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务纪实节目的话语建构特征探析

2021-07-26张蒙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摘要:本文以话语理论为基础,选取警务纪实节目《巡逻现场实录2018》作为研究案例,从宏观主题到微观文本,对该节目的话语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警务纪实节目通过对“警、民、媒”三者的话语建构,呈现真实的警民接触场景,为警民双方都提供了表达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双方“被定义”的情况,对于消解警察刻板印象、维系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纪实节目;警察形象;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145-02

一、警民对抗性话语的产生与警务纪实节目的出现

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公共机构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警察相关的社会话题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舆论关注。相较于正面报道,涉警的负面报道更易于传播和引发广泛的讨论,因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网民情绪化、非理性化的言论表达,都使警察群体在网络空间面临巨大的话语危机。警察话语处于被动甚至失语的状态,使警察常被推到某种“对立面”,催生了网络空间的对抗性话语。罗伯特·考斯特提出了“对抗性话语”的概念,用来形容对主导性话语进行反抗的某种替代性话语形式[1]。富含对立情绪的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中反复发酵,最终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刻板形象,使對立的双方被简单地“定义”。

警务纪实节目从日常警务工作出发,呈现真实社会事件,既满足了公众对警务工作的好奇心,亦观照了现实。东方卫视于2018年11月推出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一档全景式的警务纪实节目,共12集,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呈现了上海巡逻警察执勤工作的日常。此类警务纪实节目的出现展现了真实的警民互动、沟通场景,赋予了基层民警话语权,塑造了亲切、专业的基层民警群像,对于改善警察刻板印象、消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对抗性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宏观到微观:警务纪实节目的话语建构特征分析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营造出的拟态环境是公众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媒介具有建构现实的重要功能。媒介对警民双方话语的建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警民关系的认知。

(一)宏观主题

话语研究学者梵·迪克认为,“主题是对话语的全局性、宏观层次上的研究”[2]。《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的每一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作为宏观文本的主题,可以展现出节目创作者试图传递的主要意图和价值观念。该节目的主题主要围绕警察在不同情况下的工作内容进行设置,如第五集《风雨来临时》讲述了警察在台风来临时的执勤情况,第七集《亲爱的小孩》主要涉及警察对儿童走失、青少年与父母间的冲突等问题的处理。

“主题是对话语的全局性、宏观层次上的研究”,而“宏观结构是由命题群组成的”[2]。次级命题构成了节目的主要话语文本,是为了补充主题而进行的更细致的探究。《巡逻现场实录2018》每一集都会围绕主题选取多个真实案例进行呈现,这些事件背后蕴藏着大大小小的次级命题。其中包括民警扎实的工作素质和敬业态度,公安系统建设的完善和有序运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犯罪等现实问题,以及警民的冲突与交往等等。根据每集的主题,次级命题的设置侧重有所不同,例如第五集《风雨来临时》更多展现了在灾难来临前警察为民服务的温情时刻;《天网与地勤》旨在介绍公安的反诈骗体系和智慧公安建设,更多地展现了公安力量。但是可以发现,每一集节目都是在主题下如实地反映警民相处的真实情况,并给予公安机关和一线民警充分的话语表达空间。

(二)“警、民、媒”三者的微观话语表达

话语角色是话语建构的重要一环,对话语角色问题的探讨是对言论主体进行的分析。警务纪实节目中涉及的话语主体可以划分为“警、民、媒”三方,即以节目创作者为代表的媒介话语,以一线民警为主体的警察话语,以事件相关人群为代表的民众话语。

1.警察

警务纪实节目以一线民警作为叙事主体,客观真实地塑造了基层民警群像。通过对警察日常巡逻及警情处理的描绘,可以展现出其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比起处理特大案件,巡逻民警的日常工作更多是调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纠纷,处理百姓遇到的“困难事”,以及说服教育违法人员等。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对警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思维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在第二集《冲动的代价》中记录了一件顾客与店员间因沟通不当发展到肢体冲突的事件。警员王远刚耐心稳定双方情绪,用理智和法律来劝导双方。“这个社会是人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去适应人,有些事情当我们发生冲突之后,要通过一个正当的途径去解决”,在他的话语中足见一线民警的睿智和专业。

另外,巡逻民警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警车上开展巡逻工作,节目在警情中穿插了一些民警在警车中的闲聊场景,既缓和了案情纠纷制造的紧绷气氛,也侧面展现了民警生活化、私人化的一面。在第二集《冲动的代价》中,民警马晓亮调解完情侣感情纠纷后,在巡逻车内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同事笑他为女朋友取名“女皇帝”,马晓亮笑着回应,“我一直觉得对老婆一定要尊重,所以在我心目中就像皇帝一样”。这一个短短的片段,既呼应了前后剧情,也使警察形象更加真实。

2.民众

民众作为事件的主体,也是警务纪实节目中重要的“表达者”。节目中选取了多元化的民众主体,包括案情涉案人员、亲属朋友、见证者、围观者等多重视角,从细节处体现民众的真情实感,从话语中显现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思。

节目中有很多违法人员并非大罪大恶的坏人,只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或在冲动之下酿成了恶性后果。在第二集《冲动的代价》中,一个快递员违章驾驶摩托车,在看到民警后掉头逆向逃窜,在警局审问中也拒不配合。在民警的耐心安抚下,他才道出心声:“我们送外卖的,一天挣不了几个钱,逮到了就五十块,挣钱也不容易。”对违法人员的话语进行呈现,可以反映出当事人做出该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引起受众思考和自省。通过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产生后果的呈现和知识普及,可以教育观众,震慑违法人员,减少类似的损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另外,对警民接触的呈现在节目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既有民众对警察工作的认可,也有许多冲突和不理解。在第十一集《天网与地勤》中,根据电信网反诈骗中心的预警,有居民疑似收到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此类警情需要民警第一时间介入并进行上门劝阻,而受害者丈夫见到民警的第一句话便是质问:“你们一天要来几次?”面对被害人的不理解,民警依旧认真负责地反复确认和走访,最终才使当事人及家属正视自己被骗的事实,中止了继续转账被骗的行为。这些事件对警民双方的态度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可以窥见警民关系的真实情况。

3.节目创作者

节目生产者是媒介话语的代表,其情感倾向可以通过主题设置、后期剪辑、画外音等多种叙事、编辑等手法体现。作为一档全景式纪实节目,《巡逻现场实录2018》摄制组昼夜工作在上海36个基层派出所,跟拍了近200位一线民警,与民警一同出警巡逻,拍摄了748个事件。在节目后期制作中,尽量抹去了创作者在场的痕迹,还大量采用了执法记录仪拍摄的画面,力求还原真实场景。通过对警情的选择与呈现,间接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意图。节目站在宏观层面,以主流价值观念为指导,给予了警察群体更多的话语空间,但并没有忽视民众的话语表达,通过对案例的恰当选择,从多方进行了话语角色和空间的设置。

画外音是节目创作者进行话语表达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节目画外音承担的主要功能有语境介绍、描述案件背景、提示治安小课堂、讲述事件结果、总结升华主题等。借助旁白,媒体彰显了其责任意识和担当,也通过话语向观众传递了理性思考。在12集节目的末尾,一长段画外音作为节目的结束,表达了节目组对警察群体的敬意。“2018年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六年实现‘双提升,并创历史新高。全市报警类110,违法犯罪案件接報数同比分别下降18.2%、20.8%,升降之间,看似只是数字的累积,但每一个百分号的跳动背后,是全市五万公安民警和他们家人的倾力付出。”

三、警务纪实节目话语建构的现实意义

(一)消解对抗性话语,重塑警察形象

警务纪实节目给予巡逻民警以话语空间,呈现出一线民警的真实日常,塑造了爱岗敬业、真诚温暖的基层警察群像。通过对节目的观看,民众对民警及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进了对警察工作的理性认同和理解,可以改善执法人员形象。民警在工作中体现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公安机关体系的健全和力量的彰显,都增强了民众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警民的认知偏差,对于融洽警民关系、消解对抗性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映照主流价值观念,于“情、理、法”的交汇中促进社会和谐

大众媒介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应坚持主流价值观,正向引导受众。警务纪实节目立足微观视角,从微小案件中观照社会,用小事汇集大爱,于生活日常中显现正确导向。节目中对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生命问题的讨论,具有哲理启示意义,可以在警民对话中唤起观者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反思。节目中处处穿插着法律普及和思想教育,创新了法治教育的表达方式,有利于震慑不良违法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四、结语

作为城市的守卫者,警察不是国家宣传片中“伟光正”的象征、警匪片中帅气强势的代表,而是一个个在岗位上努力工作的平凡个体,这正是警务纪实节目中展现的警察样貌。纪实节目镜头下的民警既有执法者的雷厉风行,也有普通人的人情冷暖,更加鲜活、真实。

参考文献:

[1] 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对抗性话语再生产[J].新闻传播研究,2014,21(11):70-79,126.

[2]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8,33-34.

作者简介:张蒙(1998—),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新媒体。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