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地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2021-07-28胡雪君陈昌文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铜陵市铜陵黄梅戏

胡雪君,陈昌文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已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且种类繁多。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不仅展现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还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速以及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不同因素、条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戏曲风格的转变。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流布,其艺术样式和文化内涵因地、因时发生变迁。作为黄梅戏流传、成长与演绎的重要地域,铜陵地区的黄梅戏在皖江地区占有一席之地,戏曲工作者们在求新求变的道路上一直不懈努力着。

1 铜陵地区黄梅戏的发展概貌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兴盛于安徽安庆,在20世纪50年代铜陵地区也有了职业黄梅戏剧团的存在。虽然在剧团数量上铜陵相比安庆地区有较大差距,但它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黄梅戏在铜陵的艺术传播与发展[1]。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一度被称为“靡靡之音”,直到文革结束后,政府才逐步对地方文化事业进行扶持。1979年1月铜陵市黄梅戏剧团恢复建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铜陵县黄梅戏剧团与县委领导根据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和剧团现状兴办了黄梅戏演员培训班[2],而铜陵市文化馆也组建了业余实验黄梅剧团[3],慢慢的铜陵地区的黄梅戏有了起色,一些优秀剧目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在众多黄梅戏剧目中,铜陵地区也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曾获得1989年省第二届艺术节创作奖的《女人世界》,获得全国优秀现代戏剧目奖的《青铜之恋》以及荣获安徽省孵化计划优秀剧目奖和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具体详见表1。

表1 铜陵市部分黄梅戏代表作品

这些剧目在多地进行演出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除此之外,铜陵市艺术剧院、铜陵市戏剧家协会、铜陵市黄梅戏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黄梅戏的研究与推广活动,促进了铜陵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其中,铜陵市艺术剧院作为目前全市唯一国有的专业艺术院团是在原铜陵市黄梅戏剧团和铜陵市京剧团合并的基础上而成立的综合性表演团体,剧团在创新之余也在积极复排传统剧目,如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小戏《纺纱线》《双下山》等,努力让经典之作再现风采。

虽与安庆一江之隔,却隔不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戏剧改革背景下,铜陵市艺术剧院及全市黄梅戏爱好者不断反思、改良,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用专业带动黄梅戏艺术在本地的发展,进而铜陵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原创黄梅戏剧目。近年来铜陵市在创编黄梅小戏上不断尝试创新,创作出了新编黄梅小戏《昭君泪》《柳凤英开店》《和番前夜》,新编现代黄梅小戏《家风》《以大爱之名》《审夹克》等等集聚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优秀剧目。作为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小戏以轻松、幽默的表演风格讲述着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小故事。不同的故事情境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手法传递出勤俭节约、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思想主题,以戏曲艺术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增添了黄梅戏的现实教育意义。

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黄梅戏融入了时代精神,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政府和专业黄梅戏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铜陵市推行了线上线下双模式黄梅戏艺术活动,用艺术感化心灵。其中部分作品还彰显了铜陵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极大满足了人们对黄梅戏的需求,推动了黄梅戏艺术在铜陵地区的发展。如独具铜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御史夫人》,该剧从创作初期就曾多次召开剧本研讨会,精心打磨,以枞阳名臣左光斗的妻子为切入点,从左光斗身边人的角度折射出“铁骨御史”的清正廉洁,弘扬廉政美德。简明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唱腔以及生动精湛的表演,《御史夫人》受到了广大观众以及黄梅戏爱好者的喜爱与好评,并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这样国家级舞台上进行展演,为铜陵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黄梅戏在铜陵的发展除受到了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外,也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如“铜陵‘牛歌’主要发展在沿江、皖南地区,属于汉族民歌,是一种‘民间童歌’的音乐形式。”[4]黄梅戏《刘三姐》选曲“什么结子高又高”中的旋律就与铜陵牛歌的部分旋律相同。此外在一些铜陵创作的黄梅戏作品中也能看到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身影。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铜陵地区的黄梅戏艺术正通过创新作品的形式向外输出,将地域特色文化如青铜文化和矿山文化有机融入,潜移默化地传播地方文化,提升了铜陵市的文化影响力。

2 铜陵地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

“黄梅戏走过的路,是一条不断拓展自身、扩大影响、形成独特艺术个性的路。”[5]铜陵地区的黄梅戏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区域地理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各类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在剧目题材、伴奏音乐以及服装与舞美方面不断拓展,使黄梅戏在铜陵焕发新的生机。

2.1 剧目题材方面

黄梅戏的剧目题材丰富,主要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相关联,体现民情、民意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如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女驸马》就是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剧目,在反对封建思想的当时社会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时代在发展,戏曲艺术根植于生活,黄梅戏的题材内容也围绕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同时黄梅戏也被不同的区域文化浸润熏陶而富有地域特色。

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的“中国古铜都”铜陵,是一座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及矿产资源的城市。铜陵北与省会合肥交界,南与池州相连,东与芜湖接壤,西与安庆毗邻。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新建,铜陵人的出行越来越便捷,文化交流也随之更为畅通。而作为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铜元素不仅影响着世世代代铜陵人,对铜陵的文化艺术也颇有影响。

铜陵市黄梅戏剧团创排的《青铜之恋》是一部具有铜文化地域特色的现代黄梅戏,也是铜陵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黄梅戏剧目。其主要以矿山为背景,讲述了矿长马大铜与赵月儿以及留洋归来的雕塑家卢青青之间的情感故事。[5]《青铜之恋》以铜工艺品公司的艰难处境为开端引出人物,创造性地将铜陵的青铜文化、矿山文化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使更多的铜陵人感同身受,拉进了黄梅戏与人们的距离。同时作品也以不同形式传播了铜陵的历史文化,对铜工艺的宣传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伴奏音乐方面

早期黄梅戏的伴奏音乐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小鼓、小锣等,形成了“三打七唱”的伴奏形式。[7]但由于专业戏班的出现以及戏中情绪的需要,伴奏形式进而演变加入了高胡、笛子、笙、三弦、琵琶等乐器,逐渐有了小型民乐团的伴奏形式。到了五六十年代,黄梅戏在音乐创作上逐步专业化,不仅有专人创编伴奏,还打破传统将西洋乐器融入其中。而如今,黄梅戏的伴奏音乐已不同以往,有专业的戏曲乐团伴奏,在部分作品中还可以听到流行、摇滚甚至音乐剧等不同元素的融入。巡演时一些剧团为避免乐队队伍过于庞大,更是会提前将伴奏音乐在专业录音棚中录制好以备演出使用。

铜陵市艺术剧院除黄梅戏演员外还有一批器乐演员积极推动着铜陵市黄梅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戏曲伴奏方面,该院专门成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乐团,负责剧院戏曲演出的伴奏任务。以《青铜之恋》为例,剧目中全新的戏曲伴奏风格更好的诠释出了现代都市的风格特征。在运用传统黄梅戏伴奏乐器外,融入了电声乐器以及西洋乐器来为作品进行伴奏,观众在欣赏表演时部分场景还会看到电声乐队的演奏。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使整个剧目更加流行化、现代化,丰富了黄梅戏音乐及其表现形式,有力的推进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是铜陵市黄梅戏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

伴奏音乐的变迁也从另一层面推动了黄梅戏唱法的变化。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梅戏与说唱艺术的结合,语言上也运用了安徽普通话,使剧目更具有地方性特色,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打破了对黄梅戏的固有思维,对其新颖的改变产生兴趣。

2.3 服装与舞美方面

黄梅戏的剧情、台词、唱腔、服饰等皆有其独到的美感,其中服装作为黄梅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呈现出剧目所处的时代特征,还巧妙的诠释了人物的职业、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等等。和音乐家爱惜自己的乐器一样,黄梅戏演员对自身的“行头”也是极为爱护的。对于不了解黄梅戏,不了解戏曲的人来说,可能认为黄梅戏的服装都是长袍、水袖、宽衫,其实相比早期以简单轻便为主的服饰,近年来黄梅戏的服装打破了传统服饰的局限更加精细和舞台化,不同时尚元素、地域文化元素的添加,服饰颜色的大胆对比以及新兴服装材料的选择,更便于黄梅戏演员的穿戴,同时更利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戏剧本身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黄梅戏的变革过程中,一些新编现代剧更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来贴近题材,还原时代特征。铜陵市在积极创编新剧目的同时也顺应黄梅戏艺术的文化变迁,精心打造的新编现代黄梅小戏《以大爱之名》是以铜陵好人胡晨为原型创作的,反应了退伍军人无私奉献,在病重之际心中仍饱含大爱的感人故事。展现这样现代题材的内容,传统黄梅戏服饰已不符合现实需求,作品通过病床上摆放依旧整齐的被子和军帽,细节处彰显了主人翁退伍不褪色的人物个性,不同职业服饰的穿戴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可以让观众快速捕捉到人物的角色信息。

灯光、道具、布景等也同时影响着一出戏的整体效果。最初,黄梅戏的舞台仅仅是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的简单摆设。在演出环境变化升级后,幕布以及各类道具的出现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感并提高了人物表演的感染力。如《青铜之恋》月儿出场时,将“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标语牌以及“铜都大道”指示牌当作人物背景,增添了作品的时代感,体现了戏剧本就是源于生活的特质。

3 铜陵地区黄梅戏的文化传承

多年来,“安徽紧紧围绕‘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演促繁荣,持续推进黄梅戏艺术发展。”[8]据调查,铜陵地区的黄梅戏传承主要依托于铜陵市艺术剧院,该院现有黄梅戏演员24人,曾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突出贡献单位奖并在2020年荣获全省“送戏近万村”最佳演出剧团荣誉称号。基于现状,可以从人才培养持续化、剧目创编时代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三个路径着力推动黄梅戏在铜陵的文化传承。

3.1 人才培养持续化

黄梅戏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推进的一项工程,是需要专业演员、编剧、舞美、导演以及后期制作等方面人才通力协作将老一辈艺术家的技法、精神、品质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在此过程中青年黄梅戏后备人才队伍的萎缩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才能保证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始终洋溢着处于上升状态的青春活力”[9],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艺术传承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安徽部分高校已开设黄梅戏表演专业,通过专家授课、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等方式,促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更加专业系统化。同时,铜陵市艺术剧院坚持“以老带新”的方式致力于推动青年演员的培养,以铜陵市黄梅戏主要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市艺术剧院院长王丽娟为领军人物,带动了一批青年黄梅戏演员。至2017年铜陵市艺术剧院已有12人具备高级职称。但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对黄梅戏创作、导演、团队管理等关键人才、复合型人才也应加大培养力度。因而需整体上以分类培养的方式强化综合素质,打破以往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政府部门则需加强财政扶持,不断完善后勤保障体系,相关单位也可适当增设实习或就业岗位,为黄梅戏人才的输入以及队伍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黄梅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只有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学者本身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政府、企业、剧团之间可多创造实践机会,以协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提升青年储备力量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各职业、非职业剧团内部也应注重团队的专业化建设,拓展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培训,或选拔人员外出学习,如铜陵市戏剧家协会曾组织人员赴安庆观摩学习国家一级演员杨俊主演的新编黄梅戏《妹妹要过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铜陵市艺术剧院、铜陵市黄梅戏协会以及铜陵市演艺爱好者协会纷纷组织开展线上了学习培训活动,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专业辅导,完善黄梅戏技艺的传承。在剧团内部也可开展专业技能评比活动,为更多的青年演职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和交流专业技能的机会。

3.2 剧目创编时代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繁盛,都不是单一形态的延续、传承和自我孤立的衍化、发展,它必然要经过与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融合,最终改造、整 合、创新成为自身独特的文化系统。”[10]黄梅戏的发展需从根本上优化剧目本身,做到剧目内容、风格、演出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让黄梅戏与当代生活对话”[11]用优质的剧目感染更多人,为艺术传承提供不竭动力。

一方面对于传统剧目不能一直墨守成规,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剧团的潜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如复排、改编传统剧,在保留剧目原本特色的同时,修改其原本不合理的剧情、略显粗糙的台词以及调整一些混乱繁复的结构等等。适当的增加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剧情需要的创新动作,或是适当改善舞美,去掉累赘的设计,做到在优化剧目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剧目深度。

另一方面要分析探索黄梅戏市场,顺应时代发展,创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剧目,用艺术的手段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情感呈现出来,因地制宜的创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引起观众共鸣的剧目。就铜陵地区而言,将铜文化、矿山文化等地域文化与黄梅戏结合可以有效彰显地方特色。同时也可以铜陵地区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创作源泉,深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取当下的流行元素或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创作出更能反应现代社会精神风貌的,更具有时代性以及趣味性的新题材新剧目,拉近黄梅戏与观众,特别是与年轻人的距离,让更多不了解黄梅戏,甚至没有听过黄梅戏的年轻人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3.3 传播渠道多样化

多样的宣传渠道是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铜陵市政府有关部门、铜陵市黄梅戏剧协会以及铜陵市艺术剧院等单位通力协作,不断加强对黄梅戏艺术的宣传。在以往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基础上,相关部门精心组织了黄梅戏进社区、进万村、戏迷票友艺术节、黄梅戏名票汇演等线下文化惠民活动。其中铜陵市党的理论政策百姓说唱团巡演活动将黄梅戏与党的理论政策相结合,寓教于乐,观看演出之余引导群众学习党的理论新知识。多种宣传活动的不断展开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也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传承推广了戏曲文化。

2016年起作为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试点市的铜陵,积极举办了戏曲艺术进校园展演活动,以黄梅戏为重点,每年十几场次的“进校园”活动,促进了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搭建了感受戏曲魅力的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创新戏曲进校园的路径上今后也可尝试开展线上黄梅戏“云课堂”,通过慕课、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云”上学习与宣传,利于碎片化的精彩视频吸引更多注意力。

在多渠道的传播过程中,网络直播作为新兴媒介成为了传播黄梅戏艺术的新形式之一。其便捷的操作方式与庞大的用户群体,使黄梅戏的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传统艺术的宣传范围扩展到国内外诸多地区。铜陵市艺术剧院的黄梅戏《御史夫人》作为2020年安徽十六市剧场复苏演出季的其中一部分,更是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民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黄梅戏演出,也在致敬抗疫抗洪英雄的同时为黄梅戏艺术本身增添了不少影响力。

不同形式的黄梅戏宣传将一部部感人肺腑的剧目推送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但在传播艺术文化的同时也要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在每一次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之后应及时收集演出反馈,了解观众需求并做出适时的修改,打磨戏曲本身。

4 结 语

多元文化时代,人们生存环境与审美标准的变迁促使着戏曲艺术不断突破。黄梅戏作为安徽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即使面临一些不利的发展境地也未停止求新求变。社会的现代化促使着铜陵地区黄梅戏艺术在剧目内容、伴奏音乐、服装、舞美等方面的发展,而黄梅戏艺术之所以能够传唱之久,更是世世代代黄梅戏艺术家、传承人、政府以及各界黄梅戏爱好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当下铜陵地区的黄梅戏艺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的碰撞中,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融合创新,结合当地特色,采取更多措施,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保护传承好这份文化财富,这样才能促进黄梅戏艺术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铜陵市铜陵黄梅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