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语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4的语义演变

2021-07-25陆淼焱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复制语法化

【摘 要】文章讨论了壮语德靖土语言说动词的语义演变。在动词阶段产生一系列演变;存在从言说动词到标句词、从言说动词到话语标记、从言说动词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等语法化路径;还有少量通过复制形成的标记。

【关键词】壮语德靖土语;言说动词;语义演变;语法化;复制

【作 者】陆淼焱,百色学院副研究员。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32-0010

当前国内对言说动词语义演变的讨论,多集中在汉语。如方梅、赵询思、随利芳、刘芳、玄钥、范一文、丁健等,他们或构拟汉语言说动词的语法化路径,或考察“说”的虚化情况,或考察言说动词语法化带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的改变,或就某个功能做深入讨论。1一些成果从历时层面开展研究,如汪维辉,杨凤仙,郭颖洁、李诗等有过讨论。2部分成果是对“说”类话语标记的讨论,如李宗江,侯瑞芬,尹海良,王森,董秀芳,于静丽,刘嵚,盛继艳,吕建国,龙铨,陈玉婷,易正中、王立杰,乐耀,李丽娟,苏琳琳,李晓津,刘祥祥,施伟伟等做过讨论。3还有部分成果是对汉语方言言说动词的考察,如张安生、黄映琼分别讨论了西宁回民话和梅县方言的言说动词。1有的成果进行了跨语言的比较,如阮垂玲对汉语和越语言说动词进行对比。2个别成果是对壮语亲属语言言说动词的讨论,如王艺瑾对泰语言说动词[wa:??]的传信功能进行了研究。3但对壮语言说动词语义的研究成果,目前鲜见。

在世界各种语言中,言说动词使用频率极高,据目前所见报道,言说动词的语义演变(语法化)有很强的共性,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究世界语言的发展共性。本文我们拟对属于南部壮语的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4进行讨论,以厘清其语言演变规律,及其与其他语言演变的异同。

据我们观察,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4有以下几条演变路径:

一、动词阶段的语义演变

作为实义动词,德靖土语ja4包括以下几个义项:

(一)“说,讲”

te1ja4 le?u6  ja5.他说完了。

他说 完  了

这是ja4的本义,不带宾语。

(二)告诉

ηo5   ja4   ma5  khau3 pan2  ja5.我告诉妈妈饭熟了。

我 告诉  妈   饭   成  了

跟他人说事情,事实上是将某些信息传递给他人,即,“说,讲”在语义上与“告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说,讲”义扩展,发展出“告诉”义。ja4指“说,讲”时,其动作并无对象,即,ja4可以没有宾语。而当其演变为“告诉”义后,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变化是,ja4后必须带宾语,即,该动作是有对象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ja4后无宾语,则可能有两解:(1)动作无对象,主语进行的“说,讲”并不针对任何对象。此时词义仍为本义“说,讲”,未演变到“告诉”义。(2)动作有对象,但此对象是听说双方共知的信息,只是因双方共知,所以省略。如:

?o5      ja4 khau3  pan2  ja5.我说饭熟了。

我    说  饭   成   了

有两解:(1)“说”无对象,主语不针对任何对象发出“说,讲”的行为动作。(2)ja4后省略了宾语,该宾语是ja4这一动作的对象,有可能是听者,也可能是听说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所以,上例可以补齐为:

?o5   ja4  (ni5)  khau3  pan2  ja5.我告诉(你)饭熟了。

我  告诉  (你)   饭   成   了

?o5     ja4  (ka5? i5te1)  khau3 pan2  ja5.我告诉(他们)饭熟了。

我  告诉     他们       饭   成  了

(三)转达,转告

ni?  ?i?? h?i?  te? l?u?  ni?,  ma??o?  ja?  te?.你想让他知道的,我来转告他。

你  想  给   他  懂  呢   来 我  说  他

此义由“告诉”义发展而来。典型的“告诉”,是言者对听者做直接传达,一般不通过中介。“转达,转告”则是由第三者间接传达。即,听者希望向第三者传递的信息,由言者进行转达,转告。显然,表直接传达的“告诉”义加以扩展,可表达间接传达,于是产生“转告,转达”义。

需要说明的是,德靖土语从“古平话”中借入l?n?“论”,l?n?也可指“告诉”“转达,转告”,目前与ja?同现。在与ja?的竞争中,l?n?渐占上风,使用频率上逐渐超过ja?。l?n?借入德靖土语后,其演变路径和ja?一样,也是“‘告诉>‘转达,转告”。

(四)责备,批评

k?n?  kja?n?  tso?  tsei?  ?a?i?   ja?   l??.懒人就是被批评啊。

人    懒     就  是    捱   批评  啊

?o?   ja?  te?  ja?, te?  ki?  ki?.我批评他了,他很生气。

我  批评 他  了  他  气  气

向听者发出言说动作,言说的内容有时包含责备和批评,ja?便逐渐产生“责备;批评”义。与“告诉”义一样,“责备;批评”义也是由对象有指向的。这时ja?为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

(五)提醒,劝告

?o?  ja?  ni?   mei?  sei? wa?k?n?  ke?  pan?  la?i?  na?u?.我劝你不要和老人闹别扭。

我  劝  你   不要  和    人    老   成   凶    不

向听者发出言说动作,有时是对对方进行提醒和劝告,ja?遂逐渐产生“提醒,劝告”义。

ja?发展出“告诉”“责备,批评”“提醒,劝告”义后,须带宾语,宾语为谓词性成分。

(六)使令动词

ja?可充当使令动词,意义接近“叫(人做……)”,但含“邀请”义,可译为“请”。

?o? pai?  ja?   la?u??ai?  ma? kin? khau?.我去叫(请)老师来吃饭。

我  去  叫     老师   来  吃   饭

我们认为,使令动词ja?来自“告诉”义。我们推测,其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

(1)S1+ja?(告诉)+O,(S2)+V。

(2)S+ja?(叫)+O+V。

即,第一阶段,ja?O之后存在语音停顿,语音停顿右侧的小句,是S2要进行的动作,S2常省略,S2=O。V承载的内容是S1告诉O的要O进行且未施的动作。第二阶段,语音停顿消失,S2省略,ja?不再表示“告诉”,而是体现使令意义。“S+ja?(叫)+O+V”指“S叫(请)O做某事”。

例释如下:

第一阶段:ni?   ja?    la?u??ai?, ma? kin? khau?.你告诉老师,来吃饭。

你  告诉    老师    来  吃  饭

第二阶段:ni?   ja?    la?u??ai? ma? kin? khau?.你叫(请)老师来吃饭。

你   叫     老师   来  吃   饭

我们对ja?作为动词的演变进行构拟,其演变路径为:

责备,批评

提醒,劝告←“说,讲”→告诉→转告,转达

使令

二、从言说动词到标句词1

(一)引语标记

ja?充当引语标记时,位于言说动词之后,作为连动结构的后项,但不表实义。其有无,对句义无实质作用。如删除,语句仍可接受。作为连动结构的后项,在前项动词不带宾语的情况下,两个言说动词可以只保留一个。ja?后所引述内容,在句法上可以自足。

ja?可引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1.直接引语

ni?  ta?u?  pai?  l?n? pa?  ni? ja?,  ?o? mei? pai? lun? kin?  khau?na?u?.

你   返   去  告诉 爸  你  說  我  不  去   家  吃   饭   不

你回去告诉你爸说,我不回家吃饭。

引出直接引语时,后续小句无需改变指称。如此例,言者默认为第一人称,后续小句以第一人称为主语,指称不改变。

2.间接引语

te?  l?n? ja?,  pa?  te?  ?a?m?  ta?u? ma?.他告诉说,他爸爸刚回来。

他 告诉 说   爸  他   刚    返   来

引出间接引语时,后续小句主语不再是第一人称,指称根据需要叙述的内容改变。

我们在下文还要讨论ja?的标记词功能,其在向标句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中间阶段:ja?可置于感知义动词之后,这个阶段,ja?后的引语皆为间接引语。如:

?o?  t???  ?in?   ja?,  te?  mei? ma? na?u?.我听到说,他不来。

我   听   见   说   他  不   来  不

te?  nin? nai? ja?,wan? pjok?  j???ka?i?  me?n?  wan? ha???.

他  记  得  说   天  明     应该     是    天   圩

他记得说,明天应该是圩日。

ja?充当引语标记时,其所在小句一般居前,如以上兩例。但根据表达需要,也可与后续小句互换位置,如:

te?  mei? ma? na?u?,?o?  t???  ?in?  ja?  ?a?.他不来,我听到说。

他  不  来  不   我  听   见   说  啊

wan? pjok?  j???ka?i?  me?n? wan? ha???, te? nin? nai? ja? ?a?.

天   明     应该    是    天   圩   他  记  得  说 啊

明天应该是圩日,他记得。

两小句位置互换后,虽可接受,却并不自然。ja?所在的小句后一般要加一个语气助词?a?,说明引语标记ja?所在的小句居后时,须带标记。说明,这样的语序并非常式。

ja?成为引语标记,先从直接引出言谈内容开始。即,最初,言者是将所引内容按原样表述;之后,所引内容不再按原样表述,而是通过改变指称对象把第三者的言谈内容传递给听者,于是逐渐演变为间接引语标记。ja?最初与言说义动词搭配,随着搭配关系泛化,不再局限于言说义动词,进而与感知义动词搭配。

言说义动词演变为引用标记,存在跨语的复见。纳马语(Nama)、特维语(Twi)、库萨西语(Kusasi)、卡惠拉语(Cahuilla)、萨拉马卡克里奥尔英语(Saramaccan CE)、苏里南克里奥尔英语(Sranan CE)、西非皮钦英语(West African PE)、泰语(Thai)、高棉语(Khmer)、瓦伊语(Vai)、莱兹金语(Lezgian)、布卢语(Buru)都有类似的演变。上古汉语的“云”也有引语标记用法;西宁回民话“说(着)”,动词>引语标记。[1]366~368可见,ja?演变出引语标记符合多种语言的共性。

(二)传信标记

所谓传信范畴,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者往往有意无意交代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途径,明示或者暗含其所持的立场与态度。传信范畴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手段不同。[2]1具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常常借助形态尤其是动词词尾屈折变化表现传信范畴,而作为孤立语的汉语、壮语,形态变化不发达,传信范畴多借助词汇或句法手段加以表征,其中所使用的标记方式我们称为“传信标记”。

引语,指言者知道信息来源,所以引语标记ja?所引信息都是确知来源的。当ja?所引内容扩展到来源不确知的信息,遂演变成传信标记。

mei? k?n? ja?, la?u?pa?n?    nei? ja?.有人说老板跑了。

有  人   说    老板       跑  了

le???  k?n? ja?,pha?u? pu?  la?i? ko? mei? nai? na?u?.有的人说多跑步也不好。

有的  人  说   跑   步   多  也  不  好  不

我们把这个阶段归纳为表达式:S+ ja?,X。S是不确定身份的人。

据我们观察,德靖土语ja?由本义“言说”演变来的传信功能不发达,我们仅观察到少量例子。ja?作为传信标记,更多来自语义复制,我们将在下文讨论。

(三)准标句词

ja?进一步虚化,可搭配的动词不再限于言说义动词。这时候,ja?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引语标记用法的痕迹。形式上,ja?仍作为连动式的后项,但本质上,其已成为附加在前项之后的一个附属成分,词义基本失去。体现在:其前动词不可删除,而ja?的有无并不影响表义。同时,ja?所在小句和后面小句位置不能互换,与其充当引语标记时两小句位置可以互换不同。

1.ja?在认识义动词之后

这时,不带ja?的小句类似直接引语,ja?仍有作为引语标记的痕迹。

ha?u? la?i?  k?n? jin?wei?  ja?, khau? ?ei?  tha??  si?sa??? ma?.

好    多   人  认为    说  米   买   从    市场   来

好多人认为说,米从市场买来。

2.ja?在静态动词或系词后

这时,ja?与抽象动词连用,言说义完全丧失,但引语标记痕迹仍在。前后小句相当于具有解说关系,后小句是对居前带ja?小句主要内容的解说,两小句的意义具有同一性。ja?前后小句位置不能互换。

(1)ja?在静态动词后

te? hat?   pei?  ka??? pin?  pan? ja?,  te?  tok? ?ei? mei? na?u? k?n? ko? na?u?.

他 做   这样   讲   变   成  说   他  读  书  不   不   人  供  不

他這么讲变成说,没有人供他读书。

这类句子可以归纳为以下表达式:S+V静态+ja?,X。ja?前一般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X一般为一个主谓结构的小句。这个表达式包含“S体现为X”义。

(2)ja?与系词连用

ni?  ti?   w?n?thi?   me?n? ja?,   tok?  ?ei?  tha?i?  no?i?   la?i?.

你  的    问题     是   说    读  书    太    少     多

你的问题是说,(你)读书太少了。

te?  ka???  pei?   tsei?  ja?,   mei?na?u?  k?n?  jo?? kwa?  te? na?u?.

他  讲   这样   是   说     没有     人  厉害  过   他  不

他这么讲意思是说,没有人比他厉害。

这类句子可以归纳为以下表达式:S+系词+ja?,X。该表达式隐含:S=X。

ja?与系词连用的用法已与标句词接近,但虚化程度还不够。体现在:(1)形式上,ja?仍然是连动结构的后项,居后小句不与它产生句法关系,在句法上仍然是自足的。(2)ja?与其本义“言说”距离加大,“言说”动词本具有的“行为”意义已经很不明显。同时,ja?可引导从句,这是标句词的重要属性。因为具有这个属性,带ja?的小句和后续小句位置不能互换。这应该是ja?作为引语标记向标记词演变的中间阶段,我们称之为“准标句词”。

(四)标句词

以上讨论显示,作为准标句词ja?,其本具有的作为实义词的词汇意义显现出丧失的趋势,而语篇衔接功能得以凸显,说明其正向功能词演变。ja?进一步虚化,可以完全脱离原来的连动结构。

作为标句词,ja?充当释名从句标记,其引导的小句是对句内某个名词性成分语义内涵进行解释。我们按ja?前的名词性成分的功能进行分类:

(1)言语行为名词性成分

kja???  ma?n? tsin?  l?m?  ne?u?,  ja?  te? nei? ja? l??.村里传很多消息,说他跑了。

间     村    传  大量   一    说  他 跑  了 了

(2)认识义名词性成分

p?u?  ni?  l???  ja???,  ni?  mei? pu? mei?  ku?ki?,  ja?  ?ei? t?i?  ta?u?  ma?.

时   你   下   乡    你  有   不  有   估计   说  时  何   返   来

你下乡时,你有没有估计,说你什么时候回来。

(3)一般名词性成分

?a?m? khja? than? ?an? ki?wei?  ne?u?,  ja?   nai? j?u? lun? kin? khau?.

刚    找   见   个  机会     一   说   得  在   家  吃  饭

刚找到一个机会,说在家吃饭。

te?ma?ta?? tsa??mei??ak? ?i? si?ke?n?,ja?wa?k?n?ke?kin?khau?.

他 忙 以致 未曾  有 任何 点儿   时间       说 和  人  老   吃  饭

他忙得没有一点儿时间,和老人吃饭。

ja?所引导的小句内容等同于前小句末名词性成分的实际内涵,如上例的ki?wei?“机会”。

我们所列三类ja?充当释名从句标记的句式,共同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ja?后小句语义“同一”。我们把它们归纳为同一个表达式:S+V+N,ja?+X。X一般是一个谓词性成分。隐含的意思是:N应该是用以X的。

ja?充当标句词,ja?成为后续小句的开头成分,后续小句从原本的从句升格为主句。且,后续小句在句法上不能自足,不能单独进入篇章。

方梅列举出判断北京话“说”成为标句词的四条标准:

a.表示小句之间的句法关系,不表示行为。

b.ja?完全失去动词的句法属性,不能像谓语动词那样被副词修饰,也不能附加时体成分。

c.附着在小句句首。

d.其所在小句句法上不能自足,不能独立进入篇章。[3]

她认为如果只具备前两项,应视为准标句词;全具备的才是标句词。我们借鉴方梅的观点,同样举出判断ja?作为标句词的四条标准,而如果仅具备前两项的,我们也认为应是准标句词。

以上我们讨论的准标句词符合前两条标准,不符合后两条标准。而以上讨论的标句词的例句,都符合这四条标准。

根据上文的讨论,我们认为,壮语言说动词ja?演变为标句词,应该经历了如下阶段:

a.S+ja?转告,X;

b.S+V言说义+ja?,X直接引语;

c.S+V言说义+ja?,X间接引语;

d.S不确定+ ja?,X;

e.S+V认识义+ja?,X;

f.S+V静态+ja?,X;

g.S+系词+ja?,X;

h.S+V+N言语行为,ja?+X;

j.S+V+N认识义,ja?+X;

k.S+V+N,ja?+X。

ja?演变为引语标记的起点是“转达,转告”义。我们作此判断,是因为作为引语标记,ja?仍遗留“转达,转告”义。而其最初源头,当然是其言说动词的功能。

任何我们所感知的话语,都是说出来的。因此,言说动词的词汇意义在人们的感知中反倒容易被忽略,人们意识上容易注意到的是“怎么说”,因此在话语表达上就很容易形成“V+ja?”的连动形式。由于人们感知的主要成分是ja?前的V,ja?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减,于是逐渐变成引语标记。

ja?获得引用功能之后,先是用于对他人言论的直接转述,再由直接引用发展到间接引用。之后,为了表示所说内容并非言者自身想法,而是来自第三方,ja?在引用不确定信息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传信功能。

经过类推,“V+ja?”结构中,V由言语行为动词扩展到认识义动词,ja?意义越发虚化。V的范围进一步扩展,ja?与状态义(静态)动词和系词组合;ja?进一步泛化,产生引介言谈内容的功能。接下来,经过重新分析,ja?从连动结构后项动词的位置分离,变成后续小句的开头成分,成为引介命题的小句关联标记。

我们可以由此构拟其演变路径:

言说动词>“转达,转告”义>直接引语标记>间接引语标记>传信标记>准标句词(与认识义动词搭配)>准标句词(与静态动词搭配)>准标句词(与系词搭配)>标句词(言语行为)>标句词(认识义)>标句词(一般名词)

言说义动词演变为标句词,在世界多种语言中存在。如,埃及语(Egyptian)、夸米语(Kwami)、库泊陀语(Kupto)、玛阿语(Maa)、科兰科语(Koranko)、瓦伊语(Vai)、巴卡语(Baka)、加族语(Ga)、戈卡纳语(Gokana)、伊多马语(Idoma)、赞德语(Zande)、斯瓦西里语(Swahili)、尼岩加语(Nyanja)、林加拉语(Lingala)、本巴语(Bemba)、埃维语(Ewe)、埃菲克语(Efik)、约鲁巴语(Yoruba)、扎昌语(Dschang)、伊博语(Igbo)、豪萨语(Hausa)、尼泊尔语(Nepali)、查穆令语(Chamling)、泰米尔语(Tamil)、泰卢固语(Telugu)、僧伽罗语(Sinhalese)、孟加拉语(Bengali)、马拉地语(Marathi)、桑塔利语(Santali)、蒙达里语(Mundari)、索拉语(Sora)、缅甸语(Burmese)、泰语(Thai)、苗语(Hmong)、高棉语(Khmer)、布卢语(Buru)、阿瓦尔语(Avar)、土耳其语(Turkish)、蒙古语(Mongolian)、莱兹金语(Lezgian),吐克皮辛皮钦英语(Tok Pisin PE)、尼日利亚皮钦英语(Nigerian)、尼日尔克里奥尔荷兰语(Negerhollands CD),以及中古、近古汉语“道”,北京话“说”,广州话(粤方言)“话”,廉江话“讲”,汕头话(闽方言)“呾”,台湾闽南语,台湾国语,泰语,等等,都有类似的演变路径。[1]358~363

三、从言说动词到话语标记

(一)认为义

作为言说动词,ja?所表达的意义会暗含主观性,于是ja?从言说义会扩展到体现主观揣测,于是产生认为义。如:

?o?  ja? ma?  mei? ?i? nai? na?  ?o? na?u?,me?n? nin? ?o?.

我  说  妈   不  舍 得  骂  我   不    是   疼  我

我说妈妈舍不得骂我,是疼我。

(二)认知义

主观揣测变为言者的客观肯定,则体现出言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这时ja?体现出认知义。如:

ni?  ja?   tha?? kei?  pai?  tha?? ma?n? te? ki?   ko??li?, te? wei?  ?ai?   pai? l?n?

你  说   从   这儿 去    到   村   他 几   公里    他  为  什么  去   论

wan??

你说从这儿到他们村几公里,他为什么去一整天?

董秀芳指出,言说义→认知义,在汉语历史上一再出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模式。[4]董文所论虽是汉语,但德靖土语引语标记ja?搭配关系的变化与此也是一致的。

(三)话语标记

当言者的主观态度进一步凸显,这时ja?的作用主要是以唤起听话者的注意,ja?演变为话语标记。如:

?o?   ja? ?a?, hat?  mei? le?u?  na?u?  wan? pjok?  t?n?  hat?.

我   说 啊    做   不   完    不    天   明   再   做

我说,做不完明天再做。

我们构拟出其演变路径:

言说动词>认为义>认知义>话语标记

四、从言说动词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

对于“情态”,最基本的区分应该是“现实”情态和“非现实”情态。现实情态表达一个已经发生的特定的具体事件,或称真实事件。非现实情态的表达不介意事件的真实性,即是否发生或将要发生。作为情态标记,ja?引导的小句在句法上不自足,其须依赖其他成分或小句才能成句。

在情态标记上,ja?的作用有三:(1)例举标记;(2)条件从句标记;(3)虚拟情态从句标记。

(一)例举标记

ja?和表示例举的助词组合,构成“助词+ja?”短语,其后為言者例举的内容。如:

ni?   k?n? tok?  j?u?  mi??nok?,   mei?na?u?   ja?  kin? lau? ?a?,  tok?  pa?i? ?a?,

你   人   独   在    外面       没有     说  喝  酒  啊    打   牌  啊

t?n?t?n?.

等 等

你一个人在外地,没有说喝酒啊打牌啊,等等。

tok?  ?ei?  ti?  p?u??ei?, tso??  tsei?  ja? tok?  kjau? ?a?, ko?i?  te?n? j???   ?a?.

读   书   的   时候     总    是   说  打   球  啊    看   电   影    啊

念书的时候,总是打球、看电影。

“助词+ja?”结构之前,一般为所例举内容发生的前提,而前提往往暗含假设。因此,其具有产生假设义的基础。

(二)假设标记

用于例举的ja?语义进一步扩展,与固有的假设助词wa??组合,成为假设标记。如:

wa??  ja?   pai?   thi??ja?k? o,  ni?   tso? t?n?  khwa?i?.如果说去学校,你就早起。

如果  说   去     学校     你   就  起    快

作为假设标记的ja?在wa??后更像一个词缀,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功能上,wa??ja?=wa??。

所以上句,也可以说成:

wa?? pai?   thi??ja?k? o,  ni?  tso?  t?n?  khwa?i?.如果去学校,你就早起。

如果 去     学校     你  就   起    快

(三)虚拟情态从句标记

作为虚拟情态从句标记,其具有如下特点:

1.ja?所引导的成分在句法上不自足。

2.ja?所引导的小句为非现实情态。

如:

wan?  li?pa?i?  j?u? mi?   la?i?  ja?, tsei? khai?  ja?  kin? khau?,?o?  tu? mei?

天    礼拜   在  闷    多   了   除   开   说  吃   饭    我  都 不

l?u?   hat?  ?ai?  na?u?.

懂    做  什么   不

礼拜天真闷啊,除了吃饭,我都不知道做什么。

该句,tsei?khai?ja?kin?khau?不成句,在句法上不自足;且其引导kin?khau?“吃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并非现实情态。

从言说动词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的演变大致如下:在言语活动中,人们常通过话语对事件进行例举,因而形成例举标记;而作为例举标记,常常要体现作为条件和假设的情况,而条件和假設常常是非现实的情态,因此ja?逐渐变成虚拟情态从句标记。

因此,我们构拟出ja?由言说动词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的演变路径:

言说动词>例举标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

五、通过复制形成的标记

以上我们讨论了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的几条语法化路径。但我们认为,德靖土语的ja?作为语法标记,并不全是来自由其本义“言说”为源头的语法化,有部分应该是来自复制。我们至少观察到以下两类是通过复制汉语形成的标记。

(一)话题标记

我们认为ja?充当话题标记来自对汉语的复制。我们根据以下观察做此判断:

作为话题标记时,ja?前的动词都是汉语官话借词。德靖土语中官话借词大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进入的,所以它们层次极为晚近。我们观察到的用于引出话题的“连词+ja?”结构有:tsi??i?ja?、ji?k??ja?,tsi??i?、ji?k??分别是汉语官话借词“至于”“如果”。举例如下:

tsi??i?  ja?   la?u?   kja?,?o?   ha?u?   la?i?  na?n?  mei? pai? na?u?   l??.

至于  说    老    家   我    好     多    久   不   去   不    了

至于说老家,我好久没回去了。

ji?k?? ja?   k?? l??,sa?n?  tei?  k?n? kja? n???.如果说果乐,扫墓更加热闹。

如果 说   果 乐   扫   墓   更  加  旺

此二例,ja?不能省略。如省略,句子不成立:

*tsi??i?la?u?kja?,?o?ha?u?la?i?na?n?mei?pai?na?u?l??.

*ji?k??k??l??,sa?n?tei?k?n?kja?n???.

这两个例子,tsi??i?“至于”和ji?k??“如果”完全失去词义,已成为彻底的话题标记。事实上,以上两例也可以说成:

ka??? ta??   la?u? kja?,  ?o?   ha?u?   la?i? na?n? mei?  pai? na?u?  l??.

讲   到    老   家    我   好     多   久   没   去  不    了

说到老家,我好久没回去了。

ka??? tha?? k?? l??,sa?n?   tei?   k?n?kja? n???.说到果乐,扫墓更加热闹。

讲   到   果  乐   扫    墓    更加   旺

(二)传信标记

德靖土语的传信标记,除了ja?,还有一个中古汉语借词ka:??“讲”。如tsa?u?ta?u?lei?ka???、?a?n?ta?u?lei?ka???等,tsa?u?ta?u?lei?、?a?n?ta?u?lei?ka???分别是中古汉语借词“照道理”“按道理”,所以我们认为传信标记ka???是直接从汉语借入的。传信标记ka???我们在本文不做讨论。我们讨论的是ja?充当的传信标记。我们在上文讨论过的mei?k?n?ja?、le???k?n?ja?,我们认为是由固有的语义演变来的。但以下几个词不同:

t???  ja?听说      tsin?  ja?传说      liu?ja?流传说

听   说           传  说           流 说

例句有:

t??? ja?  wan? pjok? mei? l??? ph?n? na?u?  p??.听说明天不下雨啊。

听  说  天   明   不  下   雨   不    啊

tsin?  ja?  te? mei?   ?ei? pai?  ???? na?u?.传说他不肯进城。

传   说  他  不    肯  去   城   不

liu?  ja?  te? nai? ta???  p???.流传说他得以当兵。

流  说  他  得  当    兵

按一般规律,传信标记来自引语标记的进一步语法化。我们在上文也已经阐明了这一点。但此处几例,我们认为却另有来源——由语言接触产生。

我们做此判断的依据是,这些词中,前一语素皆为中古汉语借词:t???、tsin?、liu?分别是中古汉语借词“听”“传”“流”。如果把它们之后的ja?换成汉语“说”,则前二例分明就是汉语词“听说”“传说”,liu?“流”后应该脱落了一个“传”,所以其原形应该是汉语短语“流传说”。

ja?作为话题标记和部分此处所列的传信标记来自对汉语“说”的复制。吴福祥指出,多义复制是指复制语的使用者对模式语中某个多义模式的复制,从而导致复制语中出现与模式语相同的多义模式。[5]德靖土语使用者观察到,汉语以“说”充当话题标记和传信标记,于是他们从母语中找到与“说”对应的ja?,把汉语的话题标记和传信标记功能复制到ja?上,使ja?成为话题标记和传信标记。

六、结 语

喻薇在考察各种语言后,提出了言说动词的五条语法化路径:(1)言说行为>言说成果>文体标记。(2)言说行为>认为义>认知义>标句词/话语标记。(3)a.言说行为>引语功能>传信功能>比拟格>语气词;b.言说行为>引语功能>引用功能/传信功能>标句词>从属连词>目的格/条件标记/情态标记。(4)a.言说行为>话题标记>例举标记>假设标记>标句词;b.言说行为>话题标记>例举标记>假设标记>话语标记。(5)言说行为>原因标记>标句词。[6]198方梅则把北京话“说”的语法化路径归纳为二:言说动词>引语标记>准标句词>标句词;言说动词>话题标记>例举标记>条件从句标记>虚拟情态从句标记。[3]王艺瑾也指出,壮语的亲属语言泰语言说动词存在以下语法化路径:言说动词>引语标记>准标句词>标句词,且具有传信功能。[7]

根据我们以上的讨论,德靖土语言说动词的语法化路径与其他语言是大致吻合的,缺少的功能中,言说成果、文体标记应是因壮语缺乏书面语所致;其他缺少的功能如从属连词功能、目的格等,则很可能与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语法化不充分有关。

语义演变、泛化或漂白使得德靖土语言说动词ja?表实际言说动作的语义逐渐虚化,发展出不同的功能,从表概念意义到表主观意义,形成了多条语法化路径。

同时,ja?的语法化与它的高频率使用密切相关。在各种语言中,言说义动词应该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在词汇、语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词的高频使用会加大其虚化的可能性。吴福祥指出“高频重复使用会使反应者对刺激反应减弱,导致形式和意义磨损弱化,或是意义虚化”。[8]

ja?语法化过程中,重新分析也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世界语言的共性表明,人的认知发展总是由具体到抽象。沈家煊指出在人类概念化世界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是有力的认知工具,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关系使得语法化成为可能。通常来说,转喻的目标是指称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由目标概念通过源概念进行指称。目标概念所在的域为目标域,源概念所在的域为源域。[9]ja?的使用从言者指向发展到听者指向,所述内容从客观命题向主观态度转化,就体现了不同认知域的投射关系的作用。

吴福祥指出,语法化过程通常会包括语用—语义、形态—句法和语音—音系三个子过程,其中语用—语义过程的典型特征是“去语义化”,典型发展路径是:

抽象性逐渐增加:具体义>较小抽象义>更多抽象义

主观性逐渐增加:客观义>较少主观性>更多主观性[10]

本文所讨论的德靖土语言说义动词ja?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过程,正体现了这些规律。

(本文受到广西第十九批“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德]Bernd Heine Tania Kuteva.语法化的世界词库[M].龙海平,谷峰,肖小平,译;洪波,谷峰,注释;洪波,吴福祥,校订.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 施伟伟.现代汉语传信标记“X说”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3] 方梅.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J].中国方言学报,2006(1).

[4]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2).

[5] 吴福祥.语义复制的两种模式[J].民族语文,2013(4).

[6] 喻薇.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7] 王艺瑾.泰语言说动词[wa:??]的传信功能[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9.

[8]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9]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10]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J].中国语文,2009(3).

THE SEMANTICAL EVOLUTION OF THE SPEECH ACT VERB JA IN DEBAO AND JINGXIS LOCAL ZHUANG DIALECT

Lu Miaoy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mantical evolution of the speech act verb ja in Debao and Jingxis local Zhuang dialect. This speech act verb has appeared a series of evolutions, indicating some grammaticalization trajectories as, from speech act verb to complementizer, from speech act verb to discourse marker, and from speech act verb to suppositional clause marker. In addition, it indicates a few phonetic-repetition markers.

Keywords: Debao and Jingxis local Zhuang dialect; speech act verb; semantical evolution; grammaticalization; duplication

〔責任编辑:陆 露〕

猜你喜欢

复制语法化
论以PS实现有规律复制图形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一种协同工作环境中(分布式)的容错和安全数据存储方法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太古地产 抵触“复制”