域,打通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与线下、课前与课后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人生态度、人格素养、挑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三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在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的基础上,重建基于大主题的单元结构式教学、基于学习工具的自主式教学、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式教学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重心下移、结构开放、互动生成的新型课堂,并最终促进师生课堂新常规、新能力、新思维和新态度的养成。

四是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基于过程的教学评价、学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将从以往单纯关注学业成绩转向专注学生体验、经历的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知行并进、情意共生,实现时代新人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多元策划深度开发与实践研究

从推进路径上,深度开发体现在以课程论为基础上的“系统”与“综合”两个维度。“系统”体现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线,基于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整体策划校本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探索出国家课程育人价值校本转化的策略。“综合”体现在依据儿童心理需求、兴趣,加强教学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以更广泛、综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立体设计以“主题”为单位的学科活动,以价值综合、过程开放、效能多元的活动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内容方式上,深度开发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实现人与知识的互动,让知识走进学生生命;二是确立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在运用、体验中实现由知识到素养的转化;三是开展超越对象化的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对象的意义,使之对学生的精神、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实现社会理解、文化认同、生命感悟的过程。

四、“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的实践创生

学校以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结构化的项目建设内容设计,引领全体师生由微观走向宏观,从个体走向全体,从教学走向课程,从实践走向创生,最终落实到教学变革和课程育人的实践中。

(一)基于育人价值深度开发的课程目标构建

1.基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学校培养目标模型。学校立足未来理想新人的培养目标,基于学校“让生命像新竹一样拔节”的办学理念,从社会性、文化性、精神性和自然性四个方面进行校本解读,从而落实二实小“乐学·求真·健美”的学生培养目标。

2.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型。学校系统构建“新竹课程”,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有机融通,将时代新人的素养特征融入具体的课程中,并最终转化为生命拔节的姿态。

3.基于课程结构的各学科育人价值模型。各学科聚焦当下学生需要着力培养的学习品质,如学习态度、倾听习惯、合作交流、评价分享等,找到各学科育人模型中的“同”与“通”,又关注不同学科最具学科特点的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年段育人目标和单元育人目标序列,最终构建出金字塔形的学科育人模型。

(二)基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教学内容生成

1.基于教材的整合重组。对教材内容育人价值的挖掘,是基础性工程,需要以多元的视角、系统的思维、结构的方式进行整体观照,使之成为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道德品性养成、人格力量历练最重要的载体。学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主题单元整体架构下的小学语文多元课型范式”的研究为载体,以“一横二纵三策划”为研究视角,首先进行横向梳理,梳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其次,进行纵向拉伸,找到在大目标之下各册对应单元的分梯度目标;再次,统筹安排单元课型,形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单元整体。

2.基于主题的生成拓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完整的思維,健全的心灵。课程设计,也应当把每一个学生看作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生命体”,开展对学生身心发展本身的研究,并基于此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学校设计了以下三类主题活动:第一,每学期一次的大主题统领的全校性学科拓展活动。学校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了“爱豆”这一主题进行融合式主题课程的尝试,形成“爱豆”伴成长之“爱豆”大调查、“爱豆”大讨论、“爱豆”大寻访、“爱豆”大表白、“爱豆”在校园、“爱豆”就是我这六大系列活动课程,积极倡导学生用综合多元的方式学习身边的楷模、争当各级“爱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每月一节的以学科为单位的主题拓展活动。各学科深挖原有研究的薄弱点,并以主题为单位进行纵向拉伸,如数学组依托教材资源,结合每个单元中的“动手做”“你知道吗”的内容,通过调整时空、重置资源,开发“数学实践活动”系列课程,同时挖掘文化资源,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开发“四季课程系列”,建立一个能催化学生自觉应用体验的活动场。第三,每周一节的个性选择的菜单式学科拓展活动。学校引入校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设柔道、搏击、射箭、冰球、线描、油画、创客、3D打印等八十余项课程,利用每周五下午“新竹乐园”时间,创办人文社、智慧园、阳光苑、艺术宫,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拓展学生多方面兴趣。

3.基于教育空间开发的自主创生。学校抓住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的契机,充分挖掘学校各空间的育人价值,建设了以下课程:“新竹农场”课程,通过与专业农技人员牵手,融劳动教育、科技教育于一体;“新竹银行”课程,通过新竹成长存折储蓄好品行,融财商教育与自励教育于一体;“越己书院”课程,通过开展阅读推荐课程、开放电子阅读系统,融阅读教育与信息素养于一体……学校的教育空间开发与课程内容进一步融为一体,旨在建成一所真正属于儿童的学校。

(三)基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教学过程重建

1.基于大主题单元的结构化教学。在对学科教学内容育人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基础上,通过课程目标的重新架构、课程资源的超级链接和教学过程的整合融通,实现课程目标的多元达成。如在语文学科中“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的主题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访家乡的艺术”“采撷艺术之美”“我的拿手好戏”系列课程,促进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和综合素养。

2.基于学习工具开发的自主性教学。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学生需要拥有独立判断、选择和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自主式课堂的设计、学习工具的运用逐步达成。一方面,借助“单元导学单”“单元总结单”等,引导学生在整体关照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探索同中有异的人文主题;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单元阅读、单课阅读中梳理脉络,在单元复习时寻找结构,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式教学。把握时机,迎难而上,智慧选择,适者生存,是学校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领衔校,在融合式课堂探索中的指导思想。学校利用过去两年在“互联网+”课堂范式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采用“3+1”模式推进研究,即围绕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一次教研组内学科素养练兵,形成一份相对成熟的教学设计,再由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最后由每位教师完成一份课堂观察分析报告,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发掘学科育人价值的生长点。

(四)基于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教学评价创新

1.依托数据分析的全程式学习评价探索。2016年,天宁区整体加盟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课堂范式研究”,学校成为英语学科研究领衔校和语文、数学学科研究成员校。研究致力于通过实验,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具变革教师的思维习惯,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变革教学方式,创生出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范式。学校在上述探索中,尝试以数据为导向,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反馈优化闭环。一是尝试从教师经验走向实证数据,通过监控、追踪学生学习数据,为推断学生“学到了什么”,诊断学生现在“在哪里”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二是借助智能终端和应用来统计学生的高频错题和相关知识点等数据,弄明白学生“未学到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干预”,激发评价的预测功能;三是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现阶段所处的知识、能力水平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指定“应当到哪里”的目标,明晰“如何到那里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动能。

2.基于主题课程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创新。学校一方面引入质性评价,引导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唱一唱,将所思所獲具体呈现,也在多元呈现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创造;另一方面引入分级评价制度,与“新竹成长银行”的积分兑换联动,学生的参与、探访、挑战等都以3~5个新竹币的形式,记录到学生的成长存折上,可以兑换学习用品及体育器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挑战勇气。

3.基于资源共享的浸入式教师评价更新。随着成员校独立后成熟教师的大量回归和教师队伍的中间断层,很多教育教学经验值得总结、辐射和推广,学校尝试推进全科浸入式调研。一是调研时间拉长,做到全程全员参与;二是调研对象扩展,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变为对班级的整体调研;三是调研过程互动,通过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约课,老教师观察青年教师课堂,责任督学全面观测,召集教师集中座谈……旨在让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提升学生日常班级生活品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

国家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实践研究,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培养目标的时代定位,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所将“变革”精神融于血液的科研型学校,学校将不断更新理念,扎根实践,主动创造,为教育改革深化提供新经验,为课堂改革回归创生新路径,为集团优质均衡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J].人民教育,2018(13-14):12.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育人价值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试论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