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7-28赵亚辉祁桂云张旭光

现代企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政策

赵亚辉 祁桂云 张旭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壮大,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909万,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35万,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全国高职院校1400余所,学生规模近1200万,每年毕业生人数300余万,就业形势严峻且任务繁重。因此,高职院校科学、全面、系统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搭建双向沟通平台,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还不够高。高职院校虽然大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如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中心等,但一般都是管理职能突出,缺乏教育和服务职能,对就业指导服务功能重视不够、认识还不到位,甚至片面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宣传就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发布岗位信息、传授面试技巧等, 却忽视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个别高校甚至没有把大学生就业与生涯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畴,就业指导内容单一,教材陈旧且缺乏新意。此外,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简历制作、应聘技巧、发布信息等浅层内容上,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确定未来目标的规划等较少。

2.持续性缺乏后劲。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很好地贯穿整个大学周期,仅局限于大学生就业环节,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指导与引领。一直以来,很多高校没有对学生开展后职业化时代的跟踪调查和就业指导服务,也没有开设职场指导的相关课程,忽视了就业指导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3.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许多高校只设立就业指导中心,而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就业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就业指导队伍主要以政治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干部为主,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了解就业创业政策,还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关心关注国家大事,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相结合,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系统训练,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对就业指导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效果不佳。

二、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1.完善机构,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组织体系。①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高职院校要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全面领导与指导大学生就业与服务工作。机构的运行实行两级管理三级运作:院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市场开发、心理咨询、职业测评、图书资料等;系级成立教研室主任和专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就业指导小组,系主任直接负责,统一指挥;班级由辅导员和就业教师具体负责,引导和服务学生自主择业。②配备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加强就业队伍建设,在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认真遴选就业指导教师,并实行层级化管理。指导教师要成为就业工作行家里手,掌握扎实的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③建立就业指导研究中心。就业指导工作政策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在高职院校设立就业指导研究中心,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不断加强对国家政策、社会热门需求、就业前景预测、专业科学设置、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研究,让就业教育动心、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全方位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规范管理,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出台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与保障。①指导性就业政策。指导性就业政策包括部门职责、工作程序、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等,具有宏观性和长远性,如《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经济困难与困难就业学生救助办法》、《就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优化和完善。②鼓励性就业政策。一方面是鼓励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对工作热情、积极参与、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加大物质和荣誉奖励。另一方面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奉献社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到村任職等项目,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等。③常规性就业政策。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就业工作规范,编制就业工作指南,简历制作模板,参军入伍政策汇编等,做好毕业生就业补贴申领、档案保管、户籍转移、组织关系转接等。

3.围绕人才需求,构建职业素养培树体系。构建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的职业素养培树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①实施学业导师制。为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要向学生阐释职业教育目标、总体要求和发展定位,并根据每名同学的实际情况,对其选择课程、专业方向、学习方法、生涯规划等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学生既要完成好学业,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②实施特长生导师制。聘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行业工匠担任导师,筛选专业特长的学生,实行学徒制管理,与导师共同承担技术研发、技术服务、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全面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③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要面向行业,核心课程要面向岗位,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研发教材,教授方法与生产、实训相结合,教学方式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获取良好的职业能力。

4.以学生为本,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①市场调查。社会改革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巨大。学校要加强对专业匹配度、学生满意度、单位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理清学生就业层次、摸准市场需求、客观分析形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就业渠道,培养社会急需人才。②规范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建章立制,规范就业日常工作,如出台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科学编报就业方案,加强生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就业流程与档案管理等。③指导咨询。通过政策咨询、职业测评、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熟悉就业创业政策、认知职业、确定就业目标;通过心理干预,缓解学生学习与生活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和择业观。④信息服务。以学生为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采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自媒体及时向毕业生推送用工需求;利用网页、橱窗、宣传栏等,加大政策宣传,加快内容更新,加大信息发布。

5.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和完善就业指导市场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研究市场、培育市场、构建特色就业市场体系。①有形市场。加强与人社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参加综合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搜集岗位信息,为单位招聘和学生择业搭建平台;拓宽校园招聘主渠道,搭建就业创业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就业信息高效服务。②无形市场。随着大数据发展,就业工作已步入信息化的新时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加强网络链接,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有效互动,增强网络就业“双选”功能,拓展多元就业渠道。

6.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就业惠民政策,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①经费使用与管理。加大就业专项经费投入,奠定工作基础。就业经费主要用于硬件与软件建设,提升就业工作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②办公设施完备。就业指导部门办公设施完备,要有信息资料室、洽谈室、职业测评室、远程面试室等。③制度保障。制发就业工作意见,宏观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7.营造就业氛围,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宣传体系。①舆论是先导。加强宣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发展。②加强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宣传,增强毕业生自信心。多途径宣传就业促进政策,拓展就业新空间,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参军入伍,扩大科研助理岗位招募。③加强就业典型宣传,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多层面树立、多渠道宣传、多角度学习服务基层先进典型,提高学生价值追求,激发学生服务基层源动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增强形象性;召开报告会和座谈会,增强说服力;举行隆重热烈的表彰会,增强感染力。[课题来源: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00602051]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政策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政策
政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助企政策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